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表兄弟(1 / 2)
即便今年有战争,洛阳外城的扩建工作依然没有停止,不过目前工地上确实没几个人,主要处于备料阶段。
少府甄官署日夜烧制砖瓦,材官校尉不断把阴干好的木材送过来,园户们之前在筛取细土,最近刚刚停下,转战少府名下各个农田,准备抢收小麦。
准备好的建筑材料下个月就会用上,
汉中一口气发来两方成国降兵,不把洛阳外城彻底完工是不会罢休的一一这便是开国初期各种工程费用超低的主要原因,白劳动力。
五月初八清晨抵达洛阳城东的卡盱见到的就是这么一副场面。
一派嘈杂之中,他住进了罗城内一座新建成的宅院内,
宅院主人名叫邵雍,乃邵勋第七子,裴贵嫔所生,小字斗牛,今年十六岁,
去年被册封为吴(国)公。
他与卡盱算是正儿八经的姨表兄弟,不过地位上却千差方别。
邵雍好像很忙,招待卡盱的时候,不断有人进来禀报。
六盱一开始肃然起敬,觉得吴公身上可能有差遣,非常受重视,将来很可能被改封为吴王。但听到邵雍和公府僚属的对话后,大失所望,觉得这位表弟纯粹是在瞎忙。
「文蛤何物?」邵雍问道:「莫非河湖或海中之物?」
「殿下误会了。此物长于树上,鼓而为包,腹中有虫。去掉此虫后,外壳可拿来皮,效用奇佳。」
「比树皮好吗?」邵雍问道。
「更好。」
「那就多多收集此物,实在不行,就找荒山多种一些。」邵雍说道。
「是。」
「还有何事?」
「平阳那边有马跨革,几百张呢,有点贵。」
「让他们送来。」邵雍不假思索道:「大战连年,马跨革这种好物都缺,径直送来。」
「是。」
「就这样,孤这有贵客呢。」邵雍挥了挥手,道:「退下吧。」
僚属恭敬退下。
「严奉。」邵雍自桌案后起身,道:「孤忙于俗务,怠慢了。」
「无妨。」卞盱笑道。
他是真的想笑。
十六岁的少年郎,装得跟家中大人一样。当他顶着一张稚气未消的脸,却说着老气横秋的话时,分外惹人发笑。
「殿下喜欢货殖?」卞盱说道。
他本来想说晋怀太子曾在宫中摆摊卖肉,手揣斤两,分毫不差,想想还是算了,容易引起误会。
邵雍叹了口气,道:「孤是吴公。
卡盱先不解其意,后来明白了,顿时苦笑。
梁帝是真的狼,江东还没打下呢,先封个吴公出来。而且,看样子食邑是在江东,一文钱、一斗米都收不到,这是真的难,估计只能靠少府时不时贴补一些过日子。但那只够公府日常开销,要想过得舒服,还得自己想办法。
果然,邵雍很快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孤遣人至平阳收皮子,运回来后,分送至百姓家中,数月后再遣人去收。」
「百姓?」卞盱不解。
「严奉别小看了他们。」邵雍笑道:「洛阳附近的百姓可不简单,大部分上阵打过仗。会皮的人不少,有些手艺好的还会做箭囊、马具。前阵子孤做了五百个鞍垫,分至各村,一村数十至百余个不等,数月后去收,都做好了。一般都是老者或妇人农闲时做,也让他们赚点钱,贴补家用。」
「收回来怎么办————」卡盱问道。
「收回来做成鞍,然后放到西市邸舍中售卖。」邵雍奇怪地看向卞盱,说道:「西市买鞍,洛阳人都知道。去岁平蜀,战前到西市买鞍的很多,就连胡人都去那里买,又好又便宜。」
卞盱是真的开眼界了。
建邺军队出征打仗,一般都是朝廷下发各种器械,军士领取出征即可。
梁国军制好像是和普国有点不一样,他们的府兵是需要自备器械的,临战前买鞍倒也说得过去。
另外,这种生产器械的方式也挺有意思。
自己不养工匠,而是定期将材料送到相熟的乡村,让会相关手艺的田舍夫在农闲时制作,约定日期来收,应该会给一些工钱。
如此,一件器械就做好了。
当然,仅限于比较简单的东西,比如鞍、皮马、头、马鞭、绳索之类六盱估摸着,大概一个村子专做鞍垫,一个村子专门搓绳,一个村子专门做马鞭,诸如此类。久而久之,手艺越来越精湛,质量越来越好,农人们也能在不那么忙的时候打打零工,赚取收入。
反观江东,完全是另一幅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