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2(2 / 2)
因为凭借这边的三万水军,若是强行阻击,是吃不掉这支吴国精锐的,而且如今的他们,已经小心至极,沿途走大路撤离,根本没有伏击的机会,既然没有好的战机,又何必让水军去无谓牺牲,反不如任由其离去。
可此时刚刚撤到海昏县的甘宁就没那么顺利了,他沿途的一举一动都在楚国细作的监视之中,消息时刻都在传至各方。
当他率领不到两千人的残部在海昏县,准备继续东逃的时候,顿时遭到陆逊水军奋力阻击,疲惫不堪的他如何能够抵挡,被陆逊给围在了一座土丘上,可谓人困马乏,又累又饿
此时的陆逊和王旭,其实早就已经得到诸葛亮密信。
王旭收到信后,得知有办法收服甘宁,早就已经乐得合不拢嘴,当然全力配合,因此才有三万大军严阵以待,辗转奔波,就为阻击甘宁败兵的一幕。
随着甘宁困守土丘,王旭依照诸葛亮的计策,亲自来到前线,遥遥喊话:“甘将军,你可愿降”
甘宁没有答话,或许是前些时日被诸葛亮放过,心中有愧,因而不说话,但明显不欲降。
这样的结果也早在预料之中,陆逊随之怒声喝道:“甘兴霸,你好生无耻”
“陆逊小儿,我怎么无耻了”甘宁瞬间被激怒,大声回吼。
“你为报吴主之情,以死断后,若非孔明私自违令放你,你已经死了,可谓已经尽忠可如今再度被我拦截,却还是不肯降,又如何对得起孔明对你的情义,莫非还指望借助吾主对你的喜爱,谋得生机”
甘宁怒急,几个大步冲到最前,目视着陆逊破口大骂:“胡言乱语甘宁自知有愧于孔明,但却绝无你说的那般厚颜无耻,你但可放马杀来,我甘宁纵是死也绝不皱下眉头”
“你当我不敢”陆逊扮着黑脸,怒目相对,挥手便道:“前部准备进击”
“且慢”王旭急声何止,大步向前走了几步,拦住怒气冲冲的陆逊。“伯言,甘宁乃是良将,世间义士,不只是孔明,我也倾慕已久,不应这般对待。”
说完,他已是挥手对着身后士卒令道:“传我令,做一顿最好的饭菜,让甘宁和其麾下将士吃饱再战”
“楚王你”
甘宁再度惊愕,他倒是见过王旭几次,心中也着实钦佩,可从没想到会得到这般礼遇。
陆逊随之急道:“主公,若让甘宁吃饱,岂非又要逞凶”
“甘将军值得这般对待,若因饥饿而死,太过屈辱,吾心不忍”王旭摆手道。
“主公”
“无需多言,此事便定了,送上饭食”王旭坚定地说。
不多时,热腾腾的米饭和干肉就送到阵前,王旭遥遥看着埋头不语的甘宁,诚恳地说:“甘将军,我王旭命薄,不能得你这样的良将辅助,引为生平憾事,今日便亲自送上饭食,也算是表达我的敬意。”
随着话音,他已是亲自上前提起装饭菜的木桶,徐徐送至山丘半沿。
“甘将军,请用”
“楚王”
甘宁热泪盈眶,他即便在吴国,可也从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待遇,眼前之人可是楚王,天下又有几个人能吃到王旭亲手送上的饭食
“甘将军,本王不强求你,敬你是条汉子,你对吴国已经尽忠,今日若你欲降,我荣幸之至,若不欲降,你便离去,算是我对你和你身后这些勇士最后的情意。”
这一刹那,甘宁是真的被感动了,泪流满面。
“楚王与孔明如此厚意,甘宁还有何面目再与楚国交战今日断后拒敌,若无楚王情义,甘宁已死,吾主之情已报,今后愿随楚王南征北战,以报义释之恩。”
王旭惊喜之色瞬间溢于言表:“你愿降”
“甘宁愿降唯有一个请求望楚王应允”
“但说无妨”
“甘宁今后不与吴国,不与故主交战,不知楚王能否应允”
“好”王旭毫不犹豫。
“多谢楚王,末将愿以死报效,绝无怨言”
第七百九十六章兵临吴都
陆逊临危受命,执掌楚国水师,出长江,战彭泽,袭庐陵,下豫章,直至最终助诸葛亮成功收降猛将甘宁,打出了名留千古的一役。他抓住了王旭给予的机会,顺应时势,建立起史诗般令人传诵的盖世奇功。
至此,吴国本土扬州的主力军,除太史慈、凌统等人所帅部曲尚且完整,其余尽皆遭到惨痛损失。
水师折损过半,战力锐减,失去与楚国水师正面争锋的能力。
豫章失陷,以黄盖、周泰、蒋钦、甘宁等将为首的主力军虽成功撤走过半,但却也痛失猛将甘宁。
吴国驻守交州主力军溃散,交州南海失守,扬州庐陵失守,鲁肃、吕蒙及庐陵太守贺齐尽皆被俘,只有朱桓等随黄盖撤走。
整个战局再度被楚国所逆转,所有的危局和劣势都烟消云散,反而是吴国开始陷入危局。
接下来日子,南方军团和近卫军团全面汇合,兵出豫章,徐徐向着扬州东部逼近,失去了豫章屏障的吴国,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起足够力量抵抗,王旭率领诸葛亮、周智、徐晃、典韦、颜良、严颜等将,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步步紧逼,直杀往位于扬州丹阳郡的吴国国都建业。
与此同时,陆逊率领部分水军,沿水路顺流而下,东进汇合先行一步的主力水军,同样从水路徐徐逼向建业。
南方赵云率部抵达建安后,汇合庞统、黄叙部,解除了徐盛、韩猛等人的危局。吴国太史慈、凌统等将虽有心决一死战。只奈何如今吴都建业危急。面临楚国水陆两支大军威胁,迫不得已下,只能选择回师救援。
赵云、庞统、徐盛、黄叙等人几度设伏,意欲趁其被迫撤退之时,一举击溃,只惜太史慈、凌统等人着实不凡,屡屡识破,回撤有序。虽然因断后拒敌折损不少兵马,但却没有伤及元气。
两军一路打打停停,最终还是让太史慈等吴国名将率部成功撤走,不到十万人共分六部,先后撤回丹阳郡内。
公元208年11月初,吴国集中扬州残存所有主力,包括周瑜从中原回师救援的三万兵马,合计十七、八万主力军,屯驻丹阳郡北,建业以南两三百里外的马鞍山一带。准备迎接与楚国的决战。
与此同时,楚国包括水军在内的三路大军。也相继兵临马鞍山沿线,设营数十座,控制了数百里的范围,陆逊则以水军封锁长江沿线,截断吴国长江以北地区主力军南下的道路。
可以说,此刻的楚国已经兵临吴国都城,使得吴国朝廷陷入背水一战的地步。
值此形势下,吴国一面派人北上请求曹操出兵,一面不停遣使求和,既是为了争取时间,也是祈望能说动王旭退兵。可惜面对此刻的形势,王旭怎么会答应其求和,将所有吴国使臣都拒之门外,并且督促各部加强攻势。
11月中旬,曹操犹豫再三后,还是出兵南阳,威胁楚国腹地,从实质上给予吴国援手。他也是不得不这么做,若吴国灭,楚国将变得更加强大,以他如今的力量,单独抵抗楚国将变得举步维艰。只是,南阳也不是那么好打,张合、张靖、鞠义等人所帅的两个军团将士皆驻守在那里,不图进取,只求拒敌,虽激战连连,却让曹军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毕竟曹军也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