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 分节阅读 162

分节阅读 16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李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几经辛苦才鼓起来的勇气,却被另外一道豪情贯天的勇气所消磨殆尽。

这道豪情贯天的勇气的主人就是岳家踏白军的统制董先。

当李成率领着他那十万大军来到一座河桥的前面,他突然发现:河桥的上面只有一员持枪的宋将;而河的对岸是一片树林,树林里隐隐有无数的兵马在埋伏。

河桥上的那员宋将乃厉声大喝曰:“我乃岳家踏白军的统制董先也谁敢出来与我决一死战”

董先的喝声如同响雷一般,伪齐军闻之,尽皆股栗。

咦,这个场景好熟悉喔,是不是曾经在哪里见过

没错,目前的这个场景,和汉末魏、蜀、吴三国时期,张飞在长坂坡的桥上,单人匹马喝退曹操的百万大军,何其相似

在这座无名的河桥之上,董先居然重演了当年燕人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的一幕。这一幕,在百氏昭忠录和岳武穆公遗事中有以下详细的记录:董先遂择险地,伏其军于林莽中,独据河桥以待之。

须臾,李成等至,见董先,举绳以告之,悉如踏白军所言,谓董先:“汝勿走,我今先擒汝。”

先答曰:“我定不走,只恐汝走耳”

贼见先待之闲暇,疑有伏兵,不敢径进。每遣兵来战,董先则旋出林中兵一二队以应之。彼退,则又归于林中矣。

贼益疑。

很难想象,单人匹马面对敌人的十万大军,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

但是,董先做到了。

他完整地阐释了什么叫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凭着自己过人的胆量和超常的谋略,硬是与李成的十万大军相持了足足一天一夜。

第二天,李成不耐烦了。大旗一挥,让部下的将领冲上去与董先厮杀。

单单从这一点来看。李成已经比三国时期的曹操要强上一筹,起码他没有被董先的三言两语给吓得狼狈而逃,而是坚持冲锋。

只不过,他还是受到了董先的严重影响,没有让全军一起冲锋,而是派武将上去试探宋军的底细。

虽然李成派了几队的武将前去冲桥,但是桥面狭窄,最多也就能容得下两三骑马并行。而且灵活性受到大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踏白军统制董先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手脚不停,恶斗了整整一个上午,连挑数十骑大将。

河桥后面的树林中,埋伏在其中的宋军士气高昂,喝彩声地动山摇。

军队之中最是崇尚武力。见到董先如此的神勇,伪齐的军队士无斗志,甚至开始偃旗息鼓,准备后撤。

此其时也,岳飞率领岳家军的主力从伪齐军的侧翼掩杀过来,“如银山拥出于众山中”

李成大惊失色。慌忙之中调转马头,拍马发足狂奔而去。

岳家军追出了三十多里,“得马两千余匹及衣甲、器仗,降骑兵三千余人”

简单地打扫过战场后,岳飞挥师继续东下。往淮西战场而去。

岳飞终于赶到江州了。

只不过,岳家军的到来。让还在喜庆中的南宋朝廷产生了一丝变化。因为这时候伪齐的三路兵都已经战败撤退,而张浚和杨沂中等人还在等着皇上的封赏。

烽火戏诸侯,无论是放在哪一个朝代,都是件非常忌讳的事情。

高宗皇帝很尴尬,左相赵鼎很羞愧,这时他们知道上刘豫的当了,可上位者自然有他们用来遮羞的说法。

赵鼎首先向皇帝陛下贺喜道:“从这件事上能够看出前方的诸位大将对朝廷的尊敬,每个人都很听命令,这是一件好事。”

高宗皇帝连连点头称道:“是的,刘麟败北,朕不足喜,诸将知道尊敬朝廷,才是真正可喜的事啊”

这种说法,分明就是与现代的“灾难兴邦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这样,南宋朝廷发起的对伪齐政权的二次北伐降下了帷幕。

这一次北伐,由右仆射张浚负责主持,从绍兴六年二月韩世忠横渡长江开始,到岳飞从蔡州撤兵回救淮息战场而宣告结束。

在这次北伐中,南宋的军队打了大大小小数十仗,均以胜利收场。

南宋政权在这一年所赢得的胜利,比起以往几年加起来所赢得的胜利还要多。

这次北伐证明了,南宋的兵力经过这几年战火的磨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力不但远超伪齐,即便是对上金兵也毫不逊色。

问题是,无论如何,第二次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毕竟伪齐的政权依然存在,而南宋的大军已经全部撤退回原来的防线上。

这次北伐的失败,非兵之罪,完全是因为朝廷的后援支持和统筹决策。其中左右两位宰相赵鼎和张浚负有很大的责任。

张浚的责任在于,没能协调好韩世忠和岳飞两人进攻的节奏,一前一后过江,威力大减;还有,张浚没能满足前线对粮草的需要,让韩世忠和岳飞都受到很大的困扰。

而赵鼎的责任在于,很轻易就相信了刘光世和张俊两人的军队,对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极力劝说高宗皇帝让岳飞师回朝救驾,痛死大好形势。

南宋朝廷的第二次北伐就这样糊里糊涂就结束了。可是,淮西闹剧所产生的震荡并没有平息下来,还在不断扩散之中,甚至是越演越烈。

问题发生在两个人的身上赵鼎和张浚。

s:谢谢zhuxyhh01大大、ve2003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二十三章:宰相多如狗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高宗皇帝那些不断轮换的宰相们。

高宗皇帝的第一人宰相当然就是名满天下的李纲大人。

那时候高宗刚刚登上大位,什么都不懂,非常需要李纲这位前朝的名相前来辅助和教导自己。

不过很快,高宗皇帝就厌烦了李纲的铁血手腕,让善于逢迎溜须拍马的黄潜善和汪伯彦接手了宰相的位置。

黄潜善和汪伯彦确实能让高宗皇帝过得非常开心,但这两人实在无能透顶,让金兵打到门前而尚不自知。

于是乎,在逃亡的途中,高宗皇帝只好让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下台,替自己背黑锅,而临时把护驾有功的朱胜非提拔上来。

朱胜非也是运气不好,宰相的位置才坐了几天,就遇上了南宋朝廷的第一次反革命政变“苗刘之变”。

虽然朱胜非在平叛中立有大功,毕竟与叛军有过密切联系,为了避嫌,朱胜非只好主动提出辞职。

这一次,高宗提拔上来的是善于理财、性格刚强的吕颐浩和刚刚从东京汴梁城撤退回来的杜充。

金兵再次杀到,杜充投敌叛变了。

而吕颐浩虽然陪伴着高宗皇帝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海上流亡的生活,但他还是被高宗皇帝免职了。原因在于,吕颐浩一贯主张对金兵抗战到底,而这时候高宗皇帝想的是争取与金兵和谈。

既然要和谈,当然要选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范宗尹就成了最佳的人选。

范宗尹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前朝徽宗天子年代的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高宗皇帝以为,范宗尹上台后,会在和谈上做出一番成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