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明末疯狂 > 分节阅读 496

分节阅读 49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而薛濂和李柱一看有失控的危险,他们也索性反其道而行,也动用了大批人手在京城里暗暗传播,一下子就把这个消息变成了京城里公开的秘密。

薛濂和李柱之所以这么做,有着隐蔽自己幕后策划的原因。但这也利用了京城人心,形成了一种法不责众的态势,使得崇祯皇帝不敢用激烈的手段来处理这种人心思变。毕竟那逃亡的人群已经抱成团,在京城里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而且还拥有了武力,万一弹压,可能造成京城内的混战,使得崇祯皇帝都有些投鼠忌器了。

而在事实上,比薛濂和李柱估计的都要乐观。没人敢把这个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诉给崇祯皇帝,毕竟打探消息的厂卫特务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想着要为自己和家人留有一条后路,所以他们非但不用心打探,就是打探到消息,也会寻找关系加入到这个逃亡团体中。就是崇祯皇帝听说了一些风言风语以后,他们也要百般遮掩,就是不让崇祯皇帝知道真相。

而文官们和太监们就更不用说了。在这时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必费心去管坐龙椅的那一位呢再说,这个逃亡团体毕竟只是聚集在南城。又没有弃城而逃,谁规定京城里的人不可以自由流动的呢至于李禄率领的护卫部队,那就更好解释了,京城内壮勇自发组织守卫京城,那又怎么不符合道理呢所以知道了勋贵们的行动,他们大多都是眼开眼闭,甚至也寻找关系把自己的家人都送至南城。

但是崇祯皇帝倒也不是两眼一抹黑,总有些忠心的大臣和太监会提上几句。再加上宫中嫔妃的家人也会通过嫔妃间接地传写消息,所以崇祯皇帝也风闻了京城内的异动。可是在这时候,他也不敢激起众怒了。只能严令紧闭北京城门,不放一人出京。

而在此时,在京城以次辅陈演为首的这个内阁也完全束手无策了。他们本来就是崇祯朝历届内阁班子中最不中用的,又赶上这种最危险最紧急的局势,既拿不出任何可行的办法。又不敢担当责任。

直到眼看京城就要不保,次辅陈演为了怕日后要担罪责。主动提出退休养病。而崇祯皇帝曾经很信任陈演。但开年以来陈演遇事退缩,处处都不能体量圣心,让他大为失望,所以立即就批准了陈演的辞呈。

在向皇帝辞行的时候,陈演自己承认没有佐理皇帝办好事情,致使国难当头。崇祯皇帝也很气恼。说:“你就是死了也抵不了误国之罪”于是陈演唯唯而退。

但是陈演想跑,可他也跑不掉了。他也被崇祯皇帝的封城令给堵在北京城内,千般算计也变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而京城内的大小官员也个个变成了惊弓之鸟,但大祸临头的时候却又不敢各自投林。因为皇帝明令不许在职官员和他们的家眷逃离京师。于是头脑灵活的就想办法争取出外公干,以便因“公”逃亡。

但想要因公出逃也不容易。大学士魏藻德就自请出京去督催粮饷,崇祯皇帝却批旨说:“警报正急,已有旨留卿佐理机务,兵饷且不必催。”还是不放他走。

不能跑又想不出回天的办法,大家就在一片恐怖中煎熬。京城里还在不断出现凶恶的征兆,朝臣们议论起来就会胆战心惊。

就在此时,朝廷学宫祭孔,大学士魏藻德主祭。典礼前本来天气晴和,但正要行礼的时候却突然刮起了狂风,学宫中松桧怒号,殿堂里的灯烛全被吹灭,连行礼的仪仗队伍都被大风吹散了。等了半天,狂风不歇,典礼只好暂停。

