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03(1 / 2)
法,心里大骂不是东西,如今“ae”了还不算,还要跟自己玩自残,玩撞墙。如此激烈的就是为了把明朝搞到深渊里去,实在不是东西,看到那么老的一个人去撞墙,杨改革还是忍不下心,只能做出退让。
大殿里,算是安静下来,众人知道,这场角逐,还是以不缴税派暂时领先了,戏唱到这个地步,“刀刀见血”差点变成真的了。
帝党们倒是有些垂头丧气,都不作声。
反对派们则一个个得意洋洋,一副胜利的模样。
“陛下圣明”反对派开始享受起胜利的果实来。
刘廷元看看皇帝,再看看那个曹于汴,一副很不的吃了曹于汴的样子。
“退朝”杨改革转身走出太和门。留下一地高呼圣明的人。
杨改革出了太和门,人就冷静下来了,那火气,来的快,也去得快。这回算是输了,不过,也不能老是把精力停留在这件事上,刘廷元倒了,兵部尚书的职位空出来了,谁当兵部尚书,怕还有一番争斗,两边人马怕少不得要大打出手。
杨改革也有自己的人选,也圈定了几个反对派要推选出来的人,也都想了些对策。不过,经过了今日这事,杨改革又直叹,身边少个人给自己当参谋啊不然,那里会和大臣们吵成这样让哪些人硬生生的给三岔河大捷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实在是够窝囊的。
杨改革又怀念起孙承宗来,希望孙承宗早日回来。
山东孔府。
一个三十余岁模样的男子,坐在书房里,正怔怔的看着书桌发呆。
这个书房,在孔家,也是极为核心的所在,平时,少有人敢打搅。
孔胤植就是这个书房里的主人,也是孔府的主人,现任衍圣公。
这书桌上的字,很是奇怪,不从那句书上摘录下来的名言名句,也不是什么意味时刻,寓意长远的字,而是“杨改革,百度”这几个字。
孔胤植专心致志的看着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是从京城里送来的,据说,是当今天子在宫外所用的名号。
“改革”
“改革”
孔胤植是把这几个字,念了又念,看了有看,眉头再次紧缩起来,陷入深深的沉思。
他们孔家,世代享受富贵,那朝那代,都要把他们家供起来。可到了如今的崇祯朝,这“改革”二字,却是让孔胤植觉得,有些心惊肉跳。
匆匆翻开京城里的来信,信里说的是皇帝抛出的儒字之争的事,孔胤植看了再看,眉头不由得皱得更高起来。
“人需”
“人需”
书房里,异常安静,只有孔胤植一个人轻轻的念叨声。
看了一阵,孔胤植似乎不得其解,又把这封看了无数遍的信放了回去,转而拿起另外一封信。
这封信,也早已是翻阅过无数次的了,从纸的质地来看,相当的不错,不过如果以磨损程度来看,则相当的惊人,绝不是普通的看一两次就收起来的信。
孔胤植翻开这封信,这信里的字里行间,给了他更大的震撼,额头皱得更加的高。
“百年之计,教育为本”
“如今京城里传言,先祖的教训和实际是相悖的,先祖的理念和教书育人,传播道理,人人都有输读,必定乃是少有的盛事,如先祖有知,必定欣慰”
“如坊间之问,如人人都有书读,那人人都能做官否”
“究竟人人有书读是弘扬了我先圣之宏愿,是了不得的盛事,还是我儒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能做官,又有几人愿意读书”
“如天下人都读书,那为官的又该是多少”
“如人人有书读之后,我儒家还能否如今日这般,享受尊崇”
看着这些从京城寄来的言语,孔胤植只觉得浑身有说不出的惊悚,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家先祖的言论会出现问题。
可当如今的崇祯皇帝即位后,他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了,一个接一个的事情传来,越来越让孔胤植感觉到不安,别人家或许没他们家这么敏感,或许不太在意,可他家,是孔圣人家,这些问题,他不得不考虑
何去何从
第595章 定了个规矩
初三弹劾掉了兵部尚书,问题接着就来了。
没了兵部尚书,如今这献俘大典,处处需要用到兵部尚书的大印,结果,诸多公务没法办了,把兵部的上上下下急的团团转。
兵部衙门里,两个兵部侍郎一起盯着案牍上那一堆的“公务”,头皮发麻,这可都是要盖兵部大印的,没兵部的大印,就不算数,就是假的,可兵部如今没了兵部尚书,他两这个侍郎可不敢代替,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
要是到了初五,误了献俘大典,那就是天大的大事,那些不缴税派给皇帝的三岔河大捷,给献俘大典兜头一盆冷水,可他们两,就是直接往皇帝的献俘大典上泼墨,真要到了明日还没想出个办法,估计兵部的人一个也别想讨好,这两个侍郎,就在这里互相看着,陪着这一堆的文牍发傻。
“哎”其中的一个侍郎掀掉了自己的帽子,直搓头皮,不断的抓扯自己的头发。
“还是再催催吧,这没兵部尚书,这兵部里就没有主心骨,真的到了明日,这满兵部的人,一个也别想讨好啊”另外一个侍郎也忧心忡忡的说道,心里直骂曹于汴那个老东西不是个东西,好好的你硬要在献俘大典之前搞倒刘廷元,现在你爽了,我们呢,可苦的不能再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