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廉价劳力(1 / 2)
当一只只冒着油光的枣红色烤鸭被端上来的时候,整间酒楼里顿时充满了一种夹杂着果木清香的醇厚肉香。
为了分号能在京城一炮打响,宁世子也是花了大力气,特意从樊城的锦江渡派了骨干人员来京城支援。
看着片鸭师傅手中一把快刀,上下翻飞,片刻功夫,便将一只肥鸭片成了一百零八片,片片带皮,在青瓷盘中码放成鸭子的形状,不知谁带头叫了一声“好”。
片鸭师傅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唉呀妈呀,自己片过的鸭子,没有一千也有九百了,这还是头一回在太子、在这么多王爷面前片鸭子。哎呀,紧张的腿都转筋了
欣赏完片鸭子,伙计们便开始上菜了。清一色深蓝上褂和牛仔裤的男伙计,先是摆上了一只只被做成鸭子形状的小簸箩,里面放着一摞摞薄薄的荷叶饼;然后便是一碟碟的葱丝面酱蒜泥白糖。
太子和恭亲王在樊城的时候都吃过烤鸭,便自告奋勇地给大家伙儿做起了示范,教众人如何卷鸭饼。男人们看后都没用跟班的小厮伺候,而是卷起袖子亲自动手,学着二人的样子卷饼吃。
酥脆的鸭皮、滑嫩的鸭肉,配上解腻的葱丝瓜条儿,就两个字“好吃”
男人们吃的豪爽,夫人们则文雅多了。凤依依在二楼的雅间里陪着太子妃、恭亲王妃等一群贵妇。
锦江渡分号与别家不同,这里还有女伙计。这是凤依依考虑到京城里有不少夫人小姐也喜欢外出吃饭。虽然她们出来的时候都会带着成群的丫鬟婆子,前呼后拥的,可若是由女服务员提供服务、介绍个菜品什么的,会更方便些。
女伙计是统一的浅蓝襦裙、腰间围着雪白的围裙。所有服务人员,不论男女一律布帕裹头,显得干净利索。
刚开始上菜的时候,女领班冬梅看着满屋子的珠钗玉簪、锦衣华服,紧张得手心里直冒冷汗。
凤依依看了看满脸不安的手下,柔柔的开口道:“冬梅,莫慌,只把你平日里练的本事都拿出来,尽心服侍就是了。”
有了自家王妃的安慰与鼓励,冬梅恢复了一些自信。按照惯常的做法,一边将青瓷盆中的羹汤分别盛放在一个个细瓷小盅里,一边向众人介绍着:“这道羹汤叫烩鸭四宝,由鸭舌、鸭掌、鸭胰、鸭脯做成。这四种原料皆是鸭子身上最鲜嫩的部分。此羹鲜香可口,酸中带辣,在餐前食用最能开胃生津、引发食欲。请众位夫人品尝。”
众人的眼睛都看着太子妃,见她端起了面前的小盅,便也纷纷端起了小汤盅,优雅地喝着。四宝汤温润鲜滑,正适合此时还空荡荡的胃,众人尝过后都觉得不错。
有了开头,冬梅便渐渐的淡忘了紧张和腼腆,开始进入了角色,用心地介绍着一道道菜肴。遇到一些贵妇提出的问题,也能对答如流,令一旁的凤依依很是满意。
恭亲王妃尝了一小块芥末鸭掌,感到一股辣气直蹿脑门,她下意识的用手捂着嘴,说道:“呃,好辣呀”
一旁伺候的丫鬟赶紧给她舀了一勺汤。鲜汤入口,恭王妃这才觉着好多了,她转头看着凤依依问道:“依依,这黄面面儿就是芥末吗这东西以前可没听说过,可真是辣呀”
“十五婶婶”,每次按照家礼称呼恭亲王和恭亲王妃的时候,凤依依都觉得无奈。虽说人家比自己也大不了多少,可是萝卜虽小却长在了背上,自己生生矮下去了一辈,哎
“这就是芥末,若在患了风寒、鼻子不通气的时候吃它是最好的了。”
恭王妃刚被辣了一下,可是等那股劲儿过去以后,她又用眼角示意伺候的丫鬟,还要再来一块芥末鸭掌。
一旁的荣郡王妃笑道:“看来恭王妃是喜欢这道芥末鸭掌了。我倒是更得意那道栗子香菇鲜烧鸭。”
听了这话,凤依依正好接机介绍起了自己的山货。“王妃说的那道菜是锦江渡推出的新菜式,用的栗子和香菇都是樊城的大山里出产的。那栗子有补肾健脾的功效;香菇本就是山珍,樊城大山里的香菇更是肥厚,适合各种菜肴。”
“这么好的东西,王妃定要带到京城里,让我们也能经常享享口福哟。”荣郡王妃笑道。
“依依是有开间山货店的打算,想把樊城的好东西拿到京城里来。”
太子妃此时也凑趣儿道:“要是那样的话,到时候我可是要来弟妹的铺子里,给府里挑些好东西回去呢。”
“太子妃嫂嫂若是能来捧场,依依正是求之不得呢。”
一顿鸭子宴,大家吃的都十分满意,可谓“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晚上,去京郊义村视察的睿王回到王府,看到累成了狗的凤依依,心疼的沉下脸,嗔怪道:“看你累成这个样子,真是劳碌命,看来以后我得给你立规矩了”
凤依依虽说累得够呛,但心情却不错,听了萧璟的话赶紧讨好的说道:“老公,今天的宴请很成功大家都吃的很满意,锦江渡在京城算是一炮打响了”
萧璟的脸色并没有因为凤依依的话而有所转变,依然阴沉着,“以后,再不许这样了”
“哎呀,就这一次嘛,以后坚决不敢了老公-”,凤依依嗲声嗲气地叫着,走上前去用双手拢住了萧璟的脖颈。
萧璟在凤依依面前一向没什么定力,还没两下子便被破了功。他将凤依依轻轻抱起来放在床上,“累不累”
“累死了小腿儿”说着,凤依依便把一条小腿儿大刺刺的搭在了萧璟的腿上。萧璟认命地用大掌给凤依依轻轻地揉捏着。
“璟,今天你去义村查看,那边的情况如何呀”
“哎,跟之前樊城的义村一个样子。”睿王轻叹了一声。
前一段时间,隆正皇帝在书房里看着太子呈上来的有关京郊义村的奏折,愁眉不展。
当年,睿王和定国公在提出了兴建义村,用来容留大禹伤残将士的想法后,首先在樊城兴建了义村。后来,此法受到了嘉和帝的赞赏,开始在全国推广,不少地方都兴建了义村,京城的郊外也有一个。
京郊的肥田早就都有了主儿,剩下的都是一些瘦田、盐碱地。义村里不是老弱就是病残,这么多年来靠着朝廷杯水车薪的一点儿救济,根本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