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御稻 春种秋收。(2 / 2)
沈菡:“之前营造司报上来说春禧殿的梁被蛀了,要换梁。换一根梁,他们就敢给我报一万五千两白银!”
沈菡悄悄派人去调查过:“实际上什么被虫蛀了,分明就是叫他们给挖了!”
宫里每一根立柱,每一根横梁用的都是最上等的木材。这些人打的好算盘!他们把梁心掏空,取了木头卖钱,然后转头报上来说要整修宫殿,要来一大笔银子再换上根不值钱的新梁。
反正主子们高高在上,谁还能到这偏僻地界来亲自看看一根梁吗?谁又知道换梁要花几个钱吗?
宫里宫殿多得是,今年换这个,明年换那个,换上一辈子也换不完。
沈菡想起来就生气,狠狠一拍炕桌:“一群蠹虫!”
旁边的小十一看得有趣,也跟着一拍大腿:“虫虫!”
玄烨:“噗!”
沈菡怒视!
玄烨连忙讨饶:“是是是,你说得对,这一群蠹虫!朕就应该千刀万剐了他们!”
沈菡继续怒视——少逗我,也不看看我这是为了谁生气呢!
玄烨忍不住笑了,她这脾气最近可真是越发大了。
他靠过去哄她:“朕知道,明白,你看不惯这些,觉得他们损公肥私,贪渎民脂民膏,朕这不是一直在找人查吗?”
提起这个,沈菡有些泄气:“算了……我知道你也为难。”
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水至清则无鱼,就算查出来杀了这一批,还会有新的一批,贪官污吏是永远也杀不尽的。
沈菡已经明白,玄烨不是雍正,也不可能成为雍正。他有自己的性格,这决定了他的执政风格。
而且,他手中的国家是一个尚不安稳,刚刚进入上升期的国家,要顾虑太多的事情。他没有雍正的热血和不管不顾,康熙皇帝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稳定”。
沈菡吐槽完了,转头又拿起先蚕礼的《事宜单》看起来:“纠结这些事也没意思,我还是先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吧。”
玄烨摇摇头,有些无奈:“你这个脾气,和老四真是一模一样。”
一碰到不平事,那股子愤世嫉俗就要冒出来。可这世上的不平事这么多,哪儿能管得过来呢?
……
内务府管事吃了皇后一计冷眼,火急火燎就把新的铁钩子送来了:“娘娘,您看可有什么不妥?”
照规矩皇后应该用金钩黄筐,妃嫔用银钩黄筐,其他人则用铁钩朱筐。
现在沈菡给改成都用铁钩,筐子颜色不变,金钩和银钩都改成了一两的小金锭和十两的小银锭。
沈菡看了看这两盘金银元宝:“都在这儿了?”
管事心里一紧:“是,不敢欺瞒主子娘娘,除了来回熔铸的损耗,都在这儿了。”
沈菡点点头:“行了,以后就按这个规矩来,明年金钩和银钩的费用也不必再报了,通通取消,换成铁钩。”
管事小心道:“是,奴才记下了。”
先蚕礼之前要先举办亲耕礼,今年与往年不太一样,玄烨把亲耕礼的地点从先农坛改到了丰泽园。
沈菡一听:“嗯?丰泽园?”
为什么换到丰泽园?
丰泽园里有什么特别的吗……
沈菡想起来了:“御稻?”
玄烨点头,高兴道:“是,御稻的试种算是大体成功了,朕打算继续扩大试种范围,推广试试!”
真的成功了?!那这可真是件大事!
沈菡也跟着高兴起来:“太好了!”
她记得好像是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玄烨就开始在丰泽园对御稻米进行试种和改良了。
在丰泽园试种成功后,沈菡原以为他会开始大面积推广,但是玄烨说各地水土不一样,怕新种子不适应别的地方的水土,也怕儿一直很谨慎。
这十年间,玄烨先是下旨在京西玉泉山和畅春园附近进行试种,并且一边种植,一边继续改良种子。
沈菡对水稻种植是一点儿不通的,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看着玄烨自己埋头摸索。
但可能天才真的是一通百通的吧?玄烨也不知是怎么想的,硬是自己琢磨出了一个育种的法子。
他先是让人从最开始培育出来的那一块玉田稻中选育出早熟质佳、耐寒性强、适应性广的单穗,然后把这一穗留种,再种成穗行或者一小块试验田。
然后再从这片区域优中选优,继续挑出性状更好的单穗,如此循环往复,一年一年的优中选优,最后用了十年时间,终于稳定住了稻种的性状。
试种的结果很成功,御稻在京西地区长势十分良好。而且当初沈菡提议在南方试种,玄烨也很认可,把种子给了曹寅试种。
结果这种稻子在南方是真的能一年两熟!这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说,简直就是个bug!
之后玄烨又继续向长城以北试种,基本上是走到哪儿就种到哪儿。
玄烨:“对了,多亏你提醒,之前在木兰开的那片试验田长的也不错。”
——前几年他们出去木兰避暑,玄烨在每次扎营停驻的间隙,都会带着沈菡去周围探访民情,两人曾仔细地研究过周围的土地和作物。
玄烨和沈菡在这数个地方走下来,发现木兰周围水土丰美,可是空有如此好的良田,却只种了一些糜、桑、稗、稷,十分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