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老身聊发少年狂 > 分节阅读 276

分节阅读 27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能遏制的往外汹涌。

若是连她这样和邱老太君才相处了半日的人,一想到她会去世,胸腔里都疼痛的像是要烧起来,那信国公府里这么多和她朝夕相处的亲人,岂不是更是痛不欲生

他呢

张素衣想起了那个剑眉星目的少年。

他会痛苦成什么样呢

信国公府里的几位主子都知道张素衣来过了,而且和老太太聊到让她睡着了过去。

顾卿对张素衣的满意和信任所有人都有目共睹,就连顾卿清醒的时候自己手写的那本妇女保健手册,顾卿都给了她一本。

要知道后来写的那些都是花嬷嬷誊抄的,就连小李湄的那本都是花嬷嬷代书的。

方氏已经准备把这本书当做传儿媳传女儿传家用的秘典了。

顾卿知道方氏的想法后被逗得哈哈大笑。

“哎哟,这个还需要瞒什么啊,若有人来借,大大方方借出去就是。信的人肯定会信,不信的人你写再多也不会信的。既然愿意信的,就是肯定我的辛苦,为什么不借呢”顾卿有时候总是会被方氏的小家子气逗乐,“能帮到别人,我的辛苦就没白费,不要藏着掖着”

顾卿郑重其事的结果就是,李铭和李钊小朋友缠了她许多天,对那本堂婶娘亲想要传家的“奇书”十分好奇。

对此,顾卿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

作孽哟难道让她一个老太太为他们启蒙女性生理卫生知识

“嘶嘶祖母头疼。你去找你娘问吧。”

儿媳妇,对不起啦

老身真的做不到啊

两个孙子的亲事顾卿都算是搞定了,所以她口述,让方氏代笔,写了一封信,让方氏送进了宫。

皇帝和皇后都知道邱老太君已经快不行了,此时接到她的信,都是重视万分。

她在心中诚恳的说明了自己身子已经不行,但李茂不在家,她即使想要为小孙子定下亲事也没有办法托人去下聘书,因为其他人都不能替代李铭的父亲。所以她想请皇后娘娘下个懿旨,给他家孙儿赐婚,娶了兵部侍郎孙英的女儿孙燕妮。

这本是一件小事,但因为关系到信国公府未来世子妃的人选,所以便并不是那么随便的亲事了。

但正如张静的鬼魂所说的,楚睿一方面想重用李茂,一方面又不希望李茂爬的太高。孙家只剩名头,没有任何实质,这亲事实在不好,但却意外的合了楚睿的心意。

又过了几天,在大朝时,晋国公及其几位属下在朝堂上和勋贵派几位大臣吵了起来,而所争执之事,正是为了还在前方的李茂。

“明明户部粮仓满到都要漫出来了,为何不将粮草送到居庸关,反倒要李国公自己在周边数州募粮张大人,您这是要贻误军情嘛”这勋贵派大臣是李茂的死忠,梗着脖子咬着牙一定要张诺从京中直接调粮上幽燕二州。

张诺快被这些不学无术的勋贵派气死。

户部的粮仓乃最重要的粮食储备之地,除非遇到大灾大难、前方粮草严重不足,否则不会动用。如果户部的粮仓随便动用的话,那日后遇到粮价暴涨、或是其他地方发生灾荒,户部就没有办法平抑物价,安抚灾民了。

物价之事看起来虽小,但一旦关系到民生,就并非小事。民怨则生乱,谁也不知道今年夏天会不会又发生大水,或是大旱,如今才是初夏,怎么可能就动户部之粮

倒是李茂那边,看起来范阳城被占,涿县和怀朔似乎又危机,但居庸关原本就有不少粮草,燕州之后就是北方最富庶、交通最发达,商业也昌盛的通州,何愁无粮燕州不保则四周所有州县都不可能保住,这些州府怎么可能不送粮上前线

