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6(2 / 2)
纷纷应诺之余,众人却知道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毕竟范仲淹若是为了听这些官样文章,大可直接让他们呈上公文,没有必要召见开会讨论。而是过段时间派人私访打探,现有谁人懈怠,定严加惩戒。而今这样浪费时间,显然不是他的风格,自然。以上纯属楚质腹诽猜测。与他人无尤。
“你们所言,皆有道理。只须依照行事便是范仲淹开口说道:“然,有一处疏忽,你们却没有提到解决之法。”
什么疏忽。众人迷惑,连忙说道:“望太守赐教。”
“年前早灾,秋收之际,百姓毫无所获。若不是做些零工,勉强养家糊口。不然恐怕难以度过冬日范仲淹忧心说道:“如今春耕又始,却不知百姓是否还有余钱购置粮种器具
要知道耕种不是光有力气就行,也要有投入才有产出的,就算能播种下去。想要收获,又是几月时间,期间浇水施肥除草耗费精力不说,一切皆是手工劳作,时常要人看护,要是没点积蓄,恐怕真是负担不了。
看着冥思苦想的众人,楚质一阵莫明其妙,这事很好解决啊,没有那么难办吧,怎么个个都束手无策的模样。莫不是都不想抢太守风头
注意到楚质的异常,范仲淹侧目而视道:“楚知县,你可有良策”
想了想,楚质站起采说道:“回太守,既然百姓负担不起,那何不由官衙先借与他们,立下契约。待到收获之时,再让他们归还即可
很寻常的办法,后世像什么银行啊,合作社之类的机构,都承办这种业务。定下一个,最高限额,确定归还日期,经过签字画押之类的手续,免去利息,注意到周围同僚投来的诧异目光,楚质不得其解。看向范仲淹,难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沉默片刻,范仲淹轻声道:“楚知县。你刚才说是免息
哦。楚质慌忙说道:“自然。也不能平白借出,到时可收回几厘利息。”几厘,又是一阵沉寂,楚质受不了这气氛,识趣闭嘴,坐了回去。毕竟怎么看,他都觉得。其他人看自己的目光,就像是在看个白痴。
范仲淹忽而笑了起来:“很好,就按楚知县之言,本官就以此上奏
雷厉风行,说完范仲淹当场宣布会议结束,没等各个知县告退散去。自己却先行离开,也不知是回去研究此策的可行性,还是真的给朝廷写折子去了。
其他知县莫名望了眼楚质,似乎还在摇头叹气。也随之退去,独留楚质依然不解寻思。想不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难道我真的错了。”楚质喃喃自语。
“你没错,要不是得你提醒,恐怕大家也想不到尚有此法可行。
”张元善走了过来,轻声说道:“此计若是能行,杭州百姓必对你感激涕零
“那他们为何如此”楚质指的是同僚的怪异态度。
张元善轻轻一笑:“因为你又要得罪人了
“什么。楚质眨眼,莫明其妙。
“好好想想刻懂了。相信以楚知县的聪明才智,肯定会明白过来的。”张元善说道。转身就走。心里忍不住涌起一丝嫉意。这小子,脑子反应怎么总是快人一线,要是自己先提出来该有多好啊。
“所以说,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故弄玄虚的人了,明明知道,却不痛快说出来,还要让人费心思量嘟喃几句。楚质托着下巴仔细思索。良久,突然一拍大腿,悲声道:“靠。居然是青苗法,悲剧了。”
温馨提示。前面还有一章。请勿忽略订阅,呵呵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三百七十一章夭折
;占法,说穿了,就是现在的农民银行,做法丹非是联圳捞款给百姓。到收获时本利收回,可解决百姓春耕时资金不足。
最初应该是起源于唐朝中后期,当时各路藩镇分割地方,朝廷除了军队数量不足外,更悲惨的是没钱,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决定实行青苗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皇帝创收,同时税青苗钱以给百官俸,根据当时情形,别谈什么救民不救民的,皇帝都快饿死了,哪里还有心情还谈什么百姓民生。不过真正让青苗法闻名于世的,却是由于王安石变法,楚质摸着脑袋懊悔之极。这时候的王安石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为官呢,仁宗没挂,离英宗即位还差十几年,更加不用说推行变法的神宗,还是个岁的小毛孩子,自己怎么就犯浑了率先提出青苗法。
楚质历史没研究透彻,不知道宋朝时候,而且还是仁宗时期,已经有人在用这办法了,转运使李参就在陕西放过青苗钱,不过他的做法时,令富户借钱给贫寒百姓,以田中青苗作保,收成之时再还钱给富户。顿时安然度过灾年。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效果显着,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富户是自愿借钱呢,还是被李参强行逼迫的,而且百姓还债时到底给了多少利息。
无限`小说`網`整理aos提供
55xcn
无限小说 网
楚质不是考古学家,也没有兴趣做这方面的研究,现在他终于知道张元善说的得罪人是怎么回事。想想王安石实施青苗法时,明明是良法,却为何遭到诸多人反对,不用想也明白其中的原因。
抛开吏治,执行力度不强,为反刘而反对等原因,之所以有人反对青苗法。无非是这法令触动了他们的利益,百姓无钱耕种,最高兴的是哪些人,当然是地主豪仲之类的,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他们获利的时刻。
没钱是吧,好啊,我可以借给你,利钱自然是要的,不多,三分五分而已,这里的三五分可不是现代的货币,一分两角三元之类的,而是百分数,一分就是百分之十,三分五分的利息是多少就想而知了。
王安石给出的利息是二分,远远低于地主豪伸们,百姓自然懂得选择,况且,一但百姓得到朝廷补助,有钱耕种,养家活口不成问题,就不会为了生存而卖地卖身,又直接损害地主们的潜在利益,本还想趁机圈几块地增加家产,买几个家奴使唤,美梦成空,都怪那个什么青苗法。怎能不反对。
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地主豪伸占田无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本意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朝廷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百姓,收成之后偿还,使得百姓免受地主豪伸的高利盘录,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下来,是个不折不扣的惠民政策,简直好得不得了啊。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总是容易出现问题。想到或许因为刚才出的主意而背上千古骂名,楚质就觉一阵头痛,考虑要不要求见范仲淹,痛说青苗法之害,打消其采用的头。
可能是心有灵展一点通,楚质正想着这事,外面就快步跑来一个差役。见到楚质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