于是官员们就传说:这是孔夫子在天之灵不愿接受明朝的祭享了圣人的垂眷都已经转移,帝国的命运还有什么希望呢有人已经在暗自盘算,怎样顺应天命,去作新朝的开国元勋了。

其实就是到了此时,大明朝在山西、京南的兵力也并不算太少,甚至京城附近的兵力也接近了二十万。但因为一直采取分散株守孤城的战略,很容易被各个击破,再加上士气低落,将领们都感到大势已去,因而多数明朝守军要么望风归降,要么不堪一击,与大顺军稍一接触即作鸟兽散。

对于这种状况,朝臣们根本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崇祯皇帝在军事上相当低能,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在战略上做出什么改进。唯一有意义的一个建议来自被夺职的前陕西总督余应桂,他上言说:贼号称百万,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请调余子琏、左良玉、、吴世恭、吴三桂及高杰、唐通、周遇吉、黄得功等众将,齐赴军前,会师真定、保定之间,以为决战之计。但这个建议却没有被理睬。

既然想不出什么战略上的安排,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各部的监视了。于是崇祯皇帝再次任命了一批太监到各处监军,高起潜总监山海关、蓟州、宁远,卢惟宁总监通州、德州、临清、天津,方正化总监真定、保定,杜勋总监宣府,杨茂林监视大同受命之前,他对这些大太监们淳淳嘱咐,一副把身家性命都托付出去的样子。

受到崇祯皇帝重托的太监们也颇为激昂慷慨,似乎抱定了捐躯报国的决心。但文臣武臣们对于情势危急中又大用太监,分散事权,却是极为不满。

兵部抗议说:如此政出多门,必定会使各处长官和将领无所措手足,请求收回成命。崇祯皇帝却照例坚持自己的决定。但靠几个太监监军当然不可能真正增加部队的战斗力,后来这些太监绝大多数都带头投降了大顺军。

第八百六十五章宁武血战

六月初二日,宁武关城。

山西总兵周遇吉看着堂下的原副将熊通,轻蔑地“哼”了一声,接着他就拍着大案,大声呵斥道:“我受朝廷的厚恩,怎么可能跟着你们这帮卑鄙无耻之徒一样叛逆你统领两千兵马,不去阻击流寇,反而为流寇来做说客”

接着周遇吉就向亲兵大声地下令道:“来人啊把这反贼斩首示众。”

在熊通的一阵惨叫求饶声中,一群如狼似虎的亲兵立刻上前,把熊通给拖了下去

当大顺军东渡黄河入山西后,立刻兵分两路: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攻太原、大同等地直逼居庸关;另一路由刘芳亮率领出固关趋大名、真定等地北上,准备南北合击京师。

随着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日益逼近,山西总兵周遇吉,准备沿黄河布置河防,扼其上流,并向朝廷请求增兵。而此时的大明朝廷已经调不出什么机动兵力,兵部仅派遣副将熊通统领二千士卒前来援助。于是周遇吉命令熊通防守黄河之后,自己匆匆赶往代州建立阻击防线。

可就在此时,形势突变,平阳守将陈尚智已投降李自成,并劝降熊通。而李自成也让熊通去游说周遇吉归降。可是周遇吉一见到熊通后,就怒斥不已,并当即将熊通斩首,命令手下堤塘都司杨志荣将首级送往京师,并继续请求朝廷增派援救之兵。

说句马后炮的话,如果这时候朝廷把丰台大营和通州大营的明军撤入北京城,再调集辽东的关宁铁骑和京城附近城池的明军支援上去,未必不能挡住李自成的大顺军。

等到清军和汝宁军缠斗到京城,与李自成的大顺军来个“三国混战”,大明朝也未必不能苟延残喘。虽然这样做是放弃了北直隶其他所有的城池。但毕竟北京城保住了,崇祯皇帝还能安然无恙,凭借着大明朝名义上的正统性,至少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实这时候的大明朝廷中,也是有着这样的有识之士的。

当大顺军开到太原的消息传到京城以后,蓟辽总督王永吉与顺天巡抚杨鹤就商议:“不如撤离关外四城而独守山海关,调吴三桂的兵马来守卫京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