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44(1 / 2)
计惨死,此仇不报,他日我等岂有面目回河东面见主公”
徐庶看着张绣、胡车儿理智全失,都有暴走之势,只好将眼神望向高顺,希望其保持冷静,出言阻止。高顺乃并州统将,若是连他亦失去理智,并州难保
高顺与裴元绍感情最深,本因怒恨最盛,但高顺反而在此时,却能死死地忍住怒火。高顺死死地咬着皓齿,几乎从口中蹦出字音喝道。
“无我之令谁也不可出战违令者斩”
徐庶一听,心中大定,长长地呼了一口大气。高顺冷静处事,严厉兵马,只理会紧守防备,由曹军搦战,并不出迎。
夏侯渊见兵马叫喝了多日无用,速来寻荀攸商议。荀攸脸色带着几分赞叹,与夏侯渊说道。
“这高伯义怀恨而不燥,当真有帅才风范也”
“哼只可惜此人不来应战,否则凭此时彼军兵马士气,必能杀他个片甲不留当下彼军坚守不出,军师可有计策应付”
“夏侯将军不必急躁。高伯义并非泛泛之辈,且又有徐元直相辅,前番已受挫败,将来必会知耻而后勇。夏侯将军与其对敌,且缓缓蚕食之,方可事成。依攸所见,不如先令三军绕城筑起土山,然后暗中掘地道而入。”
夏侯渊听言,脸色一凝,重重颔首。夏侯渊遂命大军推土筑造土山,土山造成,再暗令一精细将校引三百壮士,夤夜掘地道而入。却说自前番失利,徐庶唯恐曹军再出计策,每夜必亲自登城点视军马。当夜在突门阁上,望见城外无灯火,土山遮掩视线。徐庶忽然一笑,与左右兵士说道。
“那夏侯妙才,必引兵从地道而入也”
左右兵士皆是不信,徐庶唤来一部精兵yun石击突闸门,门闭,三百壮士,皆死于土内。文军随后挖掘,果见有许多尸体,这才知果如徐庶所料。后来此事被高顺得知,高顺先闻曹军欲掘地道而入,先是大惊失色,后来听徐庶早已发觉,当即喜色上涌。
这时高顺已明白,为何戏隆如此盛赞此人,且说若要解并州之危难,必要依仗徐元直之智高顺遂唤来张绣、胡车儿两将,亲自来寻徐庶,为先前未有听取其谏之事,赔礼告罪。其实徐庶并无放在心上,反而心里觉得未能阻止高顺,以使裴元绍被夏侯渊射杀,心感愧疚。
当即,高顺等将与徐庶承诺,日后必将对其言听计从,望徐庶出谋解并州之难。
徐庶微微颔首,与高顺等将说道。
“诸位稍安勿躁。时下曹军粮草不足,依我所料,其必早派人往冀州调往粮草。只要这粮草一日未至,曹军必不敢举兵攻城。时下我等先据守城池,静侯时机。”
所谓临危不乱,方可力挽狂澜。徐庶甚是冷静,高顺、张绣等人听罢,亦稍稍止住慌急,听徐庶之言,命各部兵士严密把守城池。
话说,荀攸地道之计被徐庶发觉,夏侯渊得知后,又来寻见荀攸问计。
“徐元直此人智略不凡,不可轻视,贸然轻举。夏侯将军不妨先候些许时日。待审正南押来粮草,便可挥军强攻太原城”
夏侯渊听言,亦是依从。于是两军暂且陷入僵局。
数日后,太原城外忽然风沙大作,风沙之浩大遮掩天地,用肉眼眺望难以看清周边事物。徐庶在城上望着漫天风沙,脸上遂起灿烂笑容,急急来寻高顺,问起这风沙之事。
高顺见徐庶如此欣喜,顿时心里一紧,连忙答道。
“这风沙乃因并州气候、地势引起。每年这个时候,风沙一起必定遮掩天地。郡里百姓都不敢轻易出城,否则必会迷路若外来之民,误入这风沙之中,落入什么险地,必死无疑”
“哈哈哈好好好”
徐庶听言,朗然大笑,连说几声好后,又再问道。
“高将军这风沙可有定律”
高顺常年据守于并州,岂会不知,当下颔首应道。
“这风沙大概都会从日早而起,直吹刮到夜里初更方才停止。”
“哈哈哈好好好”
徐庶听后又是大笑,高顺一脸不知所然,当即问徐庶为何而笑。徐庶遂将计策交付,教道如此如此。高顺听计大喜,亦是大笑道。
“哈哈哈哈若依军师之计,那五万曹军必然死无葬身之地也”
徐庶不知献出何等奇策,令高顺狂喜至此。高顺依从徐庶之计,召来各部将领,各做吩咐,各将听计皆是又惊又喜,各领命而去。
文军安排皆定,次日风沙刚刚吹起,风势并不算大,但百米之内难以看清。太原城城内两支皆穿着防护风沙的草衣的兵马暗暗奔出太原城,竟在这漫天风沙之下,望曹军营寨缓缓而进。
还好这些并州兵马皆熟悉地势,在风沙之内缓缓摸索,方向亦无错失。
到了晌午时分,风沙越来越大,守在营寨之外的曹军斥候,纷纷赶回营寨躲避风沙。此时曹军上下无一料到,竟会有两支兵马正暗中往其营寨的方向前进。
渐渐地到了夜里,天色昏暗,风沙变得更为狂烈。曹军寨内兵士,皆回帐篷躲避风沙,仅有数百兵士还在把守营地。
到了夜里初更。风沙刚停。猝然间,不知何时,竟有两支并州兵马已冲入了营寨之内,紧接着很快营寨四处火光连连涌现。只见四周文军将士在各处堆积草把,放起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