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4(2 / 2)
第三百九十九章 黑曜石投资陷井
黑曜石集团的总部位于摩国纽约华尔街。就是那条号称每时每刻都流淌着钱的地方。黑曜石集团当时在摩国是数一数二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早在1985年就由彼得潘宁和斯塔夫施尔曼两位华尔街精英共同创建。
要说这个黑曜石集团,它的实质是一家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说白了就是一家金融咨询服务机构。其主营业务主要包括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机会基金、对冲基金的基金、优先债务基金、私人对冲基金和封闭式共同基金等。
黑曜石集团还提供各种金融咨询服务,包括并购咨询、重建和重组咨询以及基金募集服务等。这黑曜石集团的创始人彼得潘宁和斯塔夫施尔曼曾在全球著名的投资银行共同工作过。两人创立公司的时候,这家所谓的“集团”只有40万美元资产和两个合伙人、两个助理。
以黑曜石当时的规模,叫“集团”真有点虚张声势。他们深知,要想跨入新兴的杠杆收购市场,只凭4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两人开始投入并购顾问业。黑曜石的第一桶金,是借助彼得潘宁早年与索尼公司总裁松田昭结下的友情,抢得收购代理权,代表索尼公司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不过可惜的是这笔生意就赚了点咨询费。后来,两人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基金。当时开创私人股本业务非常的艰难。施尔曼在他写的一本书聪明人的生意中回忆当时的情况“19个最有希望的投资者一个接一个地拒绝了我们,488个潜在的投资者也拒绝了我们,那真是最令人难堪的时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东奔西走,听到许多朋友对我们说不,这是很难受的。”
他们的运气还算不错,英国保诚保险公司的副总裁卡特凯斯给他们投资了一亿摩元。就在那之后,黑曜石的第一个基金争取到了包括日兴证券、大都会人寿保险、ge和通用汽车退休基金在内32位投资者,总共募集了85亿摩元。
他们的第一笔交易是一家因为罢工受到重创的钢铁能源集团。这家公司急需增加现金流,同意将其物流业务51的股份卖给黑曜石,收购价格是2500万摩元。后来黑曜石出售这个部门的时候赚了将近6亿摩元。
黑曜石凭着高回报率赢得了投资者的青睐。据业内人士估计,在其公司上市之前的五年间,黑曜石的房地产和私人股本基金每年的回报率至少是30。
作为全球最早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黑曜石开创了私募股权投资这一个新兴的行业,同时也见证了这个行业的起起落落。
上市前,黑曜石集团的年盈利超过22亿摩元,人均创造利润295万摩元,是最大的投行通盛公司人均利润的八倍,俨然成了华尔街熠熠生辉的e之王。
可黑曜石集团上市的时候,却好像没看黄历。他一上市就赶上了由华尔街蔓延开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事实上,黑曜石集团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助推器。
黑曜石集团上市之后,一开始股价上涨很快,可随后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它就成了第一批受害者。股价跌至每股934摩元,自上市以来市值跌幅超过了69。
这样的暴跌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大幅缩水。随后引发了新一轮的狂跌。而这之中,就要属茂源集团损失最为惨重了。
如果说对黑曜石公司的投资,仅仅只是造成了亏损,这还好说一点。毕竟“股票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样的话在股市上一直都只金科玉律。有赚有赔也是常理。可关键的问题是茂源集团对还要是公司的投资,从整个过程来看,实在是让人有点很难理解。
茂源集团当时斥资30亿摩元抢在黑曜石公司的股票上市前,以“前io”的协议价买下了其10的股票,这些股份黑曜石公司是按照上市原始价格的70优惠卖给茂源的。
俗话说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明明上市可以卖100块的东西,却在上市前夕便宜卖给茂源。这难道是黑曜石公司的两位财神爷给茂源集团派红包吗还是陆仁邦对他们有救命之恩,人家给他报恩来了
其实早在茂源投资黑曜石的前两个月,摩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已经开始有点不稳的迹象了。而当时作为执行董事的陆仁邦仅仅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做出了投资黑曜石的决定。这短短的三个星期,别的不说,就连审查黑曜石公司的经营业绩的时间都不够。这么重大的决策出台,的确是非常草率的。
在这件事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叫陈良松的南港人了。这陈良松和陆仁邦是非常好的朋友。当初陆仁邦进入茂源集团之后,就曾在茂源集团南港分部工作。在那时两人之间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
这陈良松在南港当地也是一个比较知名的银行家,后来还曾在政府担任过财务官的职务。当时他因为不名誉的偷税漏税的事件辞职离任,成了黑曜石公司大华夏区总裁。
随后他就借着他的关系网,将老朋友陆仁邦拉下了水。
当初陈良松和陆仁邦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陈良松居中穿针引线,后来还带着黑曜石公司的ceo斯塔夫施尔曼亲赴海州和茂源集团谈判。这些情况是没办法否认的。
陆仁邦就在这位朋友的保证和推荐下,没有经过咨询同行的意见也没有让中间机构估价。没有认真查证黑曜石公司过去的经营状况资料。也没有让专业的投资律师参与谈判。没有经过专业的风险评判甚至去摩国实地考察黑曜石公司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出席各种当地名流们的晚宴、沙龙等等。
最终茂源集团在从投资黑曜石公司10的股票交易中损失了将近二十亿摩元的资产。而且如今黑曜石公司的股价依然在低位徘徊,这笔投资基本上等于打了水漂了。
“其实,黑曜石公司赚钱的方法并不新鲜。他们主要运用的操作办法是杠杆收购。就是用少量的资金带动大宗收购。但这种运作方式的成本逐年在加大,他们当时发行债券已经很困难了。这样的收购方式越来越不被社会接受。类似这样的赢利方式,其高峰期即将过去了”
陆宋元对于这件事情研究地比较深,他现在越看越觉得当初摩国人让陈良松出任大华夏区总裁,并让他找茂源集团投资黑曜石公司,根本就是一个蓄谋已久的阴谋。
如今华夏已经成功的成为了世界制造业中心,而黑曜石要想进入华夏,就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他们让茂源集团投资30亿美元,却不给股票投票权,而且在四年还不能套现。
由于茂源集团在华夏的特殊地位,这样一来他们就相当于把他们的利益和华夏政府的利益绑在了一起。茂源集团投资黑曜石企业之后,黑曜石公司仅仅上市不到两个月。其ceo斯塔夫施尔曼就到华夏来访问了。
这次来访施尔曼直接提出了收购华夏一家比较大的国有控股化工材料集团。按照施尔曼的说法:“黑曜石集团愿意与华夏的国有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加快其国际化的步伐。”
可后来在谈判过程中,双方没有谈拢。这个收购没谈成,一星期后,黑曜石公司的股票就开始跌了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