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民国草根 > 民国草根 分节阅读 15

民国草根 分节阅读 15(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而这与钱粮帮去打招呼的事儿,也不能只派一个管事的去办。

依着往常的循例,为表对分堂堂主的重视,此行乃是初家大趟子的大管事亲自带队。

他身后跟着两个惯用的学工,手中拎着一方楠木红漆小箱。

箱子上挂一把黄澄澄的挂锁,与之相匹配的钥匙,就捏在大管事的手中。

三人行的匆匆,与码头一侧不过两三间的正厅院子中进入,商谈了半刻的时间,待到再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两手空空了。

但是瞧着大管事的脸上,带着些许轻松的笑容,在队伍中等着音信的几位,就散了心中的焦虑。

“那边的人怎么说”

与周管事配合了大半辈子的吴管事将人给迎进了队伍之中,顺带手的朝着面前的这位就递上了一方灰色的巾子。

被问及的周管事,顺手接了过来,擦了擦头上因走得急冒出来的两三滴汗,出了口气回到“得了,老爷给的打点很足,年前的时候还特意的给这码头上的几位堂主送了节礼。”

“东西不厚,却在于脸面,那些在道上行走的人,要的就是这份儿心。”

“今儿个我只刚报出了商行的家门,那一主二副的三位堂主就都在厅里见了礼。”

“箱子中的年保费用,他们连瞧都没瞧,只挥手让我们安心的运货,连来往船只的数量,运的是什么东西都不曾问上一句。”

“这趟货物的起手就有了一个好兆头,也不枉我们过年的时候,还要走上这么一遭。”

说完,周管事就手的将毛巾送到了身后的小跟班的手中。

听得吴管事也跟着乐,有心絮叨几句,却也知道这是谁的地盘,只凑头与周管事对了一句“不过是一群苦力,抱团起了势,能得初家老爷的敬,可不要受宠若惊”

听得周管事赶忙往四周瞧去,见着大家都各忙各的,就赶紧堵了自家老朋友的话题“谨言这世道,钱粮帮的势力堪比在一城一池中称王称霸的小军阀了。”

“他们手中有人有刀,头顶上的人都勾上了最有权势的人家。”

“初老爷的家业再如何的大,也没法跟这群人顶着来啊,你这话可莫要在旁人面前说起,没得给主家招祸”

被周管事差点捂了嘴的吴管事赶忙点点头。

两个人对对眼神,就把这话给放下了。

待到货物全上了舱,这行人又将百十多个农人给拎到了为首的两艘大船上。

那当中空了大半,拉的不是货而是人了。

跟在人前押送的几位镖师,跟着这群人一起下去,待到屋子分派好再上来的时候,就连这些见惯了生死,刀口上寻钱的师傅们也不由的感叹一句初家的仁义。

以前他们也不是没压过人力往北走过。

就算是有船运,那也是一底舱塞上个一二百人,跟个洋行出的沙丁鱼的罐头一样,塞得是满满当当。

可这初家运人的船,船底不但干净不说,还将人给分了好几个隔间。

一隔间中只放二十个人,多了也就不再塞了。

这怕就是商行里准备了两艘大船的原因了。

待到自愿垦荒的农人上完,富裕出来的一格就填了卖身的苦工,剩余的大半儿就去了另外一艘货船。

待到队尾最后几个人,将张灯官如同抗麻袋一般的塞入到隔间的角落时,所有的船的甲板,也都封上了盖子。

按理来说,这操舵的前头就应打着号子了。

可上到管事,下到小工,却是没一人提的。

第三十章 年夜饭

一行人只站在甲板上,朝着同一个方向瞧去。

不过一晌,一队穿同样的灰衣短打的人物就朝着这里跑来。

见到于此的商员们也不慌张,只是按着搭板,将船与岸之间的连接固的更定一些。

下一刻,没有招呼,那些人就自动的分成了多组。

两人一组,顺着搭板一点,轻飘飘的上得船上,那在船沿儿边上的船工,才将钩杆儿顺着搭板底下一钩,这船飘飘荡荡的就与岸边分了开来。

待到二人在甲板上站定,松下的边沿卡住锁好,搭板被船工抗到底舱,那二人就往船上主舵操航的船长处去,再将手中一臂长的红幡递到对方的手中,就随意的找一处能下脚的地儿,靠着休息了。

做完了这一串儿,这船都不用初家商行的人提醒,船老大特自然的就扬起了帆。

一艘船离港,一艘船立马跟上,还是同样的操作,直至最后压尾的小艇离开,不多不少,那一队灰衣人二人一船,就跟着走了。

这时候,船的头尾处,都挂上了旗号。

这些旗子当中,数初家商行的最大,却没有钱粮帮的显眼。

没有人觉得这不对,反倒是自这群人上了船后,负责警戒的护卫们一个两个的都清闲了下来。

他们该忙什么忙什么,将前面赶路时提着的心全都放下了。

这水路速度不慢,可也要行个两日。

可不就过了邵满囤当初想着的立刻报复的时间,让这位少年人开始患得患失起来了吗。

只可惜啊,不争气的张灯官没让邵满囤的预想成真。

到了年节头上,忙着蒸干粮的邵满囤也顾不得去想他的事情了。

在那日帮了两位婆婆做完了大活,邵满囤回家之后,也不得闲着。

因为过年的时候,但凡在鲁东地界上生活的百姓,无论是居于东西还是南北,凡是过节,具都要蒸上一锅饽饽的。

山东人对于面食有些讲究。

饽饽的种类很是繁多。

过年时,枣饽饽与莲子饽饽却是怎么都少不了的。

因着这种面食在揉面的时候下力不小,晾在通风处更便于保存,在温度低一点的时日,一次蒸一个大枣饽饽,就能够吃上许久,要比整日开火回回重做的其他米面方便多了。

所以,邵满囤才会多做上几个。

他把面团从昨日就备好的面盆里捞出来,醒了一宿的面,里全都是蜂窝。

邵满囤洗净了手,拿拇指朝下按按,面团里就发出了咕叽咕叽的声音,这表明内里的孔洞比之外边还要多些。

到了这个时候,面就是醒好了的。

再就着面板上揉的硬硬邦邦,二斤干面下水做的面团,邵满囤只需要两刀交错,就给分成了四半儿。

半斤一个饽饽,这还不算是最大的呢。

拿起一团在手中盘两下,搓成一个椭圆,再就手往上边一托,一个白胖圆鼓鼓的饽饽形可就塑成了。

什么事儿都力求做好的邵满囤围着饽饽团转了一圈,在确认每一个都浑圆饱满没有啥死角了之后,才从身后放着屉布的笸箩里抽出了一根粗棉线。

就着饽饽团的中央用线横竖压了两道,压出来了一个规规矩矩的十字。

瞧着十字中间的那个位置,用手将面团一提,就揪出了一个小指头粗的孔洞,将一直泡在水盆中的自产的金丝枣往中间一塞,就完成了枣饽饽定位置的第一插。

以这第一个枣作为计量的标准,枣核的长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