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真千金三岁已黑化》TXT全集下载_64(2 / 2)
均都府里都是好消息,圣上还会反复追问可能的隐患。
“你说的这个案子破获了很好,只是冠玉有没有什么麻烦?哦,冠玉是朕赐他的字。”
“分隐田可有困难?均都可有什么告老的一品二品官员?”
“修路甚好,你刚刚说的支出与收入,再仔细说一说。”
面对圣上的追问,第一次刘大人急得一头汗,他准备的不太充分,那之后,关于均都府的状况就格外上心。
这样的人,也难怪圣上看重,刘大人就没见过这样的知府,本是下府的均都,短短三年的时间成了上府。
均都府本来是个穷困的府,冯文铮要离开均都府,这知府位置空了出来,不少人都看上了此地,毕竟人走了,那些产业留下了,可带不走。均都的路已经建好,学堂都有秩序,只沿用下那些政令,三年后说不定自己也有一场机遇。
布政使在面对接任均都府的事情上,万万不敢松口应承下什么。
“雷霆雨露都是君恩。”
“一切圣上做主。”
“均都府的状况,圣上清清楚楚,圣人自有裁断。”
贵州布政使的猜测也是对的,接任均都府的是一位翰林院的胡翰林,他做了大半辈子的老翰林,还以为会一直待在京都里,现在接手了这个香馍馍。
宁蓁蓁就是从翰林院出来的,那这人定然是和他有旧的。看来,圣上也是希望均都府的状况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刘大人猜到了宁蓁蓁会升官,却没想到,不是做从三品的参政,而是直接成了京都的府尹。
其他地方的知府统一都是四品官员,唯有京都例外,官职是府尹,并且是正三品。
或许均都府做的着实是很好,圣上想要把人放在自己的眼皮子下,亲眼看看这样的调动,能给京都带来什么改变。
“前面就是老衙门,大家可以到处逛一逛,看看当年冯文铮的办公环境。”导游带着手持话筒夹,用流利的英语和一群外国人介绍起来前面的景点。
如果要是对华国人,导游不会讲解的那么仔细,对外国人,她会介绍的更多一些。
“冯文铮是从文德十二年开始在这里办公的,做满了两个任期,一共是六年的时间。她用六年的时间,基本上把整个京都都翻修了一遍,还主持修缮了新城,后来的京都衙门设在新城,旧衙门本来是要拆的,文德帝让人留下。这个旧衙门就保留了下来,每个月的十五,都会有百姓在这里上香。这个传统延续到了现在,全国来参观旅游的人到了这里,都会过来上香。”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往前看到了一尊石头雕像,“这是冯文铮吗?”
“是的。”导游说完了之后,那个外国人就开始拍这个黑漆漆的石像,拍完之后,看着相机里的照片,他的眉头皱了起来,抱怨一样地说道“为什么不清洗?这个石像看起来太脏了。”
“这不是脏,而是因为百姓供奉的烟火,把石像熏成这样。”导游说道,“这个石像是在明雍帝继位以后,让人修缮的,距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
虽然黑漆漆地容貌都有些看不清楚,却让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心中叹了一口气,虽然华国很发达,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他却是个标准的爱国党,当然爱得是a国,对华国敬谢不敏,在他心中觉得华国太霸·权主义了,凭什么贸易的规则都要听华国的。
华国还自称是和平主义,什么儒道,在他看来都是鬼话,他们就是对世界各国进行技术封锁,要不然怎么不把高端的技术免费分享给世界?
因为讨厌华国,所以他虽然在学习中文上有点天赋,从没有想过到华国留学。
前段时间,他做过一个梦,梦到华国的历史并没有冯文铮这样一个人,华国在十九世纪积弱,二十世纪更是被侵略,a国是泱泱大国,全世界都考得是英语,英语是世界的通行证,而不是华国话。
因为那个梦,他就到了华国,看到了这个黑黢黢的石像,看到了华国百姓对着石像跪拜,他在心中无声叹一口气。
那个梦就是梦而已吧,华国怎么可能弱小?
不过到了华国,倒是让他以前觉得华国人霸道,华国人瞧不起人这些印象消散了不少。
好像华国人真的很儒雅又有礼,待人有一定的距离又不失热情。
他或许应该重新考中文八级,毕竟世界顶尖的大学都在这里。
第152章 女首辅(完)
啪嗒啪嗒的脚步声响起, 对着一面通透玻璃镜装扮的李氏带上了耳坠。
回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儿子过来了。拉住儿子的手,“怎么起的这么早?”
