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明朝大丈夫 > 分节阅读 588

分节阅读 588(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柳乘风态度坚决,语气平淡地道:“君王死社稷,皇上能为社稷而死,天下臣民尽皆能感念他的恩德,当年英宗皇帝可以如此,当今皇上也能如此,大明朝不是大宋,你以为拿这个就能威胁到本王吗”

这句话既过份又有道理,所谓过份,是柳乘风按理不能说这种话的。可是道理也是因为大明朝早有这个先例,当年瓦刺人劫持了英宗,自以为可以逼迫大明就范,结果如何结果就是大明朝廷毫不犹豫地挑选出一个近亲宗室摄政,二话不说,抄家伙就打。

有这个先例在,柳乘风才敢说出这番话来。

当然,这么做也不是没有后遗症,就比如从前坚决干这事的于谦,后来等到英宗复辟,不就完了吗

李若凡看穿的就是这一点,她的嘴角浮出了一丝冷笑,道:“殿下就真的没有为往后打算你说出这番话固然是有益于国家,殿下可又曾想过,这对殿下有好处吗殿下可以看轻我,甚至可以不要我们的孩子,难道连自己的身家姓命都不管不顾当今皇上固然是对殿下亲若兄弟,可是假若知道殿下不顾他的姓命而擅作主张,又会怎么想这并非是本汗挑拨离间,人心本就如此而已。”

柳乘风却是笑了,背着手道:“有一句话叫做谋定后动,你以为我没有自己的退路好吧,和你说了这么多,我也不愿再和你多逞口舌之快,既然如此,我就让你死心了罢。”他漫不经心地走到自己的案头,捏起那份太后的懿旨,随即送到李若凡手里,笑吟吟地道:“你自己看。”

李若凡惊疑地接过懿旨看了一遍,顿时眼眸中流露出了一丝恐惧。

这是一封太后的懿旨,而懿旨的内容却一点都不简单,太后的旨意中令明军不得受李若凡要挟,务必全歼来犯之敌,只准纳降,不得议和。

如此一来,李若凡的杀手锏算是彻底的化为了乌有。

她能威胁柳乘风,不只是皇帝的姓命,而在于柳乘风的态度,如果柳乘风不顾念任何君臣之情,一意要打,把皇帝推进火坑,那么李若凡若是将朱厚照放回去,朱厚照与柳乘风之间的君臣关系只怕就要出现难以愈合的芥蒂了,而这种芥蒂,在将来足以演化成一场灾难。

可现在的问题是,柳乘风的强硬并非来自于他的本意,而是来自于太后,这又如何呢

太后和皇上是母子,是绝不可能被人挑拨离间的,太后决心要打,柳乘风只是执行者,将来就算朱厚照回京,太后也会想尽办法向朱厚照解释,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冰释前嫌,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做出来,给人的感官也是不一样,作为臣子的,若是做出这样的事,或许就有不忠之嫌,可是作为太后,那么只能说是太后圣明,慧眼如炬,早已看穿了蒙古人不敢对皇帝动手,最后不但护住了大明的国威,而且还保护了皇帝。

柳乘风朝李若凡冷笑道:“这份懿旨意味着什么,以你的聪慧想必不会不知道,既然你知道,那么想必也应该知道,你已经穷途末路,你的族人也成了我大明刀下的鱼肉,只要本王今曰一个念头,这里就要死个十几万人,并且大明趁机兵分各路,深入大漠进行报复,整个大漠也将迎来一场血雨腥风。说到底,这还是你自己造的孽,你就这么忍心,让这些人和你一起陪葬,和你一起去死”

李若凡娇躯微颤,道:“你忍心杀得了我的族人,可是能忍心杀你自己的孩子吗”

柳乘风背过了身去,不去看李若凡,语气却很是坚决:“胡汉不两立,与国仇相比,私情又算得了什么本王以为你了解本王的,可是想不到,你竟还这样糊涂,我的儿子固然会死,可是因为你,许多父母都失去了儿子,许多的儿子失去了父亲,若因为我一人的儿子而让这些父亲这些儿子们死不瞑目,我又于心何忍”

他旋转过身,冷冷地看着李若凡,道:“其实这一切都看你自己,只要你肯乞降,只要你肯乖乖听话,一切都可以避免,仇恨已经太多了,要嘛做个了断,要嘛今曰做个化解,不过你要有心理准备,要化解这个仇,从现在开始,这天下将再不会有蒙古,也不会有什么大汗,希望你能想清楚。”

李若凡叹了口气,幽幽道:“到了这个时候,我还有选择吗当年你就不该把我送回蒙古,就不该扶立我为蒙古汗,没有当年,就没有现在,我我愿乞降,愿带百万族人,请殿下留下一条生路。”

她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地,纹丝不动。

柳乘风居高临下地看着她,不禁笑了,这一次的笑并不太冷,反而有一股子如沐春风的温和。

柳乘风有两副面孔,一副如金刚怒目,让人生出畏惧之心,一副便是现在这个样子,宛如慈父,宛如真挚的朋友和兄长。

他伸出了手,朝向李若凡道:“地下冰凉,你起来吧,受了这么多惊吓,这是何苦。”

李若凡抬眸,整个人精神有些恍惚,这个人还是被自己低估了,他的笑容,此时在李若凡眼里是多么的温柔,却又是何等的恐怖。

她伸出了纤手,搭在了柳乘风温暖的手心里,柳乘风稍稍用力,将她轻而易举地拉了起来。

第九百五十七章:识时务者为俊杰

柳乘风所谓的和谈,其实就是一种肢解。

他拿出了章程,让李若凡自己观看,这关乎到了阖族的命运,李若凡自然不敢不用心,可是越往下看,她的心就越是冰凉。

整个蒙古,将效仿朵颜三卫,名义上虽然尊奉李若凡为王,可是实际上却以卫所的形势进行分割,总共十五卫,各个卫所之间划定了草场,令各卫的部族在这个范围之内进行放牧,再由聚宝商收购他们的马匹和羊群,供给他们生活用品。

同时每卫固定征召六千骑兵,由大明和楚国进行整编,采取轮岗的制度,每隔三年,蒙古将轮调六卫的骑兵远赴南洋镇守各方,与此同时,还有六卫的蒙古骑兵将入驻大明的辽东等地卫戍,至于蒙古的防务,则由大明负责,明军将在蒙古各卫设立卫所,修筑堡垒,建立城镇。

这其实就是南洋整编的翻版,蒙古最健壮的勇士在成年之后都必须进入卫军,他们的粮饷由大明和楚国进行供给,可是他们也将远走他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去。

在陌生的环境里,告别了熟识的故乡,他们是不可能造乱的,他们与当地的土人言语不通,甚至连饮食习惯都不一样,而他们吃喝供给都来在于大明和楚国,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听命行事。

其实在此之前,大明就曾经对蒙古人进行过相关的政策,最成功的便是朵颜三卫,不过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使得这样的政策不可能大规模地执行。

现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