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2(1 / 2)
”。
台下的曲森三人看着评委们的分数满脸是笑,不过坐在中间位置的周莉,却边笑边小声嘀咕:“为什么不是40分满分,这帮评委想什么呢”
“想什么呢,都撇了胖子15分了,再说每个40分哪那么好得”曲森脸上保持着笑容,嘴唇不动,从牙缝里小声挤出了一句。
“下面,请信息工程大学的参选小组,为大家展示他们的二号作品夜莺,大家欢迎”主持人报完“雨燕”的总分后,伸手示意曲森三人坐着的方向。
主持人的话音落下,李莹拎着装有“夜莺”的提箱起身走向投影仪,曲森跟在她后面起身,走到了投影布另一边的讲台上。
“雨燕”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这回李莹拿出笔记本连接投影仪和外接天线的时候,观众席的学员们,没有再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价格昂贵的笔记本上。而是抱着期待的心情,准备好好看看夜莺的真面目。
曲森站到主讲台上,借着调整话筒和拿出文稿的动作,开始调整呼吸。
老实说,坐在人堆里给大家“讲故事”和一个人站在发言席上面当着一堆观众读稿子,那完全是两种感受。连曲森自己都没想到,只抬头往观众席看了一眼,他的心脏就不由自主的狂跳了起来。
这次不是激动,而是真的紧张了。
还好台下绝大多数的目光都在李莹那面,曲森一边调整呼吸,一边在脑子里不断的对自己说:“没事儿,台下那帮人,一会儿都看投影画面,没人看你”
曲森这面不断的调整自己时,李莹那面已经完成了准备。当“夜莺”被拿出来的时候,台下好多学员下意识的屁股都离开了座位。
被办法,跟直径超过四十厘米的“雨燕”比起来,直径只有十三厘米的“夜莺”实在是太小了。再加上四个旋翼采用了卧入式设计,隐藏在机身预留的孔洞中,高度也仅有三点九厘米。
就算放在有展示作用的发射位置上,观众席上的学员们还是看不太清楚。
不过大家的着急有些多余,很快“夜莺”在李莹的操控下起飞,为了让评委和学员们充分感受到它的低工作噪音,“夜莺”几乎贴着所有人的头皮飞了一圈儿。
等大家充分感受到“夜莺”的低噪音后,曲森才开始介绍:“尊敬的评委和同学们,我们研发的这款名为夜莺的小型无人机,主要应用思路,是配备给特战小队和侦查连队使用,相信大家刚才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静音性能”
当曲森介绍到夜莺的工作音量只有四十五分贝,离人超过一米半的距离后,除非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不然基本无法从声音上察觉时,别说在场的学员,就连台上的评委都止不住的发出惊讶声。
不过让所有人惊讶的还在后面,当李莹操控着“夜莺”在曲森身后大约十三米的距离上,通过摄像头清晰的捕捉到放在讲台上文稿的内容时,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噤声了。
趁着大家暂时的失声,曲森按照之前的准备,轻轻的用笔敲打着讲台的台面,李莹那面的笔记本喇叭中马上反馈出几乎没有杂音的敲击声。
台下的学员们开始时还没明白过来,当反应过来这是在展示“夜莺”的拾音功能后,讨论声“嗡”的一下就响了起来。
第二百零三章:碾压优势
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曲森去做过多的介绍了,所以他干脆收起文稿,随着李莹的操作介绍起夜莺的其它参数,包括超轻薄的母版、扁平化工艺的燃料电池、重量、尺寸、续航时间、可操控范围
一圈介绍下来,曲森离了稿子说的轻松,下面观众席上的学员们也听的极其认真,毕竟电子产品做小要比做大难度要高的多的多,更别说“夜莺”也还具有极其夸张的性能参数。等李莹完成回收和曲森一起装箱的时候,大家还意犹未尽。
曲森和李莹下场后,主持人略微有些激动的说了几句垫场的话后,请评委们打分。
98、98、98、99,四组分组一亮出来,会场里就被嗡嗡的感叹声充满。
493分,这个分数已经跟满分比没什么区别了。
随后在主持人的介绍声中,曲森提着“秦弩”和周莉一起上台,曲森连接好笔记本和天线后,刚打开操作界面,投影仪上的画面就已经吸引了会场里所有人的注意。
因为“秦弩”独特的双摄像头设计,让操控界面显得很复杂。界面上半部分,分为两个主显示区,左侧是为远程操控镜头的图像传输画面,右侧则是高速摄像头的图像显示区域。
而操作界面整个下半部分,为一个细长的显示窗口,这片区域里将会显示,由系统自动拼接后的广角高清照片。
操作界面复杂,也同样意味着“秦弩”操作起来也难度极高。曲森需要左手完成各种快速机动操作的同时,右手控制高速摄像头捕捉连续的战场画面。
同时还要从下半部分的高清照片中,判断出可能存在的敌方狙击点。说起来“秦弩”更适合双人操作,可考虑到战场环境中双人操作有太多的局限性,便设计成了单人操控。
不过在李莹读的设计报告中也阐明,后续开发中可以着重开发图像自动分析插件,争取做到捕捉敌方狙击点位置的工作,完全由电脑完成。
尽管现在操控系统中,自动捕捉可疑目标的插件,识别率还不是很高。但捕捉图片中明显的人形态目标,还是比较轻松的。
曲森控制着“秦弩”飞出会场后,一边围绕着会场外圈飞行,同时高速摄像头,在不断的完成对周围环境的拍照,很快照片中拍到的行人,被插件直接标为高亮提醒。
几名评委和学员们看着如此智能的图像处理功能,感叹声完全超过了前面的“夜莺”。当周莉那面介绍到“秦弩”用到的,高精度陀螺仪和极其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时。
很多人禁不住在怀疑:“这几个信息工程大学的学员,是不是也牛的太过分了一些。”
直到周莉在介绍中专门感谢了五一一软件工程研究所时,这种怀疑才释然。
果然,如此复杂的软件设计,就不是几个学生可以独立做出来的。
尽管知道“秦弩”的制作中,信息工程大学的参选小组找了外援,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对曲森几个人的钦佩。毕竟,整机的构思和制作,还有绝大多数的软件部分,都是三人独立完成的。
特别是在功能拓展介绍中,提到的携带烟雾弹和安装战斗部,通过遥控引爆的方式,直接攻击敌方狙击点的想法,更是引起了会场中激烈的讨论。
几乎所有参选选手,在最初的设计思路中都考虑过给无人机加装武器部件,所以对这个想法实现起来的难度都非常明白。
相比之下,曲森三人提出的,直接加装可爆战斗部和投掷烟雾弹的思路,实现起来再简单不过了,而且完全可以推断出,这个思路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