“今天祖父要回来。”冯永恩的眼睛可以说是闪闪发亮,“我有点睡不着。”
这李氏就是冯远承的妻子, 两人在七年前成亲,如今长字冯永恩已经是五岁了。
冯永恩这样激动,是因为他自幼是听着祖父的威风长大的, 新结识什么小伙伴, 只要一说,他是冯文铮之孙, 都会有“哇”的哗然声。
这些年, 宁蓁蓁从户部到了礼部,在京都里待满了三年之后, 外放做了辽东布政使。
如果冯远承还要读书,定然是要跟着爹爹一起外出的, 只是那个时候,他正好考了乡试,便直接留在京都之中,只有继母伍氏跟着爹爹一起赴任。
做辽东布政使一共六年时间,宁蓁蓁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 会因为要过来面圣, 在家中小住一段时间, 其余时候都在辽东。
冯永恩是最亲近这位祖父的, 他激动的是这一次祖父回来了, 都说是要直接留在京都了。
李氏哄着兴奋的儿子,等到见到了兴致勃勃的丈夫,又少不得哄丈夫,他也实在是兴奋得像是孩子一样。
李氏在心中,也最是佩服公公的。
做知府、府尹的时候不谈,光说在京都之后为官的经历。在户部的时候,引入了阿拉伯数字,简便了算术,改良了账簿,国库的开支和地方上的开支一目了然,只要会九章算术,就看得懂册子。
此外在户部最大的贡献,就是推行了税制改革,税入国库,地方上每年列预算,户部测算之后拨给地方。年末,地方上多少银子,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这些银子发挥的效用,也直接列入到了地方考核上。
其实最让李氏心砰砰直跳的,就是自家公公在礼部做的事了。在礼部,开办了女子的学院,给了天下的女子入学的机会。
当时这个做法争议实在是很大,但因为冯文铮这三个字,那些迂腐子也不好说什么,加上圣上的鼎力支持,让女学办了下去。
不过也因为这个原因,在礼部的时间并不长,最后平级调动,做了辽东布政使。
强硬推广下去的女学,或许在一开始没有发挥作用,在公公去辽东赴任一年之后,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女子的死亡率,孩童的夭折率大大降低。
统计之后分析得以知道,女医院让女子有了进学、修习的机会,让女子的死亡率骤减,降低了生产时候的死亡率,也因为女医多了起来,这些人多是家贫之人,孩子有什么病,去找女医看病价格低廉,孩子的夭折率也就降低了。
人口攀升这是女学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另一件事则是震惊朝野,最终也让女学被所有人接受,并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之前最多只在京都,这一次是彻底遍地开花了。
当时最为反对女学的温御史,某一日,直接在朝堂上,对着圣上叩首请罪,表示当时反对女学是他目光短浅。
圣上当时也有些好奇,为什么温御史忽然改变了立场,经过温御史讲述了一个故事,他们才知道为什么。
他有一日在垂钓,旁侧经过了一对母子。
孩子抽抽搭搭的哭,母亲耐心安抚他。
母亲安抚孩子不要为了搬家难过,到了新地方会结识到更多的朋友。他们搬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读书。母亲还说了自己的例子,在女院里懂了许多道理,认识了新的小伙伴。
这个对话,击中了温御史。母亲要搬家是为什么?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读书。
女子无才便是德,温御史在朝堂上直言就是狗·屁。
养育孩童最多的就是母亲,她的见识直接影响了孩子。昔日里孟母三迁,最后养育出来了亚圣孟子,现在的女学,能够让母亲懂得读书的道理,岂不是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圣人?
