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6(2 / 2)
行在崎岖的山路,盖俊一边观那红花碧树,一边问杨俊道:“闻季才有识人之鉴,旅居晋阳月余,可有收获”
杨俊步履从容,容姿出尘,气质潇洒,颔道:“人人皆言自郭林宗后,太原人才辈出,果然不假,余陆续游历近月,便现两位少年俊杰。”
盖俊好奇问道:“哦是哪两位”
杨俊缓缓道来:“一名令狐,名邵,字孔叔,年及弱冠,父为故乌桓校尉,余与之攀谈,觉他见解非凡,依俊之见,其未来成就当不会弱于伯达。”
见杨俊拿自己做比,司马朗轻轻一笑,不以为意。
盖俊点点头,令狐乃是太原郡著姓,令狐邵出仕不是问题,但盖俊还是记下了这个名字,若他才干真的不输给司马懿兄长司马朗,无疑是位大才,当好生观察、培养。
杨俊继续道:“另一人早有名声,姓孙名资,字彦龙,比孔叔令狐邵年长数岁,其三岁丧亲,由兄嫂养大,入太学时颇得同郡王允司徒欣赏,近来董卓迁都,太学荒废,由是返家。此子有宰相之干,将军宜尽早纳入幕府。”
盖俊面色诧异,宰相之干,这个评价明显已经过了令狐邵。
司马朗也是目露讶然。
“季才称颂者,必然不假,今日回去便招两人入府。”盖俊说道这停了一下,又道:“并州边鄙之地,人才短缺,远不及河内鼎盛繁华,随季才而至晋阳者,有几多大才季才只管道来,我必斟酌,一一录用。”
杨俊、司马朗相视一眼,隐约间猜到了盖俊的目的,前者言道:“伯达司马朗将军已有了解,自不待言,其族兄司马芝,字子华,虽名声不显,但为人刚正,才华出众,特为将军进之。”
“又有常林者,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同孙彦龙一样,为太学生,因家境贫寒,惟有和妻子耕种田亩自养,期间犹然废寝忘食攻读五经,本人好学而有才智,是我河内不可多得的才俊之士。”
“又有”
“”
杨俊一口气道出十余人,盖俊抚掌称好,河内避地并州者何止数万杨俊介绍的这些只是河内最出众的人,在他们背后,是成百上千的河内士子,盖俊相信只要自己大力扶持,他们一定会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制衡并州本土士人。
司马朗笑道:“大兄说了这么多人,为何独独不说最该为将军介绍的人”
杨俊亦笑道:“最重要的人自然要最后才介绍。”
“何人值得二位如此重视”盖俊听了一脸好奇。
杨俊朗声道:“张公仪。”
“张公仪”盖俊怔了一下,随后大吃一惊道:“河内张公仪他在晋阳”
盖俊太感意外了,张公仪名范,祖父张歆官至司徒,父亲张延官至太尉,两世两公,乃是河内第一著姓。张范名门子弟,博学多才,然恬静乐道,忽于荣利,不愿为官,袁绍叔父、太傅袁隗早年曾想将女儿嫁给他,张范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丝毫没给天下第一门阀、汝南袁氏阀主面子。
杨俊、司马朗、司马芝、常林等河内士人太过年轻,亦无盛名,不能骤然提拔高位,但张范不同,张范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出身高贵,名声高远,就是直接授予他两千石也没人敢说一个不字,如果请出张范,河内人立刻就有了和并州人争衡的本钱。
杨俊点头道:“不怪将军不知,张公仪才至晋阳不久。”
司马朗接话道:“不只张公仪,其二弟伊阙都尉张公先亦在。”
张公先名承,兄弟二人并有名声。盖俊皱眉道:“张氏兄弟做客晋阳,而我为主人,竟然丝毫不知,实在不该。”
杨俊道:“张公仪性喜安静,可能是不想众人打扰。”
盖俊很想现在就掉头下山,去拜访张范,不过那样做固然显得他求贤若渴,却有八九份,当下沉住气,和杨俊、司马朗谈笑着登到山顶,饱览一番美丽风光后才返程。
盖俊从杨、司马二人口中打听到张范住地,临将分别,对杨俊道:“我欲以季才为主薄,可乎”
主薄地位不及别驾、治中,却是州君亲近之人,号为腹心,杨俊长揖道:“宰牧有命,岂能不从”
司马朗有才能,就是年轻太小了,才刚满二十,盖俊把他安排进太原郡,先从郡一级做起,历练个两三年再调入州府大用。至于司马朗族兄司马芝、常林等河内士人及杨俊相中的孙资、令狐邵二人,或入州府、或入郡县,皆有安排。
盖俊别过两人,在上百名侍卫的护送下去往张范居处,望着把自己护得严严实实的护卫,盖俊觉得很别扭,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但这是他自己做的决定,怪不得旁人。他很怕死,因为他有着太多太多的牵挂、羁绊,孙策是怎么死的他最清楚不过。
盖俊在京中断断续续数载时光,看似碌碌无为,实则不然,比如和张范虽然谈不上交往,却也见过几面,这就叫人脉,是以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对方就答应见他,要知道张范可是把袁隗弄得下不来台的狠角色。
张范年约三十六七岁,身长七尺余,肌肤白皙,眉清目朗,颌下半尺淡须,是一位难得相貌、气质俱佳的美男子。其二弟伊阙都尉张承年少数岁,姿貌同样绝伦。
张范邀之入座,道:“将军远来,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张兄不怪我冒昧叨扰就好。”张范这般客气使得盖俊颇为受宠若惊,道:“二兄做客晋阳,应该通知我一声才是,好让我尽地主之谊。”
张范笑着说道:“将军掌一州之地,治民百万,公务繁忙,岂敢打扰。”
寒暄结束,盖俊问道:“张兄为何会来晋阳”
张承接话道:“董卓作乱,我欲合徒众连势关东讨之,三弟公明时为议郎,谓我关东州郡无智,将不知兵,兵不习战,无能为也。董卓暴逆,固不能久,早晚死于非命。劝我们择选一地,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吾与兄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