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民国草根 > 民国草根 分节阅读 222

民国草根 分节阅读 22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位尉官的手下也不含糊,是吼的特别的大声:“是长官”

吼完了之后,一个个的提着枪就往这条街的内里推进了。

也直到这个时候,俞先生几个人才觉出他们是真的得救了。

七八个人只是由着几个士兵护卫着,却觉得特别的安心。

在路上多番道谢,反倒是让那位领头的尉官有些不好意思了。

待到这尉官将他们送到大学教授的宿舍门口的时候,就将自己得的命令给俞先生等人说了一下。

只说是得到了最上层的命令,特别抽调的临时小组。

兄弟们都是部队中的精锐,可见对这事儿还是相当的重视的。

但是至于这命令又因为什么被下达的,还真就不是他这种基层军官所知晓的了。

这俞先生倒是也没勉强,总之这事儿总会弄明白的,背后那人办了这事儿,不表明身份的话,又怎么能跟他们要好处呢

可是等到他们两方的人要离开的时候,那尉官最后说的那句客气话,却是让俞秀松瞬间明白了,到底是谁搬的救兵,做了这事儿了。

“先生慢走,我一会还要去初家商会中寻一位姓邵的先生,通知他我们大帅替她把事儿办成了。”

竟然是邵年时

俞秀松与邵年时只不过因为臧克加之故,今日才有了联系。

从对方口中听闻邓明恩的名字后,才对其减少了戒心。

今日一瞧,没想到一年轻商人竟然有如此的能量。

但是复又一想,对方是初开鹏的女婿,却也在应当之中了。

只是这女婿竟然颇受岳父的照顾,如此的人脉也借用给邵年时用了。

此时的俞秀松心中是一阵的火热,对于邵年时对其革命友人的真心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他虽然毫无加入到党派之心,却是有一腔正义报国之志。

再想到对方做生意的本事,俞秀松突然觉得,并不是将所有人都拉过来进行革命斗争就是最有效的改革方式,某些人只有在更合适他自己身份的岗位上才能取得最大的能量与效用啊。

邵年时就是这样,他从商一样报国。

看,今日这事儿若是没有邵年时的身后背景,怕是要受好一顿的波折了。

想到这里的俞秀松就转身与他身后的同志们一边往宿舍前行一边热议了起来。

最近乃是多事之秋,南北风云多变,他们的运动与工作,需要暂时转入地下来避其锋芒了啊。

今晚的事儿对上海的革命工作起到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俞先生得救的时候,邵年时与臧克加还在公馆之中等待消息。

他们原以为打的这通电话后,孙传芳部应该会将先生们送到他们公馆的所在呢。

谁成想半夜时分的时候,却是只来了一位穿着孙传芳部军服的军官登门报信。

得亏得到的消息是好消息,邵年时想要将人让进公馆之中,这尉官也给推拒了。

开玩笑呢,此时他的队伍应该已经跟兵分两路的另外一队汇合到一处了。

这人抓到了之后送到大帅那边的时候,若是被人抢了头功怎么办。

现在他将信儿已经送到了,就算是完成了上官的命令。

他还要赶回去,跟自己的队伍汇合,好跟后包抄的队伍抢头功呢

看到这尉官推辞不进,邵年时也不勉强,他嘱咐身边的小跟班拎了一个圆筒红封过来。

大洋被用红纸或是白纸卷成一个直筒,巴掌大小的正好五十为一封。

递到那尉官的手中沉甸甸的,就是请大家喝酒的小钱了。

有了这一封入了手,这尉官脸上的笑更盛了。

民国草根

第三百五十六章 五省联帅

他到了一声好兄弟,美滋滋的就从初家公馆的正门离开了。

也正是如此,这等在这里的人才算是真可以休息了。

最起码,也能让公馆上那小休息厅内的初雪睡个好觉啊。

是的,初雪带着两位内仆逛了好一阵的百货公司,待到回到酒店之后,却是左等右等的等不来邵年时这个人。

她回想起臧克加要带邵年时见得人,心中就觉得一阵发慌。

当初邵年时南下避难,这其中的原因十分的复杂,听说在青岛,她的未婚夫也是与这些人从往过密的啊。

故而在久等邵年时未归之时,就与初家在上海的会馆处通了一次电话。

原想着是用家中的人手去码头的方向看看,结果却听说了被人追的狼狈的姑爷回归的消息。

到了现在,初雪哪里还放心邵年时一个人在外。

她毕竟是初家的小姐,有她在一旁帮忙,许多事儿就能办的更顺畅一些的。

自然,初雪也在邵年时之后赶到了会馆所在,得亏初家在上海的生意项目涉及不多,却是做的很大。

那会馆与其他各地的商会商号连在一处,也没有显出气派不足。

二层的洋房小楼,加上一个面积不小的后院,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大上海,足可以体现初家的实力。

故而等到事儿了了,邵年时与初雪也没再回酒店的心思。

公馆中的老仆人很是得初老爷用的那位,将二层的待客室简单的收拾了一番,用于接待这些半夜了还留在会馆中的人。

只是这一晚上的事儿,有太多的疑问连邵年时都无法解开。

毕竟这事儿只有初家老爷与他致电的那一方人才能明白。

也只有跟在初老爷身旁的老人们才清楚其中的缘由。

说起来,那还是在孙传芳不过一十四五岁的机缘巧合罢了。

原本这孙传芳就是山东本地人,不过是父亲早丧,跟着母亲漂泊不定罢了。

后因为求学之缘故,重归到了山东的济城。

拜的先生姓王,不是什么大门户的出身,却也是书香三代,最妙的是老家与初家的别院比邻,算得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