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7(2 / 2)
美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向大清国朝廷发出照会,有的提出租借领地,有的提出开放通商口岸,不一而足。
面对西洋列强咄咄逼人的瓜分的态势,大清国朝廷束手无策。
而国内政治却是愈发糜烂。
维新党人声势浩大的维新变法运动,因为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迟迟落不到实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直到现在,一项具体措施也没能实施下来。而党派争执,却又因为维新变法,变得异常尖锐。维新党人与保守势力,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维新党人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计划,触动了保守势力的根本利益。归政于皇帝,是维新变革的基本方针,而这一方针,刺到了慈禧太后的痛处,她绝不能同意而改革六部、废除科举,则是进一步触及了当权者的既得利益,朝廷上那些六部官员们,对改革一片发对。就连很多原先拥护维新的官员,听说要罢斥六部,也不干了,那意味着,他们要失业
最为要命的一点,是停止对旗人和满清亲贵的补贴,节约出经费来,用于兴办实业。八旗子弟已经堕落到了寄生虫的地步,除了遛鸟听曲,他们什么都不会。要是终止了补贴,就是彻底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等于是要了他们的命。一向浑浑噩的八旗子弟,在这件事上,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于是,维新派与保守派,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了,双方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发动政变,将对方一网打尽。一场血与火的拼争,在所难免。
第247章 胶州湾
康有为的维新改良遭到阻挠,难以成事。孙文的革命运动,乘势而起,1985年,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打响了推翻满清朝廷的第一枪,从此之后,革命党人在国内活动日益频繁,武装起义此起彼伏,虽然全部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每一次起义,都给大清国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又添了一把力。
内外交困的大清国,把周宪章看成了最后的希望,但同时,也把周宪章看成是最大的威胁。
章军就如同当年曾国藩的湘军,强大的章军如果愿意帮助朝廷,那么,就是大清国的福音,而他们一旦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那就是大清国的掘墓者
大清国的王公大臣们希望周宪章成为第二个曾国藩,在挽救了即将覆没的大清国之后,自动解除掉自己的武装,去成就一个回光返照一般的同治中兴
所以,到了1897年年底,台湾总督府热闹起来了。
各方的人物,纷纷来到台湾,求见周宪章。
他们当中,有朝廷的钦差,守旧派或者维新党的密使,革命党的故旧,还有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这些封疆大吏人的私人代表,就连慈禧太后,也派了人来。
他们都是代表着各方势力的说客,试图说服周宪章站在他们这一边。
对于这来自各个政治派别的说客,周宪章一概礼仪相待,不偏不倚。就连被朝廷视为叛逆的革命党人,周宪章也堂而皇之地在台北设宴招待。
不过,周宪章并不表态。
这个态,他没法表。
大清国的内部纷争,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台湾。
在台湾,章军兄弟内部,政见就不一致。
张勋是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维新不维新,他倒不在意,不过,他反对推翻满清朝廷
那哈五是大清国皇叔,尽管这个皇叔来的有些不明不白,不过,那哈五对光绪皇帝,还是充满了感情。那哈五是坚决站在维新党的立场上,拥护光绪皇帝乾坤独断。
吴佩孚和张作霖则是希望周宪章带着章军推翻朝廷,改朝换代,把那个窝囊的光绪皇帝连同慈禧太后一并拉下马来。不过,他们两人并不赞成革命党人提出的民主共和,在他们看来,改朝换代后,当然是周宪章当皇帝。
留美出身的蔡挺干,罗鸣芳、李国革这些天津武备学堂出身的将领,接受过新思想,倒是赞同革命党人那一套,希望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体。
其他章军官兵也是莫衷一是,思想极不统一。
这让周宪章很难决断。
但是,他知道,他必须做出决断。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台湾不可能置身事外。首鼠两端就是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