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1 / 2)
孙权拍案许之。
当即令顾邵撰文回绝朝廷。
顾邵文采斐然,文章一蹴而就,字字激昂,诸葛瑾想必已经或多或少从之猜出什么。
在李隐舟的漫不经心的缄默里,他的微笑暗沉片刻:刘豫州倾力相助,而先生却刻意设局令瑾来迟、不能陈情,想必是因为主公的策略里根本就没有与其联盟这一条吧?
李隐舟这才放下手里的活计,以粗糙的劣纸慢条斯理擦净锋刃,坦然地反问他:主公为什么要与之联盟?为什么要帮他?
诸葛瑾微微蹙眉:不讲信用,以后再想合作会很困难。刘玄德不是池中之物,刘表却十分庸碌,荆州迟早要易主。若我们共据长江南岸,就唯有联手一条明路,分化只会令北原得势。先生这样做,是在消耗彼此的信任。
唯有亲赴荆州的诸葛瑾如此重视刘备,能在其式微之日看出未来的巨大潜力,并在无意中透露出三分天下的构思,足见其智谋未必就在其弟弟诸葛亮之下。
李隐舟点头:你说的很对。
诸葛瑾笑容更淡、更暗:既然如此,先生为何对某设局?
李隐舟回首瞥见他肃重的神色,心知人情练达的诸葛先生面上虽还温吞,心里只怕已经骂出一篇文章了。
他垂手拨弄蜀中远道而来的药材,簌簌的粉尘于指缝里落下,眼神跟着暗了一暗
子瑜为什么认为,我们日后一定要和刘备合作?
诸葛瑾方想启唇论述,却被淡淡地打断:因为曹操独揽北原,刘表垂垂老矣,黄祖更不济事,眼看局势要变,而子瑜不觉得主公有本事平江夏、伐荆州、占长江,反觉得刘备可夺权刘表、篡夺荆州,所以一开始就将自己摆在了劣势上。
诸葛瑾于是默然。
孙权固然野心勃勃,手段老练,但江夏固守数年、荆州更实力雄厚,刘备引而不发暗自积蓄,北有曹操蓄势待发,西有黄祖虎视眈眈,江东面对四周惊涛骇浪,可以保全已经耗尽了筹谋,竟还敢妄图独据长江、隔江分治?
这也正是对方刻意设局错了个时间差的另一个原因。
他非旧部,人微言轻,一旦据理力争提出三分的计策,定会被激进的主战派视为刺肉之钉,以后再想立足便十分艰难。
毕竟不是张昭那样的老臣,也无顾雍深厚的家底,初入孙氏麾下便要来泼一盆冷水,也许的确不是明智的举动。
事情琢磨开来便不再纠结,但诸葛瑾仍然坚持:合作才能赢得胜利,才能减少流血。打仗是为了和平,而不是为了屠戮。没有必要的战争,一开始就应该避免。先生可以压下我的声音,但不能割断我发声的喉舌。
是。李隐舟知道,就如同张昭、顾雍这样的主和派,他们并不软弱,甚至比许多武将都更倔强、更强硬,他们饱读诗书礼仪,心中惦念的不是开疆扩土的澎湃激情,而是保家卫国的长久坚持。
耳畔遥遥是城外不息的水声。
大江大河,生于长流细水,而凝为涛涛激浪,竞流东奔,最终纳入海的博大。
他将切好的几种药材一粒粒收纳入细孔的筛布,用力打一个结后抛去沸水之中,片刻咕噜咕噜沉浮之后,药罐里飘出一阵混杂了数种气味深沉的苦香。
他道:你可以坚持你的想法,主公不会抹杀你的声音。
诸葛瑾似看出什么,神情骤然有些凝固:先生如此苦心筹谋,难道不怕枉做小人?行事诡秘必遭骂名,值得吗?
值得吗?
李隐舟亦扪心自问,他来到此处十数年,享尽了旁人的保护和包容,而今菲薄之力虽不能扭转乾坤,但终于可以问心无愧。
他举目远望西方迢迢的山水,碧海般的蔚蓝天空阔然展开,层林尽染,秋霜灼灼,大江大河席卷起腾空的浪潮。
风自西来。
他眼睫在涡旋的风中轻轻筛动,心中却想
秋天到了。
他最终没有回答诸葛瑾的问题。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尺,值不值得,冷暖自知,无需用旁人的心度量自己。
诸葛瑾必能找出自己的答案。
一路缓行踏出孙氏大宅。
刚转身,便见一对庄严肃穆的石狮子底下笔直站了个年轻男子,一身白衣修得他长身玉立,如风中劲松,有凌雪傲霜的姿态。
然而看久了,也瞧出几分单薄萧瑟的意味。
他目光直直地注视着眼前大宅,看烟霞烈火点染在屋檐上,连青瓦红墙都浓烈了几分颜色,愈发显得金碧辉煌,灿烂夺目。
他脚下的青石板,硬得发凉,萧萧长风从颈侧刮过,像一把钢刀,割得生疼。
他就这样长长地久立。
李隐舟慢慢踱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孝则,既然来了,怎么不进去。
顾邵如梦初醒似的抽一口凉气,下意识后退两步,脸上浮出无奈的笑意:吓我一跳,我当是谁呢。
两人于是并肩共行。
虽都没吐露目的地,却默契地走上同一个方向,一路穿过斜阳余晖下的城镇,沐着如火如荼的落日慢慢步行。
顾邵先笑道:听说诸葛先生从蜀中归来,偏偏此前他说可以治好主公心病,看来这帖药还挺灵验的。
李隐舟不置可否地点点头。
他到底不是傻子,有了父亲的提点、陆逊的劝说,也算自己琢磨出门道:之前他和你见过,可见这回又是你的主意,偏偏算准了让他迟一日归来,就是不想令其破坏周郎隔江分治的计策。不过我看你日日呆在孙府,究竟什么时候去找公瑾商量此事的?
若不是顾邵神色里那点挥之不去的怅然,李隐舟倒真想夸他两句进益了。
知他心情不好,也不再似往常逗弄,索性直言不讳:我未曾找过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