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腹黑商女作首富嫁王爷 > 第142章 赈灾良策

第142章 赈灾良策(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七岁的凤麟和九岁的弥生,都跟着凤依依到灾民的聚集地送过面糊糊和帐篷。两个孩子见姐姐天天累的直不起腰来,就为了能赚银子帮助灾民。于是,他们也开动脑筋,想法子赚钱了。

两个孩子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商量开了。“弥生,你说咱俩能干点儿什么才能赚银子呢”

“让我想想哈。嗯-,做买卖不会。担沙石没劲儿哎,咱俩能干点儿什么呢诶,对了少爷,咱们去商街上给人代写书信吧。”

“诶,这个我看行,咱们都能干,还能挣银子。”凤麟一骨碌爬了起来,觉也不睡了。

“嗯,让我用姐姐教的方法分析一下哈。”弥生掰着自己的小手指头。“洪灾过去,不少人都要给家里捎封平安信,销售市场有了。人员么-”弥生也一骨碌爬了起来,“咱们也叫上郭铁牛他们几个吧,人多有气势。”

“行,行。明天我去和他们说,他们一准儿同意。”

“其它的-,就是准备桌椅板凳、笔墨纸砚什么的了。这些个都不是问题。”

“嗯嗯。”

弥生歪着小脑袋,又认真地想了想,“咱们的买卖开在什么地方好呢嗯-就选在好又多门前吧。去哪里买东西的人大多不识字,需要人代写书信。”

“好,弥生,咱俩准备准备,明天就开始吧。”

“好”

两个孩子为了他们的宏伟计划,激动得叽叽咕咕的半宿没睡。

第二天放学后,果然,在好又多的门前出现了一个代写书信的小摊子。桌椅板凳是凤麟找韩掌柜借的;笔墨纸砚都是从书包里掏出来的;弥生还根据凤依依“要留住主顾”的说法,从李嬷嬷那里要来了茶叶,从好又多借了茶具。

凤麟负责写书信;弥生在一旁磨墨;郭铁牛和另外几个好伙伴,站在街道上,按照弥生编好的说辞,大声招揽着生意:“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大水过去了,有要给家里去封平安信的,请往这边来吧。”

还真别说,孩子们的一通吆喝,还真把人给招呼来了。一看来了主顾,他们更高兴了。有擦板凳的,有倒茶水的,吓得那位大娘差点儿没敢坐下。

“我说娃娃,你们写一封信多少钱呐”大娘轻声问着。

这一问,可把几个孩子问住了。哟,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写一封信到底要多少钱呐

弥生和凤麟对望了一眼。凤麟给出了一个“你做主吧”的小眼神儿。弥生想了想,犹豫着开了口:“嗯-,两个大钱儿一封。”说完,孩子们都紧张地望着大娘,怕人间嫌贵,走了。

大娘一听倒是乐了,那边街上的代笔先生,写一封要三个大钱儿呢。“行。娃娃们,你们真会写哈。”

“真的,真的,什么都会。”

“那你们听好了哈,我可说了:我儿二狗子”

两天下来,孩子们竟然真的挣了二十来个大钱儿。他们高兴的象“猴子献宝”一样,用沾满黑墨的小手,举到了凤依依面前。问姐姐这些钱够给灾民们买多少粮食的。

凤依依既为孩子们的行动而感动,又有些哭笑不得。孩子们用的都是上好的宣纸、茶也是好茶,这两项的花费加起来,早就超过这二十来个大钱儿了,这买卖做的

不过,她没有说破,而是对他们的一片心意和行动给予了表扬和鼓励。晚上凤依依还留所有的孩子在家里吃了饭,大鱼大肉的一通好招待,孩子们的小脸儿上都乐开了花。

此后的一段时间,好又多门口经常会出现几个代写书信孩子的身影,他们卖力的招呼主顾、认真地书写。偶尔遇到谁都不会写的字,那就得赶紧跑进好又多,向账房先生求援了。

他们辛苦的忙碌,把挣来的每一个大钱儿都捐给了灾民。以至于后来,嘉和帝在斥责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员时都会说:“你连几个孩子都不如,还当什么官。”

眼看着,那些冲毁的道路、桥梁以及民宅、寺院都修建的差不多了。凤依依又向诚亲王和睿郡王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

“王爷,世子,有这么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樊城的位置刚好处于北境交通网络的中枢。若是能多修几条官道的话,以后与乾川、资阳、汇川。的人员往来、货物运输,就便捷多了。就是在发生战事的时候,都便于调兵遣将。况且,现在修路的人力成本是最低的。”

凤依依只是随意一说,诚亲王心中倒是一动:小小年纪,竟然连调兵遣将这样的事也想到了。

睿王和宁世子倒是觉得没什么,他俩和凤依依待久了,觉得从她嘴里说出来什么话来,都没什么好奇怪的。

睿王摊了摊手,“修官道自是好处多多,可现在,大灾刚过,国库空虚呀。”

“咱们也可以从民间筹集资金呀。”

