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这个天国不太平 > 分节阅读 445

分节阅读 44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优惠。凡是注册资金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洋行或工厂的货源采购、产品销售、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均提供优惠条件。

旁边还张贴了一份地图,示意着上海浦东特区的范围,黄浦江以东的所有上海县境全部划为浦东特区。还有了详细的规划,沿黄浦江一带分为船舶经营区、机器经营区、钢铁经营区、银行经营区等等。

一看这优惠条件,金能亨和威尔两人大喜。知道自己这些天的等待没有白费,这可是发财的好机会。他们当即决定各自要成立一家洋行,不过,按告示的规定,登记资金要一百万圣元以上才好。但他们哪有一百万圣元这可是要实实在在的现钱验资才行。

这时,金能亨灵机一动,和威尔商议:“那徐氏洋行和唐氏洋行看起来资金雄厚,他们又是本土商贾,若能与他们合伙,岂不就有了足够的资金而且他们都只是在本土买办,赚取差价,若将我们有欧洲的人脉,熟悉西方世界规则这些优势讲给他们听,肯定能打动他们”

威尔也很是赞同。两人当即辞了马辉等人,赶往城东的广州会馆。

一进会馆,却见到徐钰亭和徐荣村两兄弟送广源洋行的台佛生和宝丰洋行的查登两人出会馆,四人都笑容满面。

金能亨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也是因为浦东特区之事而来,他们广源洋行和宝丰洋行,邀请徐氏洋行一起合资,准备在浦东特区设立一家大型造船厂,打算投资三百万圣元,如今正好还欠缺一百多万元的资金,准备再找其他人投资。

金能亨和威尔没想到台佛生和查登两人速度这么快,竟然先一步找到徐氏洋行,而且自己想好的那些作为西方人的优势,他们比自己更多。幸好,三百万圣元的投资不是一笔小数目,连他们这三个洋行都比较吃力,这样一来,自己便有了机会。

他们连忙拉住四人,表明自己愿意合股。

于是,几人重新回到会馆,经过二个小时的讨论,定了下来,由广源洋行、宝丰洋行、徐氏洋行和金能亨、威尔两人一起,投资300万圣元成立一家造船厂,取名为徐广宝船厂,其中徐氏洋行投资120万圣元,占股40,为最大股东,广源洋行和宝丰洋行各注资60万元,各占股20,金能亨、威尔两人各投资30万元,各占股10。

二天后,六人便一道去上海城内的商务局,却见那容闳和张之洞竟然都在,笑眯眯地吩咐手下帮他们办理登记手续。经过几道手续和文书填写,便注册了“徐广宝船厂”,他们又让人迅速筹齐了资金存入中华帝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内,这样,中华帝国第一家国内最大的私营船厂便宣告成立了。

张之洞主动在浦东特区的船舶经营区,挑选了黄浦江畔正对苏州河口的这处黄金地段,作为“徐广宝船厂”的厂址所在地,占地三千亩,沿黄浦江二里多地段,都成为船厂的船坞和码头,并且,张之洞做主,主动将前两年的租金免除,第三年按每亩10元的价格计算,日后每年增长百分之五,价格不贵也不便宜,尤其是日后的关税全免,而且还有补贴,这些都让众人十分满意。

第790章 四大船政总局和机器制造总局

圣京。皇宫。内阁副总理曾观澜、商务部副部长潘文涛在冯云山面前恭敬地站立着。

潘文涛原本是广州十三行中潘家主事之人,和伍崇曜一样在冯云山攻下广州城后,便归顺了冯云山,出任南洋公司副总经理。去年,冯云山将伍崇曜擢升为商务部部长兼广东巡抚,伍崇曜离开圣京前往广州专心治理发展广东,冯云山便调潘文涛出任商务部副部长,负责商务部之事。

此次,潘文涛却是前来禀报最近帝国境内的商事情况。

“陛下,自由贸易特区成立半个月,成效显著根据昨天上海县县长张之洞从东京电报局传来的讯息,单单东京的浦东自由贸易特区成立的短短半个月来,已经在自由贸易特区内成立了五十二家公司和洋行,大部分是从事机器、钢铁、船舶、日用品制造等行业,其中有十九家资本金超过一百万圣元,特别是有三家造船厂、二家铁厂和二家机器厂,资本金均超过三百万元。光这半个月,便让那帮洋人和国内的商人投资总计达五千一百二十万元。相当于原本满清的大半年赋税了。”潘文涛眉飞色舞,兴奋盎然。

冯云山也是吃了一惊,他已经早做好了会吸引大批投资的打算,毕竟有那个自由贸易的巨大优惠政策在那里,但他还是估计错了会如此的受追捧,小看了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程度。

也可见,这些商贾和洋商们,是多有实力。幸好自己早有准备,引导他们往制船和机器设备、钢铁等实业方面去发展,要不然,一窝蜂地搞茶叶生丝贸易,尽管能收取他们的关税,朝廷也会赚钱,但也仅此而已,若干年后,还是这样,并不会改变多少,一旦帝国和欧洲列强开战,赚取的钱财还不够一个赔款的,后世的满清便是如此。

“很不错看来,朕给你们商务部出的这个主意还算成功的张之洞那个上海县长当的也还行啊。”冯云山满意地点点头,不过又有些不放心地问道:“造船相关的开设了几家有没有统计出造船规模来”

“启奏陛下,造船厂只有五家,其中二家略小,三家较大。反而有六七家船坞和船舶修理厂,用于改装、维修船只。至于造船能力,微臣没有数据。”潘文涛有些脸红地奏道。

一旁的曾观澜连忙补充道:“陛下,微臣从工务部那边倒是获得了一些数据。浦东特区的这几家造船厂,一共大约每年能下水一万三千吨位的舰艇。不过,最大吨位的,也仅仅是六百余吨的木质兵船,大部分都是制造三四百吨的运兵船和商船。当然,上海租界内原本诸如伯维船厂、新船澳船厂等老船厂,则只能制造百吨以下的小型木壳船,只适合长江内河道运输和小型炮艇之用。佛山和大沽两处特区应该也设立了不少造船厂,不过因为没有电报具体消息还没传来,但估计也只能制造小型船只,不会有浦东特区的规模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