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焚清 > 分节阅读 313

分节阅读 31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易后难的原则,首先在台湾北部、朝鲜规划了十座大型煤矿,利用日本人提供的白银,从西方和日本购买了大批现代化采煤设备,对原有煤矿进行改造,同时,兴建新的煤矿。

此后两年中,台湾、朝鲜两地煤炭工业迅猛发展,产量剧增。两地燃煤不仅完全能够供应本地工业、民用和军事,而且远销到日本、俄国、东南亚。同时,为过往船只提供燃煤,仅此一项,就为两地获得了数亿的现银收入。同时,煤矿大量招收采煤工人,为台湾和朝鲜民众提供了十几万人的就业岗位,煤矿工人收入激增,相当于十几万个家庭收入激增。此外,围绕煤炭工业兴起的服务业也为周边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两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煤炭工业初具规模后,盛宣怀随即开始了钢铁工业建设。钢铁是工业体系的骨架,没有钢铁,就没有制造业,没有制造业,工业就只能是一个靠卖原材料出口赚钱的低级水平。要发展钢铁,需要铁矿石,台湾的铁矿蕴藏量较为贫瘠,虽然也有砂铁矿,可以炼铁,但不能炼钢。然而,朝鲜的铁矿蕴藏量确实极为丰富,位于鸭绿江边的茂山铁矿,是一个超级矿山,铁矿石蕴藏量达三十亿吨,可谓是取之不竭

盛宣怀在朝鲜茂山和台湾西港各规划了一个钢铁厂,引进西方钢铁技术,利用日本的技术工人,于1896年下半年正式动工,茂山钢铁厂就地取材,而西港钢铁厂则是依靠来自朝鲜的铁矿石。一年后,两座钢铁厂竣工投产,年产钢铁一百万吨,随后,产量逐年提升,到了戊戌年,两地钢铁产量达到了三百万吨,不仅完全可以满足两地的需要,而且,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成为两地又一个主要的外汇来源。

有了燃煤和钢铁,下一步,就是铁路。刘铭传当政的时候,曾经规划个一个雄心勃勃的铁路建设计划。按照刘铭传的计划,将修建一条横贯台湾全岛的纵贯线,以台北为枢纽,向北通基隆,向南直达台南。然而,这个庞大的计划,由于缺乏经费,也由于大清国朝廷的冷漠,花了六年时间,仅仅只修建了台北到新竹99公里,就停止了。这条99公里的铁路,化了一百万两银子。

在周宪章的全力支持下,盛宣怀重新启动了这个计划,并且,把原先的规划进一步延伸到了西港,与西港钢铁厂相连,号称纵贯线。1896年8月,纵贯线破土动工,由于有大把银子做后盾,铁路修建极其顺利,仅仅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全线贯通,纵贯线全线耗费白银五千万两,这原本是一笔巨款,然而,周宪章手里有的是钱,他不仅掌握着三亿两白银的日本赔偿款,而且,每年还有好几亿的煤炭和钢铁收入,五千万两银子,小菜一碟了

与此同时,从汉城到平壤的铁路也破土动工,并在1987年年底竣工通车,朝鲜终于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那些常年行走在泥泞小道上的朝鲜百姓,第一次坐上了风驰电掣的火车,心中充满了新奇感。

到了戊戌年,台湾和朝鲜的铁路总长,超过了大清国所有铁路的总和到达了八百公里,与日本铁路拥有量相差无几。

第240章 腾飞二

而港口建设,也是在同步进行,盛宣怀对台湾和朝鲜现有港口进行扩建,其中,重点建设的港口有西港、基隆、彰化、仁川、元山等五个港口,这些港口原本就是天然良港,经过进一步扩建,并引进西方港口技术,迅速成为台湾和朝鲜对外贸易的大门,台湾和朝鲜的煤炭、钢铁、黄金、黄铜、玉石、木材通过这些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

能源、钢铁、交通运输形成体系后,制造业开始迅猛发展。盛宣怀引进了德国生产的轧机,轧机是制造业的母机,钢铁需要通过轧机锻造成各种各样的模具和设备。1896年,第一台轧机在台北落户,随着轧机的开工,各种制造业如雨后春笋,在台朝两地兴起,到1897年年初,台朝两地生产出了自己的铁轨、电缆、电机、纺织机械等一系列工业品。

随后的三年中,周宪章有了自己的第一座兵工厂台北兵工厂,台湾造的步枪、大炮、重机枪开始列装台湾和朝鲜的章军。位于西港的造船厂,可以生产小型商船和炮舰,虽然还不能建造大型巡洋舰,但可以为大型巡洋舰提供维修服务。章军海军可以独立自主地维护自己的战舰。

与此同时,两地拥有了自己的发电厂。两地的主要城市,台北、台南、彰化、台中、基隆、汉城、平壤、仁川、安州、义州、元山等地,进入了电灯时代。此外,台湾建成了四座纺织厂,台湾制造的布料、面纱,占领了日本市场。

在发展工矿实业的同时,盛宣怀依仗自己的大清国邮政大臣的身份,在台湾和朝鲜大力发展邮政事业。

开办邮政通讯,是大清国朝廷的既定国策,甲午战争中,大清国吃够了通讯不畅的苦头。原先,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早就意识到,通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早就向朝廷上奏兴建电报系统,然而,却遭到了来自朝廷和民间的双重抵制,朝廷守旧派认为电报是西洋淫技,民间百姓则认为电线打扰了祖宗的亡灵,好不容易架起的电缆线,很快就被老百姓割得七零八落。所以,直到战争爆发,大清国也没有一条电报线,以至于,前线瞬息万变的战况,要等上好几天才能传到朝廷,朝廷的决策大大滞后于战争。

如今,大清国朝廷痛定思痛,终于决定拨出巨款,任命盛宣怀为邮政大臣,兴建邮政电报。

盛宣怀手里拿着大清国朝廷的邮政经费,却是首先用在了台湾和朝鲜两地。大清国人人都知道,台湾和朝鲜表面上是大清国的领土,其实是周宪章的领地,朝廷出钱给周宪章开办邮电,完全就是给别人做嫁衣裳。可盛宣怀故意装糊涂,对外宣称,台朝两地都是大清国的,在哪里开办邮电,其实都是为大清国当差。结果,盛宣怀把朝廷给他的邮电经费,一大半都用在了台朝两地,结果是,台朝两地的电报线总长,比偌大的大清国竟然多出三倍来。朝廷明明吃了个哑巴亏,却也只得干瞪眼。

到了戊戌年,台湾与日本、上海、福建、北京、山东、汉城、平壤直接建立起了电报联络,台湾内部主要城市之间,也实现了电报通讯。通讯条件的改善,极大地巩固了周宪章对台湾和朝鲜的掌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