从通州和汾州走,怎么都比更远的京城走更快、更节省成本,也最安全。

勋贵派是不懂经济,但他们早些年都随过军,知道募粮的困难。

是,燕州若破,通州等几个州也会有大难,但这和他们放粮没有必然联系。各地募粮征税都是记入政绩的,就算不计入政绩,从别的州县嘴里要粮食,难道就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这位晋国公当宰相当久了,真以为各地的州官都那么好说话

若是要打仗的时候钱粮供应不上,岂不是坑死信国公了

所以两派各执一词,争得谁也不能说服谁。

张诺觉得以李茂的威望和能力,一定能在通州及周边几个周募到粮食;勋贵派认为从周边募粮要分批抵达,根本不方便调配,有可能还会贻误军情。

说实话,两边说的都有理,就连楚睿自己都不知道该听哪边的。但他内心偏向于李茂,所以不免就有些带出一些训斥的意味来。

散朝后,楚睿点了张诺进书房,找他谈了顿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如今正是大楚紧要之时,希望勋贵派和世族派能够摈弃前嫌,携手同进,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支援正在前线的袁羲和李茂,大家都各退一步做出点小牺牲最好。

张诺为这位皇帝效忠的时间比李茂多得多,自然知道楚睿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他想了想,此时正是提出和李国公结盟的最好时候,皇帝绝对不会反对,反而要鼎力支持。

于是张诺立刻当场发誓绝无乘机刁难之意,又满脸感激地说着自己自从被夺情起复,就一直想着报答君恩,所以才殚思竭虑,连晚上睡觉都想着如何能平定乱事。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张诺说愿意和李家结成儿女亲家,共同进退。又提出可以把自家女儿嫁给无官无爵,成年就会移出公府的李锐为妻,来换取勋贵派的信任。

言语中语气之忠烈,态度之诚恳,若不是楚睿知道李家和张家早就已经订下了双方儿女的亲事,怕是也会为晋国公府的委曲求全感叹。

但他想了想,邱老太君正好在求赐小孙子的亲事,可总没有大孙子还没定亲,小孙子先越过大孙子定亲的事吧就算两家不是一房,可现在还没分房,还是一支呢

再加上如今勋贵派对世族一直提防也确实让人头疼,这时候赐这么一个婚事,有助于和缓两派的矛盾。

至于后来怎样发展,或让人认为李锐倒向了世族一派,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反正张素衣不是嫡长孙,张老国公又是寿终正寝,按礼孙女只需要为他服丧一年。如今只是定亲,又不是成亲,赐下这门婚事也不违礼法。

邱老太君若是今年去了,信国公府就要守孝三年,以后信国公府或者晋国公府要是有不对的地方,来日方长,也还有时间谋划。

五月十八那天是个吉日,皇帝亲下了两道手诏,引起朝廷震动。

两道手诏都是关于信国公府的,信国公府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如今武将大部分都是勋贵一派,北面正在打仗,安抚勋贵派实在是太必要了。

两道手诏都是赐婚。一道是为晋国公的嫡女张素衣和信国公府的嫡长孙李锐赐婚,一道是为信国公的嫡子李铭和兵部侍郎孙英的嫡女孙燕妮赐婚。

张家嫡女嫁给六品官位无爵的李锐,很明显是低嫁的很了。许多人就想到皇帝是不是有意用这门亲事敲打晋国公,以提醒他不要在前线战事上老是想着托信国公后腿。

而李铭和孙家嫡女的亲事却很好理解。如今李茂在外面带兵,若是胜了,回来还不知道显赫成什么样子,这般的大功臣,以后肯定愿意结亲的显贵高门诸多,与其那个时候任其发展,不如趁现在信国公不在府里的时候直接断了这条念想。

这是一个美好的误会,却把楚睿老谋深算、城府颇深的印象深深埋入了所有大臣的心底。信国公府和晋国公府被一捧一打,都得乖乖为天子办事,这些大臣哪里还敢去摸天子的虎须,之后许多天,这些大臣在朝会上温顺的都犹如小绵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