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焚清 > 分节阅读 79

分节阅读 7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战斗中,袁世凯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年仅23岁的袁世凯就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驻朝ri军趁机挟制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ri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ri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ri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ri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也因这一事件受到李鸿章等人的重视,年仅26岁的他就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

袁世凯在朝鲜期间,让朝鲜高宗按照藩国礼仪迎接上国钦差,明确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他还防止朝鲜向外国借款、阻挠朝鲜向西方国家派驻公使。

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鲜国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清廷中也不断有人弹劾他。1888年1月朝鲜国王李熙致函请求清廷撤袁世凯,随后朝鲜驻华官员金明圭奉李熙之命,请求李鸿章换人。清廷内的张謇、张佩纶等也曾攻击袁世凯“侈然自大,虚骄尚气,久留朝鲜,于大局无益”。李鸿章力排众议,不仅让袁世凯继续留朝任职,并于1890年2月给袁世凯写了“血xg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的评语。

袁世凯在朝鲜十二年,有效地遏制了ri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ri本人视起为ri本扩张朝鲜的最大障碍,曾经多次派人暗杀袁世凯,但都没有成功。

袁世凯是大清国少数保持头脑清醒的官员之一,他不仅对朝鲜局势有着明确而清醒的判断,对于清军和ri军的差距,也非常清楚,战争爆发前夕,和李鸿章一样,他对于战争的结局表示悲观,但和李鸿章不一样的是,李鸿章竭力希望通过外交途径避免战争,而袁世凯认为,战争不可避免,战败也不可避免

袁世凯的观点是,大清国需要一场失败

通过战争,哪怕是通过惨烈的战败,彻底清算大清国的军事体系,革除现有的八旗绿营湘淮军,建立新军,走上一条强国强军之路。

为此,从朝鲜回国后,袁世凯没有参与到朝鲜战争的事务中,因为,他相信,这场战争大清国输定了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一整套编练新军的建议。

当然,他的建议没有得到光绪的认可,光绪还沉浸在大清国击败ri本雄踞亚洲的美梦中。

袁世凯的奏折如石沉大海,正当他百无聊赖的时候,园子里的太后老佛爷想起了他。

第130章 同路不同道

袁世凯万万没有想到,太后老佛爷又把他送回了朝鲜。

他一直以为,大清国将永远失去朝鲜早在成欢战败之前,甚至,早在东学教揭竿而起的时候,袁世凯就坚信,以大清国现有的实力,根本守不住朝鲜。

丢失京城在他预料之中,成欢战败、平壤战败也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黄海上,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被ri本联合舰队打落花流水,举国上下瞠目结舌,袁世凯也只是发出一声轻叹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甚至,就连鸭绿江东岸,有一支残兵败将守着一座孤城,也在他的预料之中那是散落在朝鲜的清兵们最后的归宿,他们必然会被ri军摧枯拉朽的进攻所碾碎义州撑了不了几天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大清国的朝廷,居然会把这座弹丸小城,以及城里面那些残兵,看成是大清国未来的希望

甚至,朝廷中有人把义州看成是甲午战争的转折点

袁世凯摇头叹息,大清国就如同是一个落水者,胡乱抓到了一根稻草,就以为能救命。

他被太后老佛爷派回了朝鲜,作为钦差副使,前来向义州城里的残兵败将颁发朝廷的圣旨。

同时被派来的,还有一位钦差正使,就是因为得罪了李鸿章而被罢官在家的叶赫那拉那晋。那晋现在被朝廷封为礼部侍郎,官居三品。

据说,朝廷重新启用那晋,是因为,义州城这群残兵败将的主将,是那晋的门生。

袁世凯甚至没有心情去搞清楚那晋这位门生的尊姓大名,因为,在他看来,谁在义州城当主将,其实都逃不掉一个结果被ri本人彻底消灭掉。

大清国的正规军根本就不是一支真正的军队,这样的军队还不如让ri本人全部消灭掉算了

只有一切从零开始,彻底摒弃掉大清队的一切陈规陋习,彻底铲除掉蕴育这些陈规陋习的温床,大清国才有希望锻造出一支真正的现代化军队。

所以,当袁世凯听说一支支清军被ri本人打散、消灭,他并没有感觉到悲哀,相反,在他看来,ri本人的攻击,如同是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每消灭一支清军,就是割除掉大清国身上的一颗毒瘤。

义州的这支部队,也是一颗行将割除的毒瘤

袁世凯对这一趟差事,心底里是一万个不愿意。但是,他不得不来,因为,他这个钦差大臣,不是皇帝选派的,皇帝选派的是叶赫那拉那晋。

袁世凯是太后老佛爷选派的钦差

向同一地点同一人物,一次派出两个钦差,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太后的,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很明显,朝廷不是把义州城当成是军事据点,而是当成了政治据点

帝党和后党,在义州这件事上,较上了劲

袁世凯清楚地记得,在颐和园,太后老佛爷向他和颜悦sè地承诺:这趟差事办好了,就把小站那块地腾出来,给他编练新军

太后的承诺让袁世凯哭笑不得,袁世凯是把新军当成大清国未来的希望,而太后老佛爷,却把新军当成她玩弄权柄的筹码

可不管怎样,编练新军的事,入不了皇帝的法眼,太后能过问上一句,算是很给面子了。

就这样,袁世凯跟着那晋,出了běi jg城,来到九连城,然后,坐船渡过鸭绿江,来到义州城。

朝鲜的破败完全超过了袁世凯的想像袁世凯在朝鲜十二年,对朝鲜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个国家贫穷落后,百姓愚昧,官员不思进取,但不管怎么样,百姓的基本生活还是能够维持的。

然而,袁世凯一踏上鸭绿江东岸,就发现,现在的朝鲜,与一年前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毁弃,田野荒芜,人烟罕见。

战火并没有燃烧到鸭绿江边,而鸭绿江边,却是一派战争的惨烈。

那是清军造的孽清军已经彻底褪变成了土匪

袁世凯更加坚定了编练新军,淘汰旧军的决心

而另一位钦差大臣,叶赫那拉那晋,却对沿途景象毫不关心。

他甚至对袁世凯也没有兴趣。

那晋一路上像个木头人,对袁世凯不理不睬,时不时自言自语几句,袁世凯知道,他是在念叨他那位爱徒的名字,那位爱徒,如今是义州城的主将。

自从接到皇帝的旨意,命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前往义州向周宪章颁布圣旨,那晋就变得神神叨叨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