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压力山大(2 / 2)
嘉和帝收回了笑容,目光迷离,象是倾诉又象是自言自语:“想当年,要不是你和老定国公拼着命杀出一条血路,磨盘山就成了朕的葬身之地了。”
“哎,当年,老奴实在是没想到那六皇-,萧庶人那般卑鄙。好在皇上是真龙,自有苍天护佑,保我大禹荣昌。”
“党争,哎,党争。”嘉和帝自言自语地在书房里踱着步,忽然,停在了田公公面前问道:“你说,户部的孙侍郎怎么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了呢”
“这-,那奏报上不是说他叛国资敌嘛。”
“哼,孙侍郎,叛国资敌,叛国资敌。”嘉和帝嘟囔着走开了,忽又转回身来,走到田公公跟前,“明扬,朕给你一道密旨,你带人秘密出京,给朕彻查折子上参奏睿郡王、宁世子和定国公的那些事情。给朕好好的查,朕要的只有一样-真相”
没过两天,宫里便传出了消息-总管大太监田公公突染急症,皇上体恤,赐下不少珍贵药材,特许安心休养,任何人不得打扰。
就在众人都以为嘉和帝跟前的第一大红人田公公正在安心养病的时候,已近花甲之年的田明扬已经带领着十来个大内的顶级高手和拱卫司最精干的巡查缉捕人员,悄悄的出了京城,打马向樊城方向疾驰而去。
皇宫里,嘉和帝走出了寝殿,用一双昏花的老眼,久久地凝望着远方,仿佛隔着重重楼阁,看见了田明扬一行人的身影。
就在田公公出京的第三天,嘉和帝便将御史台御史薛大人召到了御书房。
“薛爱卿,你上的折子,朕已经看过了。你奏章上说的睿郡王勾结奸商、占用封地、挪用军资,都是怎么回事呀”
“启禀皇上,据臣下属禀报,睿郡王伙同定国公世子宁辰,勾结不法奸商,在皇上赐给大禹伤残将士的义村土地上盖起了作坊,以此牟利。还有,他们还挪用了军中的大笔银两,拨给了那奸商。臣听闻,那奸商为了牟利,还私通燕人。”
嘉和帝面色阴沉,眸中滚动着乌云,“哦果真有此事”
“启禀皇上,初闻这等消息,臣也不信,遣人去查,据臣手下回报,樊城的义村确实建造了大量的作坊、樊城守军也确实给一个商贾拨划了大笔银两。”
嘉和帝听罢,久久未语,半晌才开口说道:“薛爱卿,臣给你一道旨意,命兵部、户部协助你彻查此事,一定要给朕查清核实。”
“臣遵旨。”
且不说薛大人那边得了嘉和帝的明旨,与户部、兵部的相关人等,对睿郡王等人的所作所为进行调查。单说田公公这边领了秘旨后,为掩人耳目,乔装改扮成商旅模样,三五一群的,日夜兼程直奔樊城而来。
放眼大禹的前朝后堂,满朝文武连带那些皇子皇孙皇妃,要说谁是嘉和帝最信任的人;谁是最了解嘉和帝的人;谁是陪伴嘉和帝最久的人,都非田公公莫属。
田公公从十几岁起就跟在现在的嘉和帝、那时的五皇子身边。陪着他处置过棘手的事情、上过凶险的战场、算计过别人,也遭到过别人的算计。深得帝王宠信,是皇上身边的第一大红人,就是太子见了,都要客气上几分。
按说处于这样的地位,一般人身上难免有傲骄之气,可田公公身上偏偏没有,见谁都是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风评极好。
此刻,田公公正坐在铺着厚实褥垫的马车里,衰老的身体随着马车的晃动而晃动着。他双目紧闭,心事重重:御书房里,皇上为什么会突然提起了孙侍郎的事情那件事是皇上亲口裁定的呀。
虽然田公公的嘴上从没有说出过半个字,但他心里明白,孙侍郎的案子有许多蹊跷之处,好多事情与常理相悖。他琢磨:皇上也是一时震怒,才严惩了孙家,说不定心里正后悔着呢。这次,派我去秘密彻查睿郡王,也是不想再有闪失了吧。
其实,早在半年多以前,朝堂上就有不少关于睿郡王和宁世子的风言风语,尤其是出了孙侍郎叛国资敌一事后,参奏他俩的奏折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不过,嘉和帝都没与理会。这两个人一个是嘉和帝最喜爱的孙子、太子的嫡次子;一个是老定国公的孙子、宁德妃的侄孙、国公府的世子,都可谓树大根深。
更重要的是,这两人堪称大禹年轻一辈中的栋梁之材。特别是后来,随着两人一个在西疆、一个在北疆,夺城杀将,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事情也就被渐渐淡了下去。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的,这些事情不但被重新提起,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御史台薛大人的那份奏折,恰巧就成了点燃嘉和帝心中那堆猜疑干柴的打火石。
田公公掀开车帘,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残雪枯枝,心中感慨:哎,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呀这件事情关系重大,牵连的又都是些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一定要查证核实了才行。
想到这里,田公公顿觉两膀酸疼,压力山大呀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