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99(1 / 2)
虚八年开始,谷卡巴遣使入访中原,同时也造访了四川等地。当时四川的民生与吐蕃甚为相似。短短三年之后,就能有这么多余粮外销,这是怎么弄的若能搞明白了,吐蕃岂不是也能兴旺起来。于是。谷卡巴吩咐与四川贸易的使臣深入民间,探寻究竟。
据贸易使臣回报,四川最先同样是军政,以军为主,后改为政军,以政当家。随后,政又分为杂政和刑司,将传统的问案审讯分离出来。再后,杂政还析出农具、医馆、教化、工匠等分支,每一分支与最先的军队地位等同。现在的四川,大到修水渠开荒,小到种什么粮食载什么树,以及小孩入不入学堂之类的琐事,官府都管。
世间事,并不是别人做出了样子,自己就能够学来。吐蕃的军政,实际上是军佛政。若要照四川的样子进行分离,谁来统领全局,谁来负责躯干权力分散固然不愿,人才不足事亦难成。此外,将在四川高产的粮食移栽吐蕃,尽数不佳。而四川良种之一的占城稻,还只是出自越南的下等品种。看来,要真正领会兴邦之道,实非一早一夕之功。
子虚十三年,谷卡巴完全丧失了向四川学习治国之道的信心。
第二卷 第717章 波上无影
第717章 波上无影
然而,当谷卡巴再次准备进兵的时候。却发现西夏、大理、吐谷浑等国砺兵秣马、枕戈达旦。垂涎三尺之意,均表露无遗。
此时,谷卡巴对于四川,要的已不是占领,不是掠夺,而是政要人物。故此,谷卡巴拜释迦桑布达赖为先遣营元帅,拜洛追坚参、本钦、班智达等人为大将,点兵十万,携带直接购买和经西夏转手后购买的足够大军吃上三年的近百万石粮食,秘密驻扎四姑娘山上。
谷卡巴交待,除了对吐蕃本国的防备之外,要尽量推迟介入诸国对四川的战争,避免消耗;但在四川大厦将倾之时,一定要率先冲进成都,活捉四川政要首脑。
四姑娘山高耸入云,终年冰封雪盖,云遮雾绕。释迦桑布的大军在上面吃着四川出产的粮食,虎视着四川。
两千余里川蕃道,侦骑队返回时用了十八天。若由武林高手单人独行,则只需十天。但大军不同。大军行进要用四十天。
按照谷卡巴的部署,通麦和四姑娘山每日互遣小兵联络。三月下旬,联络中断。月底,四名小兵齐至通麦,带回了四川雷又招大军进军吐蕃的消息。
在八美附近一个叫做协德的地方,一个小兵正好遇到雷又招大军自刺巴龙转出,当即便躲藏了起来。两日后,大军过完,小兵亦增至三人。然后,三人抄小道急速赶路,又追上了一人,故此四人齐至。
小兵赶路,虽比大军快捷,但由于走的是翻山越岭的小道,故此也快不了多少。也就是说,雷又招马上就要兵临通麦了。
与此对应,消息也传到了四姑娘山上。由于八美距四姑娘山只有四百余里路程,故早在三月中旬,小兵就报至释迦桑布军前。
释迦桑布立即召集洛追坚参、本钦、班智达三位大将紧急蹉商对策。
四姑娘山,位于小金与汶川交界之处,距灌县二百余里路程。而灌县离成都却只有一百二十里地。所以,算起来,四姑娘山应属于四川的近畿。
深入敌国腹地,周围有许多敌国城邑的地区,在军事上把它叫做重地。奋力疾战才能够生存,不奋力疾战就会全军覆没的地区,叫做死地。像四姑娘山这样的。离开本国,进入敌国近畿作战的地区,兼有重地和死地的特点,军事上就叫做绝地。
凡是在敌国境内作战,普遍的现象是,进入敌境愈深,军队就愈是团结警惕;进入敌境愈浅,部队就愈是松懈涣散。因为士兵的心理就是这样:被围困就会坚决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拼死奋战,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军队深入敌国,官兵就会高度警惕,行动一致。把军队投入无路可走的境地,他们只能死战而绝不可能后退。只能死战而最终有可能不会死,就能使士卒竭尽全力。因为,士卒陷入绝境,就会无所畏惧。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军心反而会更加稳固。愈是深入敌境,愈是更加警惕,迫不得已就只能拼死战斗。这样一来,就能做到不需整治督促,士卒就知道加强戒备;不需号召强求。士卒就能完成任务;不需严加约束,士卒就能亲密团结;不需三申五令,士卒就会遵守纪律。从作战的命令发布之日起,士卒们白日涕沾襟,夜晚泪满面,一旦投入绝地,置身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反而人人都变得英勇无畏了。
指挥三军,就像指挥一个人的手臂一样。调动他们去作战,不需要告诉他们全部的计划;让他们去争取有利的形势,而不需要对他们指出其中的危险。将他们置于绝境,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求生存。把军队陷身于危险之中,才能鼓舞士气,精诚团结,上下一心,转败为胜。吐蕃赞普谷卡巴秘密安置十万大军于四姑娘山上,实是深得兵法的精要。
现在,释迦桑布与洛追坚参、本钦、班智达三位大将就非常团结。在四姑娘山这个特定的地方,以往的些许摩擦,谁都不在意了。
释迦桑布达赖开门见山,首先说道:“据探马回报,四川大军排成四列行进。小兵潜伏了两日,大军方才过完。照此推算,川军兵力定然不下十万之众。据我们以往侦察得知,川军总兵力本来就只有十万。如今倾巢而出,突袭我国后方,事态非同小可,我军断不可坐视不理。不知三位将军有何良策”
“启禀元帅,正所谓知己知彼。方才百战不殆。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川军究竟想要干什么。”洛追坚参首先道:“依卑职看来,川军定然已经探知我军的所在,而且误以为我军就是吐蕃的主力,想避开我军锋芒,这才奇兵突袭,直插我国后方。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国还有赞普的二十万大军在通麦恭候大驾。故川军此举,对我国根本无关痛痒。”
本钦接过话头:“我来说两句。咳,嗯。川军以四路进发,可见行军之急速。川军过完之后,探马赶上四姑娘山,历经四百余里。与此同时,川军依然向通麦行进。我军若是现在就兼程追击,算起来,已经差了八百里了。按每日缩短五十里计算,需要半个月之后才能追上。而那时,川军早就到了通麦。追击,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所以卑职认为,川军这次绕道迂回的目的,肯定就是为了防止我军的尾随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