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药膳天王 > 分节阅读 263

分节阅读 26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备就来了,你不会怪我吧”

“怎么会”郁映儿笑呵呵的说道,随后拉开身旁汽车的车门,“上车,我爸妈做了好吃的等你呢”

林小宝跟着郁映儿上了车,这车是很低调的英菲尼迪fx,开车的估计是郁家的司机,一路都不怎么说话。

而一路上说话最多的,当属郁映儿了。

郁映儿一路给林小宝介绍苏杭的美景和街上标志性建筑,偶尔路过一家丝绸庄,郁映儿就会得意的说那是她家的产业。

苏杭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两千多万中外游客。

苏杭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南宋以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

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苏杭”。

西湖,她拥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自然风光情系天下众生。

有着2200年的悠久历史的苏杭,还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观同样丰富多彩,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清水秀、风情万般,尤以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龙井、虎跑泉等最为著名。“江南忆,最忆是苏杭”

苏杭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杭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杭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

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352江诗丹顿

明清时期,苏杭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全盛时期,苏杭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杭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杭是有效资料显示现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苏杭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

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苏杭“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杭“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郁家在苏杭的财富地位,完全是靠丝绸庄发迹的,也是苏杭最平常的行业,但能做到业界数一数二的地位,那就不平常了。

苏杭被称之为丝绸之府。

苏杭唯亭镇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

吴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纺轮和骨针,以及带有丝绞纹和蚕纹的陶。

这都说明了苏杭古代先辈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

苏杭在上古时期属九州中的扬州,夏禹时就有丝织品土贡“织贝”一类的彩色锦帛。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国观礼时,曾将吴国所产的缟带赠给郑相国子产。

据史记载:周敬王元年,吴楚两国因争夺边界桑田,曾发生大规模的“争桑之战”,说明蚕桑之利在当时经济上的重要地位。

吴国都城就在苏杭,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苏杭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

南北朝时,有日本使者求吴织、缝织女工归,日本书纪亦有相应的史实记载。

隋唐时,苏杭属江南东道,丝绸贡品数量最多,土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韩愈曾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千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

当时有“蜀桑万亩,吴蚕万机”的说法,吴蚕指湖州蚕丝湖州又名吴兴,当时以形容长江流域蚕桑纺织业的发达。

两宋时期,据宋史纪事本末:“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壬午春三月,命宦者童贯置局于苏杭。”

苏杭为当时闻名全国的织锦院。

苏杭的宋锦最为著名,又称苏锦。缂丝名家沈子蕃、吴子润亦出于苏杭。

吴门表隐记载:元丰初1078年城352江诗丹顿

内祥符寺巷即建有机圣庙又名轩辕宫,还有新罗巷、孙织纱巷今古市巷装驾桥巷之间及嘉余坊等生产纱罗的地方。

虎丘塔和瑞光塔分别出土了五代北宋时期的刺绣、丝织经袱和经卷丝织缥头。

除了由政府投资的苏杭丝绸博物馆之外,位于苏杭千年古街山塘街上,还有一个由民营企业投资打造的4000多平米的丝绸文化艺术馆。

苏杭旧称钱唐,宋代以前属吴兴郡,有“丝绸之府”之称。

说起苏杭丝绸,要先从一个书法家说起。

书法家名叫褚遂良,因为唐高宗封他为河南郡公,所以世称褚河南。

不过他的祖先确实也在河南,但后来从河南迁到了苏杭,所以便成了钱塘人。

褚遂良的父亲叫褚亮,是陈后主的尚书殿中侍郎,后来入隋,又入唐,褚遂良最后也成了唐太宗的重臣。

他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同时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

不过因为反对武则天掌朝,最后被贬到今天的越南,死在了那里。

当时褚家后代都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直到武则天死才给平反。

褚遂良的第九代孙褚载,从其先家扬州迁到了苏杭,那已经是晚唐了,公元897年,褚载进士及第。

苏杭的老百姓传说,就是褚载从扬州迁到苏杭的时候,他把扬州的先进丝绸技术带来了,从此苏杭丝绸业才得以长足进步。

因此,苏杭丝绸行业的人,把褚载当作他们的祖师爷来敬。

相传褚家的故居在今天苏杭下城区的新华路北段,这个地方旧时称忠清巷,自唐宋以来,一直就是苏杭丝绸业的中心区域之一。

宋代,丝绸业的人已奉褚载为鼻祖,昔日的褚家祠堂,就修建成了观成堂。

到了清代,还树了碑文说:昔褚河南之孙载者,归自广陵,得机杼之法,而绸业以张。

苏杭丝织业的圣地在东园巷的机神庙,那里有一块碑,也专门记载了这件事情。

满清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在浙言商,首推丝绸。”

苏杭是国家命名的“六大绸都”之一,苏杭是国家确定的“丝绸织造基地”,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全国丝绸信息中心也坐落在苏杭,所有这些充分证明了苏杭具有发展丝绸产业的独到优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