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1(2 / 2)
“我可不敢当此美誉。”楚质笑道,寒喧了几句,也识趣的扯着楚珏告辞而去,而高士林自然依礼送行两人出门。
“夫君,我立即进宫请皇后赐些银杏叶来。”目送楚质、楚珏离去后,高滔滔再也按捺不住,急切地想验证楚质的方法是否有效果。
“不必麻烦皇后了,让人到汴梁城中的坊市打听即可。”赵宗实微笑说道。
“夫君说的是。”高滔滔轻柔点头,挥手让婢女按令行事。
“真是看不出来,这个楚景纯不仅文采飞扬,居然对医术有所涉猎。”赵宗实轻笑说道:“滔滔,这会你应该放心了吧,人家可是个温良君子,才卿能与之为友,怕也是才卿之福。”
“夫君,我何时说他不是君子了。”高滔滔柔媚嗔道。
“姐姐说谁不是君子。”返回的高士林隐约听见,不由迷惑说道。
“当然是楚景纯,刚才盛衰之言,有些夸夸其谈,颇少君子之风。”美眸轻盼,高滔滔抿嘴笑道。
“姐姐,话可不能这般说,景纯之言虽有不足之处,但细细想来也有几分道理的。”高士林立即反驳说道。
“不仅是只有几分道理,而是警示之言。”赵宗实轻叹说道:“没有想到他年纪虽轻,但见识却如此之深。”
“夫君何出此言。”高滔滔惊讶道:“唐之衰源于玄宗,确实如此,但汉之败无论如何也不能怪罪武帝吧。”
“如何不能,你没听景纯之言吗。”赵宗实轻声说道:“汉武旁为振国威,举全国之力征战四方,导致国库空虚,遗祸子孙,如何不是过。”
“如果继任之帝英明神武,岂会在乎国库是否空虚,只要努力励精图治,国库自然充实。”高士林理所当然的认为道。
“才卿,不得胡言。”高滔滔突然轻声斥喝起来,清丽的眼眸掠过一丝了然。
“说易行难,如果事情真如才卿说的那么简单,官家也不会为此苦恼了。”赵宗实轻轻摇头叹气道。
“这与官家有什么。
”高士林顿时明白过来,声音变得细微起来。
说起宋朝的仁宗皇帝,无论是现在或者后世,给予的评价都非常高,称他为最会作皇帝的人,毕竟死后谥号为仁的皇帝,从古至令也没几个,不过别以为仁宗皇帝出身高贵,就一定非常幸福。
其实仁宗皇帝的童年非常之不幸,他的父亲真宗皇帝,因为与辽国签了历史上有名的条约澶渊之盟后,精神开始恍惚起来,一手掀起所谓的天降神书等吉祥预兆,把太祖太宗南征北战,好不容易搜刮得来的钱财挥霍大半。
信奉道教,也就罢了,似乎患上了迫想症,总认为自己的儿子会伤害自己,总是想把幼年的仁宗皇帝杀掉,若不是朝中大臣极力劝阻,指出如果仁宗死了,恐怕再也没有继承者,真宗这才作罢,直到真宗驾崩,按理说仁宗皇帝也应该算是解脱了,可惜又有一个垂帘听政的强势太后刘蛾管着。
刘蛾可不是简单的主,虽是歌女出身,却能让真宗不顾朝臣反对,死心塌地立她为后,手段可见一斑,垂帘听政之后,隐隐约约有当武则天的意思,幸好多亏朝臣的巧妙反对,才打消主意。
所以说在没有亲政之前,仁宗可谓生活在阴影之中,令后人啧啧称奇的是,有这样悲惨童年的仁宗,性格居然没有朝着阴暗面展,虽然耳根子有些软,而且有几分好色,不过依然成为一个在朝中、民间,及至外国都交口称赞的好皇帝,死后连辽国的皇帝都为其掉泪立冢,可见仁宗这当皇帝有多么的深入人心。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二章 春闺之日
样的一个皇帝,能力自然不会太差,可是亲政二十一大批名臣能吏,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文彦博、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硬是没有使国库充裕起来,日子也过得蛮紧巴的,连夜里想吃块肉都要踌躇半天,最终还是宁愿忍着饥饿放弃了。
“才卿,治国安邦不是件容易之事,景纯刚才之言,也有警示之意。
”赵宗实幽幽说道:“想我大宋之弊端,朝中诸公谁人不知,可惜了范相。”
“夫君,莫要再想这些烦心事了。”高滔滔柔声劝慰,美目流盼,看向高士林,露出一缕笑容:“恰好才卿在这,我们商量下什么时候为他筹办婚事。”
“姐姐。”深思之色掠过,高士林俊面泛起红晕。
“滔滔所言极是,待选定一个良辰吉日,我亲自上曹府为才卿提亲。”赵宗实大笑说道。
“那你们慢慢商量,我去坊市打听下哪里有银杏叶。”不好意思继续待在房中,高士林打了个借口跑了出去。
二月二十日,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皇城外御道旁边的贡院附近,挤满了前来参加贡试的文人士子,其中自然也包括楚质。
与周围尽是神色紧张的应试之人相比,楚质到坦然自若许多,毕竟知道自己的希望不大,自然是抱着见识的头而来的,心态摆正,心情当然舒畅。
望着人声鼎沸的场景,极目远眺,测算半天楚质也算不出参加贡试的到底有多少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可以容纳万人的贡院,今日一定会座无虚席。
开科取士。或许对许多目不识丁人来说十分地不公平。可是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公平地表现。起码给出身贫寒地文人士子一个步入仕途、出人头地地机会。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好。毕竟以前在朝庭为官地都是名门望族出身。根本没有贫寒百姓插足地余地。可谓是处于绝对地垄断。
而现在地世家大族在百年前或许就是普通地百姓。只不过是机缘巧合。恰逢其时。才会成为钟鸣鼎食之家。而朝庭中有名望地大臣官员。除去少部分人。大部分地人并非世家出身。都是靠自己地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如同鲤鱼跃龙门。从此平步青云。这才是天下读书人仰慕效仿地对象。
为了巩固统治。皇帝对此状况自然是显而乐见地。真宗皇帝更是亲近写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激励文人士子拼搏奋斗地名言。可惜要成为跃入龙门地鲤鱼之一。没有点真才实学。机缘运气。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成功。
毕竟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什么都缺乏。就是不缺少才华横溢地文人学子。文风之盛。几千年来。怕是只要唐代能与之相提并论。没有什么出身限制。只要有机会、条件。哪怕你是低贱地仆役。也可以成为名家大儒。功成名就之后。世人只会赞扬你出身微寒却努力进取。绝对不会以此嘲弄攻。宽松地治学环境。言无罪地律令。绝对是后世文人梦寐以求、为之向往地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