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诰封端人(2 / 2)
“回皇爷爷,正是。”
嘉和帝心中琢磨:这事儿若真能如此,倒真是件大好事。嗯,可以一试
“嗯,容朕想想。果真如此的话,那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呀”嘉和帝在书房中来回踱着步。
“玥儿,快跟皇爷爷说说,这些主意都是你想到的”
诚亲王一五一十地把凤依依的事情说了出来,只有两桩做了改动。
一桩是临回京时,他和睿郡王几人商量好的。超级花魁选拔赛的事情,不能说是凤依依的主意,她毕竟是个女孩子,他们觉得这样不大好。
这件事儿的功劳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宁世子身上。宁世子心中凄苦:哎,完了,我的名声呀。小丫头怕是更看不上我了。我太冤啦,我真的是片叶不沾身呐
听说是世子宁辰的主意,就连嘉和帝都是了然一笑,随口说道:“这等鬼主意,也就辰儿这坏小子能想得出来,这小子”
另一桩则是诚亲王临时起意,他没有告诉嘉和帝凤依依曾经提起过,官道的修筑也利于未来北境军队调遣的事情。
在诚亲王内心深处,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就是不想让凤依依受到伤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凤依依这一句话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一个小姑娘的认知范围。
嘉和帝在听到凤依依的名字后,似乎想起了什么,嘴里念叨着:“嗯凤依依这名字,朕怎么觉得有些耳熟呀。”
“皇爷爷,您在今年春天刚敕封了她为正七品宜人呢。”
“啊-哦-,是那个孩子呀,朕说怎么有些耳熟呢。就是那个做军粮、做军服、在义村办什么-”
“工厂”
“哦,对,工厂的小丫头。”
“回皇爷爷,正是。”
嘉和帝欣喜地说道:“嗯,那个小丫头做的鸭绒被和菊花枕头还真是不错呢。哎,真没想到,朕原以为这丫头就是个手巧的,没想到她还能有这般见识。”
诚亲王见皇帝心情好,就把凤依依设计米商把米都运到樊城,平抑了粮价的事情讲给了嘉和帝听。
嘉和帝听罢哈哈大笑:“真是小人精儿朕要怎么赏赐一下这个小姑娘呢”
“皇爷爷,孙儿觉得那凤姑娘并非做作虚荣之人,她曾经说过一句话,让孙儿记忆尤深。”
“哦什么话”
“凤姑娘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好“嘉和帝重重地拍在了龙书案上,好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嗯-,位卑-位卑-”
“皇爷爷,这次水灾,凤姑娘收留了不少以前的大禹将士和他们的家眷。这些人在家乡也过得不怎么好,想留在义村。可是义村那边您赐封的地界儿有点儿小了-”
“嗯,这事朕会让户部去办的。”
诚亲王走后,嘉和帝让田公公召来了拱卫司的首领,马上秘密赶赴樊城,对诚亲王所报赈灾之事予以核查。当然,核查后的结论是“无一虚言”。
这下子,嘉和帝彻底放了心,大为欣喜。后来,他又召见了诚亲王以及前往赈灾的其他官员,让他们把这次赈灾的策略、心得、经验统统记录下来,梳理成条,重新制定了大禹的赈灾章程。这个章程在以后的岁月里,惠及了无数遭受到天灾的大禹百姓。
诚亲王、北境各级官员、跟随诚亲王同去办差的官员都受到了嘉奖。与此同时,那些上折子弹劾诚王的官员被嘉和帝骂了个狗血喷头。一时间,诚亲王在朝堂之上风头无两。
在一次宫廷宴席上,嘉和帝一时高兴,还说了一句:“大禹江山后继有人呐。”就这简单的一句话,又引起了无数朝臣的各种猜测。
太子一派好了,骁亲王一派自然就不好了。慢慢地,凤依依这个名字也被骁亲王、恭郡王、琤世子知道了。
