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2 / 2)
金姝却是紧紧握着周宪章的手不放。
周宪章无奈,只得用身子护住金姝,继续装聋作哑,怪叫个不停。
那军官一把揪住周宪章的衣襟,喊出一句ri语:“你是ri本人”
周宪章听得懂ri语,在天津武备学堂的时候,他自学过ri语,这还是被冯国璋逼着学的。冯国璋认定,中ri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大清国的军官,应该掌握ri语。
周宪章当然不能承认,做茫然状。
那军官又喊出一句中国话:“你是中国人”
周宪章大吃一惊,这个军官原来也会说中国话,正要回答,猛然醒悟,那军官是在讹诈,周宪章继续保持懵懂相。
那军官一把甩开周宪章,要去拉他身后的金姝。
周宪章大急,如果那军官与金姝直面相对,马上就能发现他脸上抹着淤泥。
周宪章一纵身拦在军官面前,抓着军官的胳膊,嘴里咿呀乱叫。
那军官脱不开身,一挥手给了周宪章一个耳光,打得周宪章一个踉跄,周宪章死死不松手,两人纠缠在一起。
城门口满是急着进城的百姓,天sè已暗,等天一黑,就要关闭城门,忽听人群中响起一声呐喊,人群顿时鼓噪起来,向城门拥挤过来,守在城门口的官军禁止不住,城门下顿时乱成一团。
周宪章松开了手,人流蜂涌而过,把他和那军官冲散开来,周宪章紧紧拉着金姝的手,混在人流当中,疾步前行,不一会儿,就穿过城门洞。
前脚刚踏进城门,就觉混乱的人群当中,伸过一只手来,拉住了周宪章的胳膊。
周宪章扭头一看,顿时大喜过望。
身边一人,穿着朝鲜的平民服装,头戴斗笠,那人冲着周宪章一招手,快步前行。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拜把子大哥冯国璋
冯国璋步伐敏捷,迈开大步,几步就走出老远。
金姝走得慢,周宪章不敢放开金姝的手,城门下人cháo汹涌,要是被冲散了就麻烦了。周宪章干脆一手揽住金姝的腰,一手抱住她的大腿,把金姝横抱了起来,小跑几步,赶上冯国璋。
却见冯国璋的周围,还有七八个人跟着,这些人也穿着朝鲜平民服装,在乱哄哄的人群里,自成一个方队,紧紧跟着冯国璋,脚步匆忙,却是丝毫不乱。
周宪章低声说道:“冯大哥,你的兵不错呀,小弟佩服”
冯国璋头也不回地说道:“妈的,兵好有个屁用,能比得上你怀里的小美女吗”
金姝听见了冯国璋的话,急急说道:“周大哥,我自己能走。”
周宪章训斥道:“我的小美女,你可千万别添乱了,这要是走散了,我在京城两眼一抹黑,到哪里去找你”
金姝不吭声了,老老实实抱着周宪章的脖子。
一行人进了城,沿着京城官道向西走出三百米,然后转向南,钻进了一条小巷子里,两旁都是低矮的朝鲜民居,大多是木质房屋。众人沿着巷子七拐八拐,走出五六里地路,前面出现了一座高大的红墙。红墙边长着无数硕大的柳树,林荫茂密。红墙里面,是楼宇殿阁的飞檐。
天sè已暗,巷子里悄无人声,众人来到红墙边,柳荫中,出现了一排爬满了葫芦藤的篱笆,篱笆有一人多高,看不见后面的情形,一扇柴门禁闭,柴门上挂着一幅匾,上书“归园”二字。
冯国璋来到柴门前,轻轻敲了敲,三长两短。柴门吱扭一声开了,走出来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头,戴着高帽,看了看四周,一招手,众人鱼贯而入,老头随即关闭柴门。
里面是一个院落,三面是修缮齐整的平房,平房不高,却是极为jg致,画梁雕栋,飞檐相扣。院落的背后,就是那堵高大的红墙。
那老头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带着众人走进正对柴门的堂屋。
第067章 孤城
堂屋里的摆设极为奢华,正北墙上挂着一幅水墨太极虎,卧于高山之上,举目远望,霸气十足。画下面是一张宽大的楠木太师椅,椅子左侧摆着一个搁架,上面拜访着一柄宝剑,右侧一张书桌,上面是文房四宝。堂屋东西两侧摆着四把客椅,墙壁上挂着文人墨客的字画,窗前挂着绣罗窗帘。
老头做了一个请入座的手势,躬身退出了堂屋。
冯国璋一屁股坐在左侧上首的客椅里,冲着周宪章说道:“怎么,还舍不得放下你的小美女”
周宪章这才放下金姝,问道:“大哥,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冯国璋一指身后的几个手下,说道:“你看看他们是谁”
周宪章这才注意到,站在冯国璋身边的共有8人,其中三人是他在天津武备学堂的同班同学,一个叫余光忻,一个叫李国革,还有一位名叫辛得林,他们都是步兵科第四期学员。
原来,朝鲜发生东学教暴动之后,国内局势大乱,ri本趁火打劫,对朝鲜的行动一步步升级。太原总兵聂士成预见朝鲜局势恶化后,大清国不可避免要和ri本军队发生正面冲突,战场在朝鲜,但极有可能发展到鸭绿江一线。为此,聂士成主动奏请朝廷,要求赴东北和朝鲜等地考察测绘地形,为未来战争做准备。
聂士成久闻天津武备学堂教习冯国璋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便请求李鸿章,调冯国璋到他的军中效力,李鸿章当即应允。
冯国璋来到聂士成军中后,不负聂士成的厚望,跟随聂士成,从鸭绿江沿岸一直到朝鲜西北部,跋涉数千里,餐风宿露,历尽艰险。对山川要塞进行实地勘测,制成一张辽东及朝鲜地理图,对数千里地形地物了如指掌,深得聂士成赏识。
不久,朝鲜局势进一步恶化,ri军向朝鲜大举增兵。李鸿章急令直隶提督叶志超率所部,经海路入朝,驻军牙山,同时,令聂士成所部武毅军越过鸭绿江向牙山靠拢。
武毅军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牙山,与叶志超所部汇合,冯国璋也随军到达牙山,此时,牙山驻军只有两千人,而ri军在朝鲜的驻军已经达到了八千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李鸿章也意识到问题严重,但仍然寄希望于列强干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李鸿章这种首鼠两端的心态,使得他既不敢大举向朝鲜增兵,又不甘心牙山守军过于薄弱。
于是,李鸿章命令驻扎在天津卫的一千清军,抽掉一批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由天津武备学堂jg卫营守备叶焘率领,乘船经海路增援牙山,希望这支jg悍的增援部队与叶志超、聂士成所部汇合后,能够缩小与ri军的力量对比。
这支增援部队的主干就是天津武备学堂的jg卫营,营官就是守备叶焘,叶志超的儿子。周宪章的同学余光忻、李国革、辛得林等也随军来到了牙山。
牙山清军增加到了三千人,配备有加特林机关炮和克虏伯野炮等重武器,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
然而,朝鲜京城却陷入了ri军的重围之中,大炮架设在京城西门外的元津山上,炮口对准王宫,逼迫朝鲜朝廷宣布du i,也就是与大清国断绝宗属关系。
以国王高宗李熙为首的朝鲜朝廷迫于ri军的压力,频频向大清国告急,向běi jg、鸭绿江边的九连城、牙山三个方面派出求救特使,要求清军迅速增援京城。
清廷始终举棋不定,派往běi jg的特使杳无音信。九连城的统帅四川提督宋庆,以护送周宪章为名,总算是派出了三个营的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