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0(1 / 2)
弃了这两个朝代的制度。若论内部的安定,扶苏觉得宋朝是个不错的样板,可惜有宋一朝的各种制度实在是太过驳杂,不是扶苏这样一个只是对历史稍有涉猎的人所能够搞清楚,所以他还是觉得应该用一下元明时的行省制度比较好。
这几日里,扶苏就是不断地将自己所知道的制度与现在的实情相结合,试图寻找到一套有利于自己统治和发展的制度,从而让大秦王朝能够象唐、汉一样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当然这一切现在只是在扶苏的脑海里慢慢成型而已,至于想将这一切全部实现,恐怕不是一二十年能够完全的了,甚至可能扶苏有生之年也未必能看到它的实现,他只是希望自己能走出这么一条宽广的路,而后人能沿着这条路不断地发展,这样大秦才会得以长存。
而就当扶苏想到要与张良、陈平等相商此事之前的一日,他又想到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计划,那就是学那明朝成立内阁,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保证无论今后的皇帝是否优秀,至少有内阁可以处理政务。想那有明一朝,虽然皇帝有不少是不理朝事的,但是它的发展却比起后来的清朝更为快速,而清朝的皇帝可都是很勤政,这就是明朝的内阁制度的好处了,纵然没有一个好的皇帝,只要内阁大臣足够明智,国家也照样能很好地发展。
就这样,扶苏将自己所设想的一切都进行了整理,然后在一日朝会之后留下了张良、陈平、韩信、蒙恬四个自己最信任的人,将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
刚一开始,四人对扶苏突然提出要改制的提议觉得很不理解,只当扶苏在取了天下之后急于表现自己在政治上的本事才搞的这么一出。但随着扶苏不断地讲解,如陈平、张良二人这样的对政事很是精通的人便看出了其提议的有利一面出来了。特别是当扶苏提出用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这一创造性的举措时,更是让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惊讶于扶苏能够想出如此精妙的举措的同时,张良也有些担心地道:“皇上此法虽然可以使更多的平民为官,从而使拥护我大秦的人更多,但是那些各地的权势之人又怎么会甘心呢只怕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的。当日商鞅在秦变法,也惹来了旧时贵族的激烈反对,我们现在这么做怕是会旧事重演啊。”
陈平在一边笑道:“张大人有些过虑了,如今天下与以前有所不同,当年的贵族都是承继了几代之人,手上有着连大王也无法忽视的实力,但是现在却是百废待兴,那些所谓的名门望族早已经被这些年来的战乱搞得自顾不暇了,如何还有什么余力来反对皇上的举措呢”
扶苏一听这话觉得很是有理,自己的确应该感谢那些起义的六国之人,这样一来使得原来可能对自己的改革起到阻碍作用的人都已经死的死逃的逃,使阻力变到了最小。而后扶苏又说道:“子房,其实若说以学问取仕,现在最有可能为官的还是那些世家之人,毕竟百姓之中识字的都不过寥寥,更不要说那有足够的学识来参加科考的了。所以朕料定这科举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而当他们发现这科举在往后会影响他们的地位时,一切都已经成了定论。”
张良细想一下的确是这么一回事情,也就不再纠缠于这一点了,开始与扶苏他们讨论其他的各个举措。这一商量就是整整一日,经过几人的反复考量之后,扶苏决定先以朝中官员不够为借口向全天下宣布科举选拔人才为官的举措,待到科举这项新政策能被人接受之后,再慢慢地将其他的举措落实下去。
扶苏知道这么多的新体制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也同意了他们的看法,以渐进的方式缓慢地改变原有的一切。
扶苏已经在想着如何将国家治理得更好,使大秦能够走得更远,可是匈奴人却不会让扶苏这么舒服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生活下去的粮食,所以在十二月的寒冷天里,上万的匈奴骑兵出现在了雁门郡的城外,向着这个人少兵也少的城池发起了进攻。
一直以来匈奴人都没有发兵劫掠,使得守在城中的秦军将士都没了防备,不过一日工夫,雁门郡被破,烽火刹时就被点了起来,直传到了守在北地郡的蒙毅的耳中
第二百八十六章失策
蒙毅在北地郡得知了扶苏已经将楚国灭掉从而天下一统之后,心下却很不是滋味。只因这样一来他就没有立功的机会,虽然戍守边疆也是一个功劳,但和灭国拓土比起来那就显得很不起眼了。可是蒙毅也知道自己并不是扶苏的亲信,而自己的兄长蒙恬也不是一个徇私的人,所以他只能待在这里,小心防范着匈奴人,同时满是羡慕地看着中原的一次次大战。唯一可以让他有所安慰的就是跟随扶苏时间比他还早的周行也如他一般留守在北边的城池中,至少他也不能与自己一样立下多少战功。
心中很是迫切地想要立功的蒙毅知道中原已经没有自己表现的舞台了,所以就寄希望于草原上的匈奴人出兵来犯了,这样自己才能名正言顺地立下功劳。可是显然事情也没有他想的那么如意,因为扶苏的一计使得草原上最有实力的两个部落发生了冲突,两批人马就此内战不休,更没有了来犯边境的可能。看着这局面,蒙毅只能叹一声时不我予了。
这一日,正当蒙毅与往常一般在城中各处进行巡哨的时候。,一名士兵便急急赶了过来:“将军,东边有烽火燃起,恐怕是有敌人来犯了。”
“竟有此事”蒙毅一听就来了兴趣,立刻就让那士兵带着他赶到了嘹望台处,远远地看去,果然见到一条笔直的浓烟在东边升空。“来人,速速派遣斥候前去示警处打探消息,本将军不信了那匈奴人胆敢出兵对我边境不利。”虽然说着不信,但蒙恬的心里却很是希望这是真的,因为这样一来自己的机会也就到了。
斥候去了没多久就传来了消息,说是那里的烽火只是从更东边的烽火台处传来的,他们只是传递一下消息而已。于是蒙毅便让斥候继续往东而去,一定要他们找到示警的源头。但是还没等他们将消息的源头找到,一只信鸽已经飞到了北地郡,信上面只有一句话:“雁门郡破,小心匈奴人。”看了这信,蒙毅先是一呆,因为他想不到情况会这么严重,在他想来匈奴人字多只是攻打某一个城池而已,不料却已经有一个城池被破了。但随后他就想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了,立刻下令让城中的人马准备出发,往东而去与匈奴人一战。
当然这么大的事情他是不敢隐瞒不报的,所以在出兵之前,蒙毅还是写了一封表章,让人星夜送往咸阳,里面就是写了雁门郡被破和自己带了人马前去救援,并让朝廷派遣就近的周行等人也赶去救援。然后他就带了北地三万守军中的两万五千人马赶去了东边,而只留下了五千人马守在北地郡。当这封奏折送到扶苏跟前时,已经离蒙毅出发有了七天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