“父王,儿子听说那些救灾的法子根本就不是诚亲王想出来的。是一个叫凤依依的小姑娘想出来的。”
“皇兄,依我看,咱们应该多去了解了解这件事。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别是-”恭郡王慢条斯理地说道。
骁亲王略略沉吟了一下,看着琤世子:“琤儿,你去办这件事吧。小心些,别让那边知道了。”
“是,父王。”
远在樊城的凤依依,正为灾民们能够顺利度过这次灾荒;她能在赈灾的过程中给睿王帮上忙;工厂能够重新开工;她能在”超级花魁选拔赛“中小赚了一笔银子而感到高兴。一件让她意想不到的大事发生了,圣旨到了,诰封她为从四品端人。
这个消息对樊城官场和百姓的震撼一点儿也不亚于刚过去的大洪灾。什么一个才十五岁的小姑娘,今年春天刚被敕封为正七品宜人,现在,“嗖”的一下子就被诰封为从四品端人啦
老实说,象凤依依这样被”火箭提拔“的,自打大禹开国以来还是头一份,貌似以后也没出现过。
对于没有皇室血统的女子来说,能熬到四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再往上,要么是出身皇家的公主、郡主或县主。
要么就得出自豪门世家,而且还要嫁一个能熬上品级的夫君,这样才能借着夫君的势,被朝廷诰封。
往往能熬到四品级别的夫人们,都已经是人到中年了;那些三品以上的诰命中有一大半已经是当奶奶的人了。就比如定国公夫人,若不是宁世子是朵奇葩,现在也该抱上孙子了。
再看看这位凤小姐,今年才十五岁,商户出身,婆家还没个影子,就这么着,竟然被诰封为四品的端人了。虽然是个从四品,可也把大家炸了个外焦里嫩。
“诶,姐姐,你听说了嘛,那位凤记的东家凤小姐因为赈灾有功,要被皇上封为从四品的端人啦”
“听说了,听说了,我家老爷一回来就告诉我了。现在这事儿,怕是都传开了。”
这天,顶替了前一任知府的钱大人,一回家就急急忙忙直奔了正室夫人的房间。
钱知府还记得夫人在见过凤依依后,对他说过的话:老爷,我看凤家那个丫头可不一般。不单自己个儿能干,跟睿王府和定国公府也走得近,这样的人,我打算拉拢着些。
“夫人,你真是好眼光呀今天,衙门里的正式文书都传来了,那凤小姐确实是被诰封为从四品端人了。”
“老爷,这次赈灾您就受到了嘉奖。现在,咱们这里又出了一个这样的人物,这都是您治理有方呀”知府夫人笑意盈盈地说道。
夫人身后的丫鬟听后暗中撇嘴:若说老爷赈灾有功倒是真的,可是跟人家凤小姐受封哪里扯得上半点儿关系。
钱知府得意洋洋地说道:“夫人呐,人是出在了我的地界儿上的。这次凤小姐因赈灾有功而受到封赏,我这父母官怎么也得为凤小姐像模像样的办上一场受封仪式才对呀。这也是咱们樊城感谢皇上的浩荡天恩嘛。”
“是是是,老爷说得对。”
“夫人呐,还得劳烦夫人这几日去凤宅走走,看看有什么要准备的东西,还有那些个-,呃-,规矩礼仪什么的。再怎么说,凤姑娘也是出身商户,别在场面上出了疏漏。”
“行行行,老爷放心,妾身这就去凤宅走走。”
钱知府夫人在坐着轿子前往凤宅的途中,想起凤依依,心中不由有些微酸:哎,人呐,真是的。我这头上都有了白头发了,也不过才是个正五品的淑人。再看看人家,小小年纪就是从四品的端人了,哎
凤依依的受封同时也是接受嘉奖的仪式是由官府出面给举办的,真可谓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官府里的官员们都带着正室夫人出席了;老百姓则在路边伸长了脖子,想看一眼热闹;人们七嘴八舌地评论着这大禹难得一见的新鲜事。
凤依依不得不在闷热的天气里,穿上层层叠叠的礼服、顶着沉重的头饰、老久老久地跪在地上聆听着宣旨公公没玩没了的宣讲。她咬牙坚持着:宝宝心里苦,可是宝宝不敢说
宣旨、谢恩后,一位五十岁上下、面容威仪的老嬷嬷走到了凤依依面前。宣旨公公赶紧给凤依依做着介绍着:“凤端人,这位是从宫里来的窦嬷嬷,以后就专门服侍凤端人了。”,,;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