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3(1 / 2)
只要子厚放下心来苦读几年,想必取个进士出身并不困难”
张载深以为然,不过他回答“此一时彼一时,大丈夫当精忠报国,为国出力,如今镇戎军有难,学生理应放弃小我,还请先生原谅学生则个”
说罢,深深一揖。
粱璜一把拉起张载,心潮起伏,叹了口气,说道:“人各有志,为师能教你的,都教你了,余下的就靠子厚你自己了,不过就算为国出力,也要小心啊,切莫意气用事,战场之事非儿戏啊,就算韩范两位大人亦不敢轻言战事,切忌切忌”
张载再次一揖,拜罢起身离开了横渠崇寿院,他为之奋斗了七年的地方。
横渠镇,张府。
为父守灵七年后,张载返回了镇中,回到家后见过了母亲张氏,弟弟张戟。
七年未见,张载清减了许多,母亲张氏爱子之情难以言表,竟然高兴得哭了起来,弟弟张戟也泪汪汪地望着哥哥,说了句“哥哥你瘦了,娘让我跟你说哥哥辛苦了”
母亲情深、兄弟情浓,听了弟弟那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后,张载感动了热泪盈眶,一把抱住弟弟呜呜痛哭起来。
哭过后,他心情好了许多,问问母亲是否还缺钱,要是不够的话就把家中多余的粮食卖掉,母亲说:就算不够也不能卖粮,这年头没钱死不了,没粮全家都得饿死,还是留着那粮食吧。
张载并没辩驳,只是说“娘和弟弟从今天起要好好保重,孩儿要去那邠州的新平县找义兄焦演了,估计要个把月才能回来”
母亲张氏也不傻,早就听管家说少爷想出去边疆闯一闯,只是她还不知道儿子要带着民团出去跟西夏大军厮杀,若是知道了,她是死也不会叫儿子去的,她都半百的人,若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她会痛死的。
张载瞧了瞧母亲的表情,又望了望弟弟,还以为这关就算过了,哪知他的小弟弟张戟忽然问道“哥哥此去边关几时回来”
张载吃了一惊,结巴了几下回答:“哥哥我何时说去边关了,不过是去新平县而已”
“你骗人,我听管家说了”
“住口”母亲张氏一把拉过小儿子张戟,堵住了他的嘴,不让他再讲下去。
管家张喜立刻上步,插话道“夫人、少爷,饭菜都准备好了,开席吧”
张氏点了点头,左手拉着张载,右手拉着张戟走出后宅,望前院的草堂而去。
晚饭后,张氏叫管家带张戟先行回房睡觉,她有话跟大儿子说。
家仆退下后,张氏叫儿子将那盏油灯端到窗前,然后推开窗子,望了望窗前的明月,她幽幽地叹息道“儿啊,咱们张家就你和张戟两个香火了,叔伯家都是女儿成不了大气,娘还指望你光宗耀祖呢,你弟弟还小娘看过了,他没你聪明,所以你也知道娘对你的期望有多大了”
“是,娘,孩儿知道,所以孩儿此次去新平也是要闯点名堂,孩儿前段时间奋笔疾书写了篇边议九条准备找个合适的时机献给朝廷,可是孩儿还没想好怎么个献法,找谁帮忙,所以才想去新平找义兄商量一下,孩儿想义兄交游广泛应该有好主意”
“真的是这样”张氏直视张载的眼睛,看他说没说假话。
“真的是这样,娘,孩儿能骗您吗,那可是不孝”张载目不转睛地望着母亲,不想叫她担心。
“既然如此,娘就放心了,明个你叫管家多给带上一百两银子吧,万一路上不够会忍饥挨饿的”
张载立刻拒绝了,告诉母亲“那笔钱可是咱们家一年的收成,万万使不得,我带些干粮上路即可,走水路很快的,两三天就到了”
母亲伸出手摸了摸儿子的脸颊,真想将这一刻永远留在心里,张载明白母亲的意思,忙保证道“放心好了,娘,孩儿献了那边议九条后就回家侍奉您,再也不离开您左右了”
张氏点了点头,吹熄油灯后叫儿子回房休息了。
第一五九章升官发财一
第七天清晨,离别的日子。
作诗留念: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凤翔府横渠镇北渡头,寒雨连江。
张氏夫人带领着族中老老少少,在石桥渡口送儿子张载登船,张载斜背着黑布包袱,腰悬三尺宝剑,拱手跟家人作别,本想跟母亲多说几句话,可是又怕她们落泪伤心,不得已之下,张载只好强作笑脸,跟送行的族人说“孩儿这就走了,母亲、叔伯咱们来日再见,保重、保重”
众人还礼,依言道“多保重啊,一路顺风啊”
张载负手站在船头,点了点头,惜别之情难以言语,小船离岸后扬起了帆,渐行渐远,直到没了影踪消失在万里烟雨之下,张氏夫人才忍不住落下两行清泪。
小儿子张戟依偎在母亲身旁,望着哥哥北去的方向,心中激动不已,他不明白母亲为何流泪,这可是很高兴的事啊,杀西夏平蛮夷是他做梦都想干的事,不过他还小只能在心里祝福哥哥马到成功了。
微风中,族中老少伫立在渡头良久,直到雨大了起来,才纷纷离岸而去,步行返回镇中。
话分两头,客船在横渠镇石桥渡口出发后,沿渭水东行了十二里来到武功县地界,此处有河口,溯流北上便进入了漠水河,张载在船中歇息了两天两夜才来到邠州南的麻亭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