“可官道是朝廷的,哪个商家肯出钱给朝廷修官道。”睿王的脑袋摇的象拨浪鼓。

“我是想,咱们要让商户们明白:出钱修路不是捐助而是投资。现在出的银子不但以后都能赚回来,而且还能得到更多。”

宁世子的桃花眼里满是困惑,“可是,路又不是田地、铺面,怎么能赚呢”其他几人也用同样困惑的目光望着凤依依。

“是这样的时间就是金钱。凡是投资的人,以后在这条官道上的人员往来或是运输货物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优先权。比如,通过检查哨卡的时候,可以走快速通道,不必排队,随到随查随放行。再比如,住宿这条路上的官家驿站时,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还有,每年可以有几次向官府申请,对贵重货物进行特殊保护的机会”

凤依依的话把几人说的一下子都兴奋了起来,睿王激动地说道:“依依,虽然你说的那些投资、优先权什么的,我还是没有完全弄懂。可我觉得若是用这法子的话,朝廷不用出太多的银子就可以把官道给修起来了。”

“嗯,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那些滞留在樊城的灾民在参与修路的过程中,修着修着也就慢慢地修回家乡去了。避免了因灾民聚集而带来的一些隐患。”

“凤小姐所说也正是本王最近在考虑的一些问题。”诚亲王也兴致勃勃地望着凤依依。

看到大家伙儿这么捧场,凤依依也来了精神,“还有,咱们还可以在官道上搭建一些广告牌,把这些广告牌卖出去或是在一定时段内赠送给投资者当作回报。”

“广告牌广告牌是什么东西”定国公忍不住问道。

“喏,就是这样的。”凤依依索性拿起纸笔画了起来。“咱们搭建一些木质的大牌子,用漆在上面画上商家的商品,这就叫广告牌。然后,咱们把这些广告牌,立在官道两旁。这样的话,来来往往的商旅、路人从老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了。”

宁世子望着凤依依画在纸上的广告牌,“哦,这就是广告牌呀。若是我把锦江渡画上去,那就是说,客人还在路上的时候,就知道樊城有个锦江渡了。”

凤依依递给宁世子一个赞许的目光:“然也。”

后来,在凤依依和众人的努力下,第一条官府与民资合作的官道便出现在了樊城与乾川之间。

凤依依和锦江渡名义上的老板就成了这条官道、也是全大禹官府与民资合作修路这一模式的首位投资人。

凤依依很是看好乾川这个地方,它是面向北燕的一个重要贸易集散地,以前曾经有过一个很大的榷场。现在虽然由于战争关闭了,可凤依依相信,战争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老百姓总是要吃喝、生活的。

另外,从樊城到乾川沿途,还是大禹重要的棉花产地,凤依依需要这些棉花。

就这样,凤依依出资拿下了这条官道的顶级合作权利-三十年的优先权。这为她以后采购原料、运输货物、开办榷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商户们与官府合作修建官道,不仅可以选择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同等级的合作权,还可以优先购买或是得到广告牌的馈赠。

不久后,人们注意到这条官道的两旁,竖立起了不少高大的木牌。后来才知道,这叫广告牌。这些广告牌在没有高大建筑物的古代,隔着老远就能看到。

广告牌上有画也有字,比如锦江渡的广告牌,左边画的是锦江渡的二层小楼,右边就是一道道放大的招牌菜式,下面写有地址。从乾川过来的客商们,人还没到樊城,一提酒楼,满脑子里就都是锦江渡了。

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商家对于出资修建官道这件事,还心存疑虑,怕吃了亏。后来,当他们看到拥有优先权商家的货物,在官道上运输时要比一般货物快上很多,这一点对那些新鲜易烂的货物尤为重要。

而且这些商家还能得到更多官府的保护和馆驿的优惠。再加上那些广告牌,能拉来不少生意。于是,大家纷纷改变了以往的看法,开始踊跃地参与出资、修建官道了。

不过等到了那个时侯,投资的门槛已经被抬高了很多,回馈的条件也没有那么好了。

后来,继承了定国公爵位、成为北境实权在握大人物的宁世子,更是在凤依依的帮助下,成立了第一家“户外广告公司”。

挑选了专门的人马对那些广告牌进行维护、绘制、买卖经营。为北境带来了不少的财政收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就在,就在诚亲王、睿郡王他们忙着赈灾、修建官道的时候。弹劾他们的奏章却象雪片一样,飞向了嘉和帝的御书房:大灾之年不顾民众疾苦,大兴土木;挥霍赈银,与商贾吃吃喝喝;眠花宿柳,有伤风化

另一方面,太子一派的人也没闲着,弹劾恭郡王和琤世子的奏章也象雪片一样,飞向了嘉和帝的御书房:滥用职权,鞭笞朝廷命官;措施不利,险些酿成民变;赈灾银两去向不明

嘉和帝看着这些奏折,头突突地疼着。他把所有弹劾诚亲王、睿郡王、定国公、宁世子、恭郡王和琤世子的奏折都做了留中处理,就等着这两拨人马回来,亲自问个究竟了。,,;手机阅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