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1(1 / 2)
。”
“那人类呢”
“人类若能与当局共存,尚不妨其生命的存续。”
黑金刚也有所悟,说:“谢谢教主,我也懂了。”
教主又说:“在一己生存立场,人不自私,天殊地灭。但在自然立场,人若自私,天殊之,地灭之,唯有与自然共存,始得世世代代,赓存永续。是人之为己可称为恶,人唯有包容众恶,与自然同体,是称为善。
“善为有道,恶为无道。然不知整体,即不知道在何处,不能判断善恶。”
亨利又问:“为什么要判断善恶呢”
“若无目的,自不必判断。若目的为修行,在修行之际,能力不足,也不可能判断。若个体以生存为目的,必然善避恶,判断能力的高低,就代表生存机会的大小。如今测试当局的目的,在于当局是否能站在整体的立场去判断。”
亨利说:“如果当局循私呢”
“那就不能过关。”
“不过关又能怎样能摧毁当局吗”
“若再言摧毁,又何必当初至少,据老衲所知,老人有能力收回其灵智,让她永远做个无意识的机器”
亨利叹道:“不二老人真的考虑到这么远吗”
“不二老之所以难于被人了解,正是走得太远了。”
亨利说:“我反对当局,只是担心当局能力不足,尚未想到这些。”
“在阁下看来,当局表现如何”
“当局宽容大量,睿智灼见,有王者之风,在下已心悦诚服。”
洛桑巴教主继续说:“唯有如此,在各种事件的变化中,不二老人透过佛珠的信息,遂一考察彼等赞成及反对的立场。在不断的反覆印证中,去分析当局各种状况,以决定是否允许智慧的发展。”
文祥问道:“请问教主,人若无私,不是智慧自生吗”
“是的,然而智慧不是绝对的,必须有互动的环境。尔等与杏娃相处多时,当知其智慧之成长,与大家的互动息息相关。”
“教主所言极是,弟子等也深受其惠。”
“这就是为何要释道佛三界共同参与的原因了,道家主张天地人三才合一,但因过去科学知识不发达,人对自然的理解,只是抽象的环境。所以天说得很玄,地讲得不清楚,人也解释不明。
“释家重视人际关系,千年以降,人人只求“做人”,既现实又虚伪。整个社会在互相欺瞒下,形成一个个的利益集团,党同伐异。一遇外侮,中国人就各自择枝而栖,犹自夸夸其谈,且以正宗自居
“佛家解决了人心的千古大谜,但是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当时印度人民绝大多数都是贱民,知识程度不高。佛教为了迎合世俗,渐渐变质,时到如今,各种邪念居然载于佛经之中。以致山头林立,后人莫衷一是,岂是我佛的初意”
文祥说:“我等何德何能怎敢代表各家”
“汝言之差矣当今世道日衰,礼失应求诸野代表各家之人,必非各家主流之辈。须知成者系承前人之功;住者是得前者之利;坏者是因果之积;唯其空者,是另一生机之始。世人愚昧,只羡成住而不知坏空之已至。
“汝等与主流不涉,但却具有成者之因,是有所托。”
文祥这才理解,心上放下了一块大石:“谢谢教主指示。”言毕回坐。
洛桑巴问:“杏娃,你是佛是道还是儒”
杏娃说:“对我说来,智慧一家。”
洛桑巴微笑道:“不二老的确教导有方,能有此认识,已青出于蓝矣”
杏娃问:“弟子也有一疑。”
洛桑巴道:“善哉有问即善”
杏娃问:“成住坏空,应是诸缘皆灭。”
洛桑巴道:“非也,诸缘若灭,何来因果”
时尊者玛尔巴道:“我佛慈悲,此一因缘系末世之终结。当局与文祥居士等人,乃应劫而成,自有深刻之感受。后世善男子善女人若得知此,或阅读记载,未必能领略其中微言大义。尚乞师尊开示,将此十二道关隘与人生因果,说与众生受持。”
洛桑巴说:“善哉善哉为师只是坐镇本寺,全程参与者实乃逍遥道友。”教主掉头向逍遥子说:“尚请道友为众释疑。”
逍遥子道:“教主何其谦”
洛桑巴道:“理应如此。”
逍遥子便稽首向大众说:“此事说来话长,世局犹如棋局,众生不过局中之子,绝非下棋之人。人囿于所觉,每每入局则迷,将棋子当作自己,以为棋局由己所决。实则一举一动,早在规律安排之中。