温御史之言,朝堂哗然,也就如同温御史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读书的孩童增加了许多。
于是在公公去辽东的第四年开始,就有风声频频吹着,让公公做京官,这一次再留在京都里,应该就是要入阁了。
没人怀疑他会入阁这件事。
李氏拢了拢身上的披风,想着公公做的事,面颊上晕染了自然的红。
人群里有些骚动,他们已经看到了马车。
宁蓁蓁下了马车,看着冯永恩扑入到了怀中,“祖父。”
她笑着摸了摸孙儿的脑袋,对着冯远承还有李氏微微颔首,杏雨也下了马车,站在宁蓁蓁的身侧。
“水已经让人烧上了。”李氏说道。
“辛苦了。”宁蓁蓁并没有多耽搁,她简单梳洗之后,还要进宫面圣。
司珩在御书房里见着了宁蓁蓁。“冠玉,你做的很好。”
太子司颋面颊还有些婴儿肥,却做出了一板正经的模样,这是他开始参政的第一日。
在参政之前,跟着太子太傅学东西,就常听到眼前人的名字。辽东地广土地虽肥沃,却因为太过于寒冷,百姓的日子却并不怎么好,眼前人做了辽东的布政使,彻底改变了辽东。
因为辽东靠海,一边是发展港口海运,一边是与游牧异族做生意上的往来。同步在辽东推进各项民生保障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们读书。
本来有些担心异族会有心思,没想到牧民看着辽东安稳,甚至意愿入辽东的户籍,这样一来,他们的孩子就有上学堂的机会。
文化上的同化,通婚,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辽东地界扩大。隐隐有了江南那边富庶的模样,还有了“塞上小江南”的别称。
太子司颋知道,这一次回来,父皇就会让眼前人入阁。
司珩让太子开口,太子没问别的政务,而是说道,“冯大人的身体如何?”
“老夫身子还算是康健,连风寒都不曾有。”
太子说道“冯大人务必保重身体。”
太子的潜台词也有些意思,就是想让宁蓁蓁活得长久一点,最好是等到他继位,继续辅佐他。
宁蓁蓁笑着应下。
在第二日上朝,在呼声万岁之中,宣读了旨意,封为首辅。
后世的史书之中这样记载
这一事件标志着大雍进入全盛时代,冯文铮此人为官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高度发展,疆土面积急速增大。
第153章 植物人的炮灰前妻1
“唰”得一声, 是窗帘拉开的声音。
紧接着就是长条的棍子落在身上, 敲得并不疼,足以让人醒来, 宁蓁蓁睁开眼就见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没睡好她的视线还有些模糊,眨眨眼, 对准了焦距, 看清楚了眼前的人。
这位老人, 手里拿着一根鸡毛掸子, 刚刚就是用鸡毛掸子在敲她。
时光在她的脸上, 手上,头发上都留下了痕迹, 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 法令纹往下垂, 或许年轻的时候还算是漂亮,此时老了,整个人都散发出一种不好惹的严肃气息。
宁蓁蓁起身,盖在身上极其具有特色八十年代的毛巾被滑落。
老太太的语气不太好, 脸上也绷着, “都几点了, 还不起床?等会你兼职要迟到了, 饭我已经做好了,赶紧起床吃饭。”
身上有些乏重, 手脚都是软绵绵的没什么力气, 宁蓁蓁随意应了一声, “我去洗漱。”
等到老太太离开了房间,宁蓁蓁出了房间,到卫生间里准备洗漱。
这个卫生间也充满了老旧的气息,宁蓁蓁用插销关上了房门,背靠着乳黄色油漆的门,开始接收记忆。
如今的身体叫做江锦瑜,刚刚过来用拉窗帘方式叫她起床的人,是她的外婆,从小江锦瑜是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对母亲的印象几乎为零。
当年江锦瑜的母亲江茹月生得漂亮,江锦瑜的生父是一个小混混,靠着厚脸皮的骚扰让江茹月嫁给了他。后来小混混在一次打架斗殴里没有了性命,江茹月就又成了单身。
因为锦瑜是个女娃,男方家里不想要,直接搬家不见踪影,把孩子留给了江家,所以最后上户口的时候跟着母亲姓,叫做江锦瑜。
江茹月本是大学生毕业,在大家以为她人生废了的时候,居然嫁入了豪门袁家。
袁凯就是江锦瑜的继父,前妻叫做林梦儿,难产去世生下了女儿袁宝珠,因为江茹月的眉眼和前妻有八分相似,袁凯娶了江茹月。
至于说江锦瑜,那是江茹月不愿意碰触的回忆,就一直是由外婆养大的。
因为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江锦瑜很早就帮着外婆干活。
一直到上大学,许久不曾见过的亲生母亲回来了,要把她接回到袁家。外婆让她回去,加上心里多少对江茹月有亲近之意,就回到了袁家。
袁家很有钱,只用从手指缝里漏出了一点,就足够江锦瑜吃饱。从原本地摊货,陡然变成了牌子货,而且豪车接送,让江锦瑜的身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