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明末疯狂 > 分节阅读 404

分节阅读 40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可是不幸的是,外戚们原本的打算可能就是到此为至。但皇五子本来病得不轻,又受了惊吓,没几天就死了。而参加那次阴谋活动的人就乘机大造谣言,把九莲菩萨的降临描述得绘声绘色。

说实在话,崇祯皇帝遇上了这种亲戚,简直就是“鸿运高照”。这大明江山,已经无人肯为其出力了。

而明朝的人都很迷信,崇祯皇帝也不例外。痛失爱子的他,立刻忙着亡羊补牢,以免恶运再降临到其他几个爱子身上。于是崇祯皇帝就对李国瑞进行了抚恤,更把武清侯的爵位也还给了李家,那四十万两银子当然不敢再要。

因此,贵戚助捐之事就这么无果而终了。甚至崇祯皇帝还认为:正是首辅薛国观倡议剥削贵戚是导致爱子死亡的主要原因,从此在他的心中,就对薛国观暗暗记下一笔。以待将来秋后算账。这薛国观也是够倒霉的。

既然无法可想,那就接着饮鸩止渴吧于是在绕了一圈之后,这负担还是让百姓承担。而这时候,辅臣兼兵部尚书杨嗣昌是只管兵饷不问其他,为了加强训练边防军再次提出加派。反正军饷的事,那是户部尚书的事,也不用他烦心。

就在此时,又有人提出了一个合理化建议。副总兵杨德政提出:为了对付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地方武装也需要加强,各府、州、县应加练民兵数百到上千名,这又需要一大批饷银。这个建议倒是不错,也符合实际情况,但让朝廷的财政不是更雪上加霜了吗

不过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是破罐子破摔了。他觉得总之是非加派不可了,少加是加,多加也是加,还不如一下子加足。于是他就大笔一挥,同意把全部训练边兵、民兵的费用一齐加到百姓身上,于是总数达七百三十多万两,称作“练饷”。

这样一来,崇祯时期的加派总额已经达到每年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已经超过了原来一千五百三十万的正额税收。于是,民间流传的政治谚语中于是又多了那么一条:“崇祯崇祯,年年重征。”

而且百姓面临的不仅仅是重征,还有地方官吏的盘剥加派呢,所以民不聊生的局面是愈演愈烈了。至于那纸面上那应该练出来的上百万精锐边兵和民兵也就是看着纸上的数字开开心罢了。

不过说到这里,其实倒也挺佩服明朝朝廷和崇祯皇帝的节操。那种“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已经是太深入人心了,连这么危机的时候,崇祯皇帝都只敢选择助捐,不敢明抢。要知道,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遇上灭国之危时,他们没有一个会对有钱人手软的。

第六百九十三章钱、钱、钱下

“大人就为这些区区外物,却得罪了杨阁老,此事殊为不智。”张之恒小声地对吴世恭道。

当张之恒得知吴世恭与颜继祖达成了协议,虽然他还是为吴世恭执笔了奏章,可心中还是一直持反对意见。今天趁着吴世恭独处,张之恒就主动求见,想要指出吴世恭的错误,最好能找出个弥补的方法来。

“张先生非我利令智昏,实则无奈啊”吴世恭叹息道。

“可大人是否明白颜巡抚所承诺宛如空中楼阁,一旦其不在其位,所说必尽数作废,而大人与杨阁老此隙已成,却很难缓和,真是太得不偿失也”

这次为了要吴世恭帮忙,颜继祖可谓是甩出了大手笔。为了让吴世恭出手,那些答应的小条件不说,还给予了吴世恭两大好处:一是给予吴世恭和刘泽清一万亩济南城附近的无主土地;二是默许吴世恭在登莱开设一个海船码头。

说实话,如果这两个好处实现的话,确实能给汝宁军带来相当大的利益。先说万亩地,吴世恭和刘泽清相约的是七三分成,吴世恭就可以白得七千亩,就算是一转手就可以净得几万两。

再说那个码头,如果实现的话那更不得了,简直就会成为汝宁军的一个聚宝盆。

因为明朝的禁海,所以北方沿海地区根本没有什么商用码头,而江南和福建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商,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倒有些码头,不过为了隐蔽,还是以海岛上的码头为多。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比如:最赚钱的黄金航线大明至日本。如果大明的北方与日本进行进出口贸易,就要把商品先送至南方。再通过南方的码头外运。这在明朝昂贵的物流成本面前,简直就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如果能在登莱有了一个中转站,那么运输的成本将大大减少,而海贸的盈利将会大大增加。还有,可以让海船可以在沿途多个补给、维修船只的地方。因此在以前郑家得知吴世恭在登莱有两家盐场的时候,他们早就询问过吴世恭建个码头的可能性。当时因为时机不成熟,所以也就没了下文。不过吴世恭早就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

而吴世恭拥有了这个码头以后,也将在与郑家的合作中,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地位。起码能做到拥有话语权,不会像现在一样。被郑家肆无忌惮地打压。

看起来好处确实很多,但实现这一切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颜继祖一定要留在山东巡抚的位置上。而且不仅不能够被治罪,甚至不能够被免职。由此就可以看出,实现这一点的难度有多么的大了。

而且。颜继祖给予吴世恭的那些东西,都是些利用职权得来的东西。而他私人并不需要为此付出些什么。而吴世恭付出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也就是说,吴世恭是用实在的东西换颜继祖虚的。这总让人有种吃亏的感觉。

“张先生您也在朝中为过官,依你所见,如无此事,杨阁老又对本官有何看法呢”既然正面很难向张之恒解释清楚,吴世恭就准备用迂回的方法。

张之恒立刻皱起了眉。苦苦地思索了起来。想了好一会儿,他才长叹了一口气,摇摇头道:“不好”

其实这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吴世恭与杨嗣昌私人之间没什么交集,俩人之间也谈不上有什么看法与成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