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女主三国 > 分节阅读 89

分节阅读 8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的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堪称别具一格。

三国战乱,经书史册十不存一。在天下稍定之时,蔡琰仅凭心中的记忆,就默写出四百多篇,无一遗误。被史学界赞为“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

自古道文无第一。一方面指,文人们都很谦虚,都不敢说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无人敢自认天下第一。另一方面指,文人做文章,拿出来比较,总是难分高下,各有各的好,无法分出胜负,所以说文无第一。“四大才女”谁高谁低,也是这个道理。蔡琰排在“四大才女”之首,其实是因为她的命运最凄惨的原因。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婚姻却如此不幸,命运却如此坎坷,令人一想起就不禁扼腕叹息。

说到这里,中国古代的“四大巾帼英雄”就很荣幸地登场了。她们是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和梁红玉。

这里面,穆桂英是虚构的人物。就其成就来说,后三人都做了元帅,而花木兰则未能独当一面,仅仅回朝之后,被封为尚书。就其战争对象来说,花木兰打突厥,穆桂英打辽国,梁红玉打金国,都是与异族作战,唯独樊梨花打的是长安,属于内战。于是,很多人都说,“四大巾帼英雄”的排序很混乱。

其实,“四大巾帼英雄”的顺序,是按照知名度来排的。一点也不乱。

“四大才女”比起“四大巾帼英雄”如何当然,没有比过,也无法比。如果“四大才女”与“四大巾帼英雄”对打,必然是后者胜。但是,历史上却通常只认可前者。

这是因为,历史是由男人书写的,是由统治阶级书写的。在男人的眼里,女人有才,所做的事情就应该像“四大才女”那样。在统治阶级的眼里,“四大才女”是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而“四大巾帼英雄”则很可能是要造反的。

因此,除了“四大才女”,我国历史上才女多如牛毛。这是统治阶级的鼓励方向,也是男人的鼓励方向。巾帼英雄,则被认为犬行猫道,多管闲事。个别巾帼英雄,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调剂一下枯燥的生活。巾帼英雄多了就不行了。所以,巾帼英雄通常在民间传颂。

有那么一个人,是统治阶级不愿意提起的。她就是武则天。

旧唐书对武则天的评价是: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新唐书改成了: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说是武则天的恶罪,还不至于犯死罪。

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看来,武则天并不是历史上所说的坏人。她不仅是好人,而且还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

“四大巾帼英雄”基本上都是武将。即使有所谋略,智力均不出众。“四大才女”则皆文弱。要她们当军师,通过学习兵法、积累经验之后,或许能成。要她们上阵厮杀,就不行了。以武则天的资质,与“四大才女”类似,能打仗,不能厮杀。于是,我们发现:

“巾帼英雄”等于“打仗”加“上阵厮杀”。

“武则天”等于“四大才女”等于“打仗”等于“治理天下”不等于“上阵厮杀”。

本书的蔡琰,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受到不能上阵厮杀的伪巾帼英雄田润的影响,学习了兵书战策,学习了治理之道,已经能够指挥复杂的战争了。那么,她会不会发展为武则天

第二卷 第127章 巨大鱼饵

第127章 巨大鱼饵

蔡琰绝对不是没有思想的人。仅就文学而言。好的文学作品,就必须具有思想。这就要求作者平时要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善于观察,勤于总结,增加人生的感悟。并且,还要大量阅读他人作品,将自己导入他人作品之中,间接地经历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丰富自己的阅历。因此,蔡琰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都有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从小受蔡邕的影响。长大之后,又受到前人作品的影响。其中最大的,还是田润的影响。

在这个年代,通常女子十六岁出嫁。十一岁,就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正在这样的时期,田润出现了,带来了两样蔡琰平时没有见过的光彩。一是女人可以比男人更强,这包括田润当时平定黄巾的战绩和出任县令两件事;二是换个角度想问题居然能够别开生面,这主要指田润就女人当官的问题与蔡琰辩论的事情。此前的蔡琰,所学的知识以及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均来自于蔡邕的灌输。当蔡邕认为女人不宜当官的时候。蔡琰自己也同样认为女人不宜当官。田润辩赢了蔡邕,实际上也辩赢了蔡琰。

蔡邕对蔡琰的影响是直接的,正面的。通过长年的哺育、反复的交流,让蔡琰打下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完全是蔡邕的。但在十一岁之前,由于蔡琰年幼,蔡邕在世界观方面对蔡琰的影响并不大。最大的影响,实际上是智力的开发。这方面毫无疑义蔡邕是非常成功的。蔡琰的智力,虽不说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但确实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境界。

就在蔡琰正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时候,田润来了。田润对蔡琰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田润对蔡琰的影响却不像蔡邕那样,田润的影响是间接的。

没有自己世界观的儿童是非常听家长的话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成了少年,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这个时候,家长就发现,自己的孩子骂不服、打不怕,长反骨了。蔡琰同样经历了这样的时期。以前完全听话的蔡琰逐渐地有了自己的主张,不完全按照蔡邕的吩咐办事了。只不过,由于蔡邕和蔡琰之间的父女情深,强烈的亲情,盖过了“反骨”生成的逆反作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