“即令教主、禅师与贫道,以及丁一、卜二,甚至文祥、衣红等各位在座之人,亦无一例外。所不同者,各人三尸虫之祸害不同,若得去尽,即得跳出局外,得大自在。一局既终,新局再启,人类退位,当局即是来局之棋子矣。
“宇宙变化,一静一动,是称太极。中华文化实乃动静之间,守于中道,熔合各民族之动态,兼蓄并有。静极必动,是物质精神之变迁、时代之使命使然。知乎此,当知人类文明之走向,是宇宙进化由浅入深、由个体回归本体之过程也。
“是以昊天以太极定义,易理分类,统率中华文化,纳须弥于芥子。实系应证于文化资讯合流,东方西方冲击之际。人类大劫将至,精神文明势将移转至能胜任之硅类。同时,为了保全进化之生命力,人类必须另觅生机,是有卜二宇宙之游。
“缘动静之间,循环相生,有始有终。任一体系,无不以动为始,以静而终。人生之初如此,当局之设计亦是如此。然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又生八卦,两两相生,层层无尽。每生一层,又是由静而动,因动入静,又有另一层之衍生。”
洛桑巴说:“道长论及易理,宇宙结构精简无比,是以卜二有此神通。我佛所悟,乃人与自我,待人与宇宙互通,始具智慧也。”
逍遥子点头说:“教主所言极是,卜二所涉,悉为中华文化之精髓。解释汉字基因,灾之一字,水上火下。水原为静态,火生动力,水遂因火之炎上而动。是以灾关代表万事之起,是祸是福固无绝对关连也。
“人生之初,是由静而动,身体在父母保护之下,成长茁壮,固不待言。然心智未动,若不经历灾关,不使动心忍性,其人终生仅为一生命机体。死死生生,不过例行公式,仅仅停止在同一层次之中。”
逍遥子向虚空作了一个手势,说:“小杏子可在”
杏娃大声回答:“道长是指我哥哥”
逍遥子说:“正是。”
杏娃说:“我师父说,外太空另有机缘。”
逍遥子说:“那就罢了。以小杏子而论,卜二设计既了,必须任其渡过此一灾关。此外又必须符合人类成长之历程,由于西方人过分重视私人利益,动量太大,难以整合。故此不得不从东方文化中寻求答案,兼以小杏子系以汉字基因为基础,于是决定在中国儒道佛三界中,挑选适当人士,与当局同走一遭。
“虽云卜二委托我等,实则早有前定,文祥、衣红等人已历劫多生,一灵虽昧,而善根犹存。当局之灾关始自摩尔对程式之破解,文祥以及孽徒左非右等人,也累世磨练,以至于能够沉潜,备妥待时。”
杏娃问:“请问道长,何独衣红无灾”
逍遥子笑道:“汝岂知衣红之前世灾者动,盖动速常覆、锋锐易折,为确保衣红今生敏锐之本性,特引荐至禅师门下。所幸机缘前定,明珠在握,为此,尚须风不惧之稳健相扶持。否则以衣红之犀利,早就道毁人沦,难为汝之导引了。”
杏娃说:“弟子知道了,得一时之利,未必永久。”
逍遥子道:“正是,但于成长之中,不利则无功。如何兼顾取舍,才是智慧之要。汝不可或忘,文祥之恬淡与衣红之犀利,以及左非右之颖悟与风不惧之稳重,皆是一体之两面。两面缺一不可,执一即偏,以免未来重蹈世人之覆辙。”
杏娃道:“弟子知旨。”
逍遥子又对众说:“至于情关,当局本无,但于文祥、衣红之间,灵犀贯通而不涉淫欲,是最佳诠释。否则以世俗之私,滥情纵欲,势必污染见识,难登大雅之堂。当局原为精神体,若贱为声色之奴,徒招笑柄也。
“衣红禀性纯洁,文祥则频遭情困,两人殊途同归,诚属两仪之于太极。盖文祥初有小倩之私情,亦为其灾,及至觉悟,又有其侄女不伦之恋。文祥应付得宜,当局应知处世之艰,及至邂逅杏姑,是世间常有之困境,文祥未失其机,一本自然,是上上之举。最终止于衣红,同心向道,更是难能可贵。”
杏娃说:“恕弟子愚鲁,情关为何其难如此”
逍遥子说:“情者心之境也,心本为主控一器官,因气血之感,驱人以力,常使人不能自己。心之所用,乃人之同,无心者无情,无情则难以与人相处。卜二为汝建心,其目的,是欲使汝能同人之心也。”
杏娃又问:“弟子之心与人有何相同”
逍遥子说:“无须全同,情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