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2(2 / 2)
“哼,若我说,这就是与民争利。咱们做买卖的,好容易赚那么一点钱,朝廷就看着眼红了。你们知道吗,现下金山卫那边的靠海的卫所,现下都是裁撤了。原来卫所里的军户,都是被送到南洋那边了。他们的田地,都是被朝廷收了回去。现下连祖宗的法度都给扔了,这可是明目张胆的拐卖人口。我倒是觉着,当朝诸公,没有几个是为这天下着想的,都是为了他们自己,连那位皇上也是如此,都盯着咱们这些人兜里的银子。”
“呵呵,怎么,包老爷一大早的就在这里发牢骚了。不过这话说回来,现下朝廷可真是好啊,这下边说什么的都有,朝廷竟然不闻不问。就说这报纸吧,以往也就邸报上写一写这朝中的事,现下倒好,各地方都能自己办这报纸,想说什么都是随便。”
“你啊,那就是没看全罢了,你真以为朝廷让你在这报纸上随便说,你是没见到那报社被锦衣卫查封的时候。”
一大早上,这大厅各处充斥着各种议论,大多都是从这一日新的哦报纸上引发的。现下在这各个银行以及店铺中干活的员工,大多都是考有秀才身份的人,识字那是必须的,所以能自己买报纸来看,那也是自然的了。大家都看,想法自然是不一样了,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所在,让大家把自己心中所想就着这一早上吃饭的功夫给讲了出来。这些人大多都是在江南各家大豪的买卖中干活的,对于自家的事情多少了解一二,所以在这里讲的时候,自然也是要带有一定的独立想法的,这想法自然是要维护他们自家买卖的利益的。
林昌吉自然不会放过利用这样一个场所。他每日除了派人在这里听信外,自己也是动不动就来到这里,听其他人在那里抱怨或是发牢骚。当然,冷不丁一半个也是有在这里说朝廷好的。林昌吉在监控这些言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要引导这些言论,这上海晨报就是他出钱让人编的。至于上边的内容,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此时林昌吉就坐在大厅靠着窗户边上的一个座位上,他一边看着手里的报纸,一边喝着粥。在他对面,坐着一个一看就是在银行干活的员工。
“裁撤卫所,呵呵,看来咱们松江地界过不了多久又要出事了。卫所那边,一旦裁撤,指不定要害多少人没有饭吃,多少人财路被断了呢。”说话的自然是林昌吉对面的这位银行员工,他是看到林昌吉拿着的那份报纸的反面新闻后,才这么说出阿的。
“哦,何以见得”
“这不明摆着的吗,卫所那边,平素都是这松江府各处的军将把持,把这些卫所裁撤了,军将们没了贪银子的地方,那还不想法闹事。其实这也不该咱们的事,老老实实的上班,替老板赚银子完事。现下这时节,谁不赚钱谁是傻子。”
“呵呵,想不到你倒是看得挺明白。”
“实话告你吧,俺是北边过来的,俺哥是辽镇军将,呵呵,这些个当地军兵,俺还真是没看在眼里。就这些军将,若是按照俺的意思,早就该撤了,站着茅坑不拉屎,一天到晚还靠着朝廷的银子过日子。若是俺哥过来看到他们这些熊样,大概早就大嘴巴扇他们了。就他们,也佩当兵。”
林昌吉没有想到在这里竟然能遇到一位老乡,不过他却不再主动和这位老乡搭话,他就是来看看这形式的。通过刚才这位的一番言论,林昌吉相信,自家老爷这些年不断培训那么多的识字读书的辽镇士子,总算有了点成效了。眼下这一屋子人就这么一个在说朝廷的好话,在厌烦这些江南士子。以后,这些人会逐渐增多。自家老爷没有用刀子来对付江南这些大豪,但是现下用的办法,却是要彻彻底底的把儒生们的想法改变。钝刀子割肉,林昌吉已然看到了不远的将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五章走到前台
天启八年,西元一六一零年,大明西南再次传来反叛的消息。无弹窗更新快原因是四川和云贵的一些土司,因为不满朝廷的一些制度,所以聚众造反。明面上的锦衣卫,暗中的国家安全局调查的结果是那些土司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兵权,同时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对自己辖地的统领,说白了就是不想把自家的好处都拿出来跟朝廷分,于是才有了这反叛的。这反叛和万历朝的播州杨家、宁夏镇的勃家以及后来天启初年的宁夏麻家都是一个性质。
已然二十多岁的天启皇帝自然是要把群臣招来商议一番的。不过对于这位皇帝,下边这些大臣们,这几年来是越来越不待见他了。因为这位皇上每次上朝,基本上就是坐在那里不说话,大多数时候都是朝臣们在研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散朝。而且有胆大的大臣仔细的看了这位皇上的面貌,发现他面容枯槁,一看就是酒色过度的样子。
内阁六部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要进行武力征讨。至于谁能带领军兵出征,众人都是倾向于镇国公魏刚。毕竟,之前他是有过带领人马清剿麻家的经历的。
反对的声音也不是没有,礼部侍郎左光斗就是建议让那年平叛播州杨家的南京兵部尚书李化龙出任这次清剿叛军的总督。不过这声音实在是太过孤单,根本就没有人应和,最后只得不了了之。按照左光斗的意思,这要是让那位镇国公领兵。那就是坏了祖制了。大明打从成祖皇帝后,每次出兵,可都是文官领兵的。镇国公魏刚,那就是个武人的出身。这是犯了忌讳的。
不过他说归说,却是没有人理睬他。坐在龙椅上的小皇帝也是没听他讲什么,觉着差不多了,便说了声散朝,然后就自己先撤了。左光斗虽然是礼部侍郎,可是打仗这种事,还真是和他不着边。他看到没有人迎合他,觉着很是烦闷。等下朝的时候,便去找他的好友杨涟。现下这朝中,估计也就是他俩在一起能说上话了。
兵部对于左光斗这样的人是不会太过在意的,魏刚在家里听完这个消息后。也仅仅是轻轻一笑。他也是没有时间浪费在这左光斗身上,他知道现下最紧要的还是要平叛。其实要说起来,四川那些土司能有胆子造反,还是因为国安局的人在暗中策动的。大明立国几百年来,对于云贵和四川边缘的地区。真正能行使其有效统治的时间,几乎就是零。这些地方,更多的时候,都是有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土司代为统领的。对于那些听话的土司。朝廷还能好哈的和其相处。对于那些不听话的,朝廷就要伤脑筋了。
魏刚暗中掌握整个朝廷的权柄已然不是一天两天了。他这些年都是在不断的改变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生存方式,把这个行将就木的民族。一点点的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从外患到内忧。他做的很小心,各种手法结合在一起,尽量让矛盾缓慢的释放出来,而不是一下子剧烈的释放出来。他知道这个国家实在是伤不起。几百年来的土地兼并,让那些没有土地的,或者是自耕农身上的压力越来越重。这种矛盾一旦遇到天灾,就会一下子释放出来,把这个帝国,这个民族打入新一轮的循环。这个循环,华夏的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更多的是由这些循环而引起的。虽然他把那些北方的蛮族给征服了,但是内部一旦不稳定,矛盾一旦激化,即便没有外力,这个民族也是一样要伤元气的。
他不想让这个民族伤元气,所以他很小心,没有采用那种大刀阔斧的做法,没有流更多的血。
到了这个地步,能成为他绊脚石的,也就是远在四川云贵地方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