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忠王远征史 > 分节阅读 129

分节阅读 12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旻宁宽解陶澍不必辞职,但为稳妥起见防止走露风声,最好还是先送夫人家眷回家乡暂避,秉承诺一旦由他旻宁继任大统,必当重用陶澍。

上述有关皇家的隐秘陶澍终生守口如瓶,直至道光十九年他辞世前夕,才将这段曲折惊险秘闻告知了亲家左宗棠。

如今道光帝也已驾崩,这位勤勉皇上留下的儿子并不多:老二老三幼年夭折,老大也在道光十一年病逝;继承大宝的新君咸丰行四,他还有一个登基时同时被册封为“恭亲王”的弟弟

难道说

左宗棠每每想起亲家翁陶澍那位被掉包的儿子,现在可能就是朝堂上某个炙手可热的权贵,便惊得起一身冷痱子

第十九章皇家7

陶澍本有大才,加上与太子爷建立了这层特殊关系,飞黄腾达指日可期。

果然嘉庆陨驾而旻宁以太子身份承继大位,那便是号称晚清最勤勉同时命运也最差的“道光皇帝”。陶澍先被下旨外放安徽布政使,三年后擢升安徽巡抚,继而调任江苏巡抚。

陶澍为官清廉,作风务实,整顿地方吏治雷厉风行,因此深得道光帝的信任。道光十年,陶澍升为两江总督,赐太子少保。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江南地区,是朝廷各封疆大吏中仅次于“直隶总督”的重要职位陶澍以默默无闻的五品京官,靠着自己的才干及皇帝的提携,十年间青云直上成为当朝一品大员,为满清皇室跟道光帝忠实守护着南方的半壁江山

清道光十五年,陶澍进京述职,道光皇帝在几天以内接连召见他达十四次之多岁月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在国史馆闲聊、在陶府挑灯夜话的年代;君臣二人都属于那种踏实做事类型,聚在一处纵论朝政纲纪、民生时弊,乃至某某大臣醉酒出丑,某某言官文字露怯等,谈兴一直盎然。陶澍屡次想问起他那个被皇帝据为己有的儿子的近况,又屡次把话头吞咽了回去。道光似乎明白陶澍的心思,但却对这件足以震惊朝野的皇家只字不提。为了转移陶澍的注意力,道光夸赞他幼时替读书处所取的名字好,并吩咐近身公公拿来御笔纸张,当场为陶澍题写了“印心石屋”四字正楷。

陶澍得此道光帝的墨宝奉为至珍,回去后便以这四字为题,配以丹青诗话,一代君臣墨迹合璧,遂传为书法绘画领域的一段佳话

据说后来康有为变法失败流亡国外,曾在法国博物馆里面看到了这件珍稀文物,大概是被八国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康有为对此深感痛心,曾作文痛批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自然这是后话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道光与陶澍交往的这段往事,却在十二年以后,为已经落魄到谷底的左宗棠,提供了一次踏入政坛的契机

道光二十七年初春,名满天下的朝廷倚壁陶澍回湖南安化老家省亲,途径醴陵县公馆时看到了一幅欢迎对联,促使这为名臣临时改变了行程。

上联:春殿语从容,二十载家山印心石在;

下联:大江流日夜,十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幅楹联很好地表达了湖南乡亲对陶大人的景仰之意,同时又含蓄点明了陶澍和道光帝之间罕见的君臣情谊。更为难得的是区区十数字的小小对子,从中居然透出壮怀天下的浩荡之气,叫陶澍看罢怦然心动。

是谁文笔如此清奇而意蕴俨然有气吞山河的气概呢陶澍决定在醴陵多逗留一日,亲自见一见对联的作者。

第十九章皇家8

这幅对联自然出自于湘阴名士左宗棠之手。

算起来左宗棠这年愈二十五岁,已经被连续几届进京会考碰得焦头烂额,左家家道并非富庶,最近一次进京还是夫人周怡端拿出私房体己钱,又变卖了娘家陪嫁来的首饰他才得以成行。怎奈科举之路漫漫而修远,似乎永远也无法走到尽头。

不得已左宗棠只好屈身来到醴陵做一名教席先生。恰好陶澍于此时荣归故里,醴陵地方官素知左先生文采卓越,便召他书写了一幅欢迎对子挂于县馆,谁想却触动了陶大人的情怀,非要亲自会晤对联的作者。

其时陶澍年过花甲,已是名满天下的重臣、三湘读书人的偶像楷模。而左宗棠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草头百姓,身上唯一获得的举人功名,还是当初假借他人“文凭”混到手的,就连左宗棠也搞不清自己被录为副榜第一十八名,究竟是运气太好还是运气太差反正从那之后他再进考场就不曾顺畅过。

不过面见陶大人,左宗棠并未表现出阿谀奉承甚至卑躬屈膝。也许是这几年科场挫折磨平了少时意气风发的棱角,他很少开口讲话,一般都是陶澍发问他来作答,态度却是不卑不亢

陶澍赞赏了一番左宗棠的文思,突然奇怪地发问:“像你这样才华,为何不去考取功名为朝廷所用”

一句问话像无情的皮鞭,抽打在左宗棠脸上火辣辣疼痛,他激动不已地把参加京城会考的委屈合盘道出。有一届他拟定的标题是置省,重点强调陆路国防的重要性,必须提升西北方的行政级别,建省屯田戍边,特别是在新疆蒙古等广袤而人烟稀少之地。

“我大清朝根本无法承受失去新疆的后果一旦失去新疆,西部的防务就只能退守玉门关内。”一谈起国是兵略,左宗棠就仿佛指挥千军万众的大将口若悬河,“玉门是个不毛之地,在那里屯驻重兵,粮草和给养全都要靠后方补给,大批物资经过漫长的河西走廊运到玉门,仅巨额运费就会成为国家一项永久性的沉重负担。另外,玉门的守军无法顾及长城以外的防务,那里是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根本无险可守”

陶澍听了左宗棠的立论要点脱口称赞:“这件事关乎国泰民安,左先生很有远见卓识呀怎么会落选了呢”

“阅卷之人若都像大人您把国泰民安放在心上,季高这篇泣心呕血之作也不至于明珠暗投了”左宗棠满面苦涩与无奈。

左宗棠的遭遇引来陶澍的忿忿不平,高叫“竖子误国”,却更加对左宗棠寄予同情;原来只想会晤一下这位几乎人人交口赞誉的湘乡才子,没曾想却无意间发现了此人胸怀济世忧国的远大抱负

当下陶澍兴奋得顾不上自家年老体弱,竟主动挽留左宗棠不必告退,就在县馆里同他连床夜话。二人从文坛趣闻直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