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做许仙的日子 > 分节阅读 88

分节阅读 88(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句不过嘶,明白了。下官受教。”郭考当场便明白了。

这一句虽然解法多样,却是贬抑汉朝,推崇今朝意思非常明显。

这句一出,哪个敢说不好如果这都不好,这是不是就是说这大明朝也不好

陛下一直不喜弱宋,推崇强汉。这一句一出,可是直接搔到了陛下的痒处。

这下郭考是明白了,为什么还没有看完所有的诗作,李善长便点了他的头名。

李善长不是不懂诗,而是真的懂“诗”啊

第175章、法海求收藏

唐寅本就是状元之才,其桃花庵歌更是其经典诗作。

即便没有李善长点出最后句,以唐寅的文采,获得名次绝对不难。最后句,那神句出,无花无酒锄作田,再加上朱元璋常常说自己宁愿做一耕种的老农,岂不是真真的“应景之作”

虽然朱元璋的感慨只有那极少数人知道,不过想想许仙姐弟自由出入宫廷的权力,便明悟了这“应景”的由来。

大人们是多考虑政治。士子们则是更懂诗词,只短短几遍的吟读,这诗便深入人心。

唐寅的悲,他们是懂的,甚至比唐寅同年代的人还要更懂。因为这是明初,是刚刚赶走蒙元的时期。

汉家的强大,自家的无花无酒。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这既有自身的真实写照,更有着对蒙元的引申。

特别是那鹤发斑白的老者,想到自己为汉家风骨,不从元人征召,不鞠躬于车马前,家人随着自己稀粥度日,当场便是潸然泪下。

多少英才早逝,多少英才熬白了少年头

这是汉家,这是从宋时悬崖跳,一脉相承的汉家。这是保持着汉人骄傲,不为胡人所用的汉家。

比起后世满清的读书人,他们无疑是汉家的脊梁。

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绝非夸张。这话本就饱有对宋明的足够赞誉。

这诗写的简直是入了他们的心肺,大有一种汉家人,当是如此的感觉。

华夏的诗是伟大的,因为他能带给人无穷的同明。达官贵人也好,忍辱负重者也罢,尽皆找得到他们需要的。

这共鸣,那“童生”的身份还重要吗不仅不再重要,还是知己,还是汉家儿郎的脊梁柱,顶顶的忍辱负重者。

首诗,敲开了士子的门路,再无人不知道许仙,不认可许仙。

不愿鞠躬车马前说的多么好啊

当年你我何尝不是如此。纵观史书:蒙古军的屠城,杀掉北方百分之80的汉人,精英殆尽。

我们没什么值得自豪的了,只愿有生之年可以凭吊崖山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国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中国人应该认识它。

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凄然收场的宋王朝的怀念。

为了复兴宋室,一直不停奋战。

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ot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ot

ot我明白了,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ot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不得不强忍住眼泪。

ot陛下ot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ot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ot

拥有着这样的帝君,你我等人岂能躬身事胡

九岁,九岁的帝君,不愧为汉家的帝君你我当如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痛哭流涕。

身所学,汉室衣冠切都仿若昨日。

大明征讨了蒙元。是啊完成了汉家的誓言。誓言啊我们完成了。

9岁帝君的誓言,我们完成了。

这刻浊气消散,切似乎都为这泪水所洗涤了一般似的。

没有人在针对许仙,众人尽皆缅怀宋室的不屈,展望大明的未来。

今日种种使入大内,传入帝君,传入皇子龙孙们的耳中。种名为“自豪”与“责任”升起,“国君死社稷”在胸中成形。

许仙抬头看看天,这浊气也不再排斥他。许仙有心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木鱼却是敲得更急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柯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李子树下,一白衣僧人努力敲着木鱼,诵读着佛经。

“又是你”这僧人不是别人,正是许仙在茶楼见过的僧人,“你是怎么进来”许仙问道。

这是士子的聚会,如果一些人还可以想办法进来的话。这头上没有毛发的和尚,是万万没有混进来的可能。

和尚没有解释,而是继续诵读着佛经。

许仙恼了,大声说:“不要敲了,烦死了木鱼难听,这佛经更是大言欺人”

许仙正说着,字道却是动了。凡有道,自为字载,口言也是文字。

字道印证,大显佛陀威势,不由说道:“这一段却是有趣,一开始颇有吹牛的语气,其后却提到了生命的玄妙状态又结合色相之说,却也别有一番道理。”

许仙又往下听去,心中颇有通悟之感,虽然只是佛祖告知须菩提的话,但却也有一些令人感悟的道理。

僧人停下木鱼,欣喜非常,说:“施主,你真的悟了”

只是遍佛经,这得是多大的慧根僧人自然是欣喜非常。

孰不知字道之下,既为字载,必为字印证。有道无道,字道辨分明。

许仙说:“悟不悟的,只是觉得与以往所学有所不同罢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