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6(1 / 2)
关虎牢关呐”
“主公,虽然吾不知是何处走漏了吾等欲要迁都的消息。但若吾猜得不错,这袭击潼关的兵马定不会多。最多就是一万人左右。若是吾等派出五万大军,出发前予他们立下军令状,让其背水一战,五日的时间,已是搓搓有余”
董卓连连呼出几口炙热的气息,双眸在不断地闪烁着光芒,最后强定心思,满脸黑沉地向李儒冷声问道。
“如此,文优认为谁人能当得此大任”
“司隶校尉李催可当得大任”
“李催他才能平庸,文优汝不是一直都不太看重他吗”
“李催确实平庸,但相国忘了,其麾下军司马贾诩,贾文和有着胜于吾十倍的才智”
“哦。若非文优提醒,本相国还几乎望了此人。竟然这个贾诩让文优如此推崇,其才智定是不低。好,便依文优之言,文优,汝这就下去传本相国口令,即日起派李催领五万兵马,凡是出军者皆要立下军令状,在五日之内,若不能攻取潼关,便全部抬头来见”
“儒,领命”
李儒拱手作揖,向董卓施礼接令后,便转身快速离去。
是夜,洛阳内一阵人马涌动,一支支神色严寒的兵马从洛阳大门疾奔而出。这些凉州将士,皆是立有军令状,就像是与死神定了契约,这五日内的战果,可关乎他们的性命。所以这些兵马皆是玩命疾奔,蜂拥浩荡地向潼关一带冲去。
五万凉州大军,在李催的带领下,马不停蹄,脚不停步,一路少有歇息,直往潼关赶路。在二日后,终于赶到了潼关的山脚下。
李催领兵下寨,让大军先是歇息,养精蓄锐,准备今夜的战事。
在贾诩的帐内。
李催和贾诩相对而坐,李催神色好似火烧眉头般那般紧张、焦急,与对面脸色不起丝毫涟漪,恬静的贾诩,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和,如今我们皆是立有军令状,潼关我们非取不可。否则我们项上人头难保。还请文和不要再藏拙,为我出谋划策,夺这潼关”
“潼关地势险峻,而这支兵马竟能出其不意地将潼关谋取,想这领军之将,韬略不俗。而如今我们大军压关,我想其兵马并不多,而这领军之将也非是愚昧之人。所以他们绝不会贸然出击,只会据关而守。
如此,我也无计可施。李将军,如今我们有五万大军,且将士皆立有军令状,背水一战又岂有不破之理
李将军尽管领军强攻,我会在一旁观察战况,若是有计可施时,我自然会出手。”
听到贾诩愿意出手,李催顿时眼睛一亮,原本不安的心便是安稳下来。
“当真“
“事关吾命,若不出手,难不成等死乎”
贾诩一副理所当然的淡然表情,李催重重地点了点头,向贾诩甚是尊重地施一礼。
“如此,吾在这里先是谢过文和了。”
而贾诩却没有回应,闭起了眼睛,竟在闭目养神。而李催也无生气,站起了身子,离开了贾诩的帐篷,开始准备夜里战事的事宜。
第三百三十七章 硫磺毒气
“十八路诸侯内,有此大义,又有此谋略之人,只怕也唯有文冠军一人。文冠军啊,文冠军,汝此举勇气可嘉,但却实在有失思量。汝断董卓后路,无疑就是找死。对于迁都,董卓实乃势在必得。
而汝为了阻止董卓迁都,以免董卓涂炭生灵,而将生死置之于外,确实值得让诩赞叹。但也仅仅是赞叹而已,为了保住性命,还有贾家数十条人命,诩此番不得不出手与汝一战。”
李催离开后,贾诩便是睁开了眼睛,脸上随即涌起一些惋惜,囔囔地说道。
而在另一边,潼关上。
“报在山脚下有一支大军下寨扎营,数量大概有四五万人”
“嗯,吾知道了。传令下去,令众将士做好准备,敌军随时可能会来强攻。叫他们都给吾打醒十二分精神”
“是”
文翰和一士卒吩咐后,表面虽是平静,但内心却是翻起了千道浪涛,脸上神色也愈来愈是深沉。
“五万,董卓竟派来了如此多的兵马”
如今在潼关内,文翰的兵马仅有七千多人,而敌军则足有五万之巨,将近是他兵马的六倍有余
“无需多想,能做的,我都做了。其他的便看天数了。”
文翰低声喃喃,随即眼睛凝起了光华。他作为一军之首,他必须振奋,否则原本就处于劣势的他们,把守的潼关就宛如成为一面薄冰,被凉州的五万大军一捅就破。
夜幕降临,潼关一带山岭遍布悚然阴森的气氛。而在潼关山脚下的大寨内,一支支凉州兵马气势汹汹地冲出,铺天盖地地往山头冲去。
在山腰处的数支骑兵队伍,听到山脚下传来一阵阵破天裂地的马蹄、脚步声,顿时个个都是脸色无比沉重,几个小将迅速地交流眼色后,然后同时重重地点头,领着各自的队伍疾奔,点燃在山道各处的一堆堆稻草。
一道道火光绽放,那些被点燃的稻草上火焰冲天,而在这些稻草内,却是放入了不少的硫磺。一袅袅黄色的烟雾迅速地弥漫开来,很快就将方圆两里内的山岭笼罩。
李催留下了五千凉州士卒看守大营,其余的兵马皆随他一同出击,四万五千人潮似乎将山道都踏裂了。
忽然,一股股黄色烟雾袭来,李催吓了一惊,然后又见黄色烟雾周围有着不少的火光,不知这夺了潼关的兵马到底在弄什么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