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2 / 2)
“您好钟先生,您太太好一点了吗”华衣关切地问,她是做保险出身的,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是她的专长。
“好多了,好多了。请进来坐吧”钟先生对的华衣探视显然是感到很高兴。
钟太太正在二楼的阳台上晒太阳,看起来精神好多了。接过华衣送的鲜花,显得非常高兴。“哎呀,你太客气,难得有人来看我这老太婆,我们住在这里闲得慌。”
“您看起来就象我姐姐差不多,离老还差得远哩。”华衣乖巧地说。
“华小姐真会说话,我那能跟你们小女孩比。”没有女人不喜欢别人赞她年轻的,钟太太听华衣这样一说马上就笑容满面的。
“那您的儿女怎么没有一起过来渡假”华衣好奇地问。
“就一个野丫头,象她老爸一样,整天说忙,好象她比国家主席还多事一样。”钟老太笑着说。“象我家老头子,才来没几天,就说工作放不下,老是催着要回去,如果不是我感冒了,他可能今天就飞走了。”
“哦,我也有父母在家,因为工作好久没有回家了,心里也很是惦念。”华衣装作伤感地说,其实她心里对那二个被她称为父母的人何止没有牵挂,简直就是怨恨。但这些话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都爱听的。
“呵呵”这对中年夫妇听到华衣这样讲,果然都笑了。钟老先生说:“没关系的,做父母的只要知道儿女在掂念着他们就很高兴了。孩子大了,他们有他们的天空,不可能老是留在父母身边的。”
就在这时候,楼下突然响起来云早成声音:“华衣,华衣,你在这里吗”
华衣慌忙从阳台看下去,只见云早成正在楼下张望。
“这位小伙子是”钟先生问。
“是,我的丈夫”华衣脸色微红的说,她其实不知道应该称呼云早成作什么
“咦蛮般配的嘛”钟太太惊奇地说:“俊男美女,真是一对壁人哪老头子,快请人家进来坐呀”
“真是稀客,快请进,你的夫人正在我这作客哩”钟先生热情地把云早成迎进屋。
“真是不好意思,按说咱们是邻居,早该来拜访一下的。”云早成彬彬有礼地说:“我刚从美国回来没多久,这里的人都还不熟悉,所以不敢冒昧造访,请钟先生不要见怪。”
“那里话,”钟先生笑着说:“远亲不如近龄,有贵客来我们是求之不得啊”
钟先生领着云早成来到二楼客厅,华衣连忙走过来,关切地问:“早成,今天怎么这么早下班了。”
“我惦记着你嘛”云早成牵着华衣的手,眼中仿佛流露出无限的爱意。
“老头子,你看他们小两口多恩爱。”钟太太赞叹着说:“那象我们当年,一个在美国麻省理工,一个在国内,分别了几年才见上面。”
“哈哈,”钟先生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那也是历史的的使命嘛,那时候在海外的每一个爱国学子不象我们一样,迫切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想早一日回来报效国家。”
“原来钟先生您也是曾经留学于麻省理工大学的”云早成故作惊奇地说。其实他何止知道钟先生曾经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留学,在他的档案里有关钟氏夫妇的资料足足有一百多页。
钟先生的名字叫钟新宁,钟太太叫李英,他们被称为中国科学院的“神雕侠侣”,是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对夫妻院士。而钟新宁更是继“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之后,中国核物理研究领域上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当年年仅二十二岁的钟新宁从清华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国家公派到美国留学。是文革动乱后中国的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同批的许多人从穷困的中国来到繁华的西方国家就有如黄鹤一去不返,投奔到异国的怀抱。
但钟新宁身在异国,却时刻未忘祖国和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
钟新宁进入到麻省理工后,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当时美、苏两国都已经放弃了的高温气冷核反应堆。
高温气冷核反应堆的理论最早于1964年3月见于前苏联核专家П Л乌里扬诺夫提交的一份论文,理论上其输出功率远大于普通的压水堆,如果用于核潜艇上将在有效减少体积的同时大大增强潜艇的动力。一艘装备了高温气冷堆的苏联核潜艇,将会把一直都并驾齐驱的美国核潜艇远远地抛在后面。但是研制这样的新型反应堆确实有很大技术风险,主要瓶颈在于堆体对于材料的力学强度和堆内反应控制要求特别高,对堆内反应温度的掌握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核爆炸。
前苏联每年都专门拨款进行相关研究,使得前苏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快于美国。而美国在1981年也提出研究这一项目的计划,但是美国人对于这种技术并不十分关心,美国海军认为以洛杉矶级和海狼级的先进程度,并不需要再在反应堆上再花大力气。
但这项不被美国人重视的技术正好被精明的中国人乘虚而入,因为60年代后和苏联交恶,获取先进技术的渠道只能依靠西方了。
刚开始的时候,钟新宁甚至连在学校实验室当助手的资格都没有,但当他在麻省理工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第一次以完整的科学数据提出将氦气作为核反应堆的冷却剂后,马上就引起了麻省的物理学泰斗莫尼尔博士的注意,他独具慧眼地意识到这个年轻人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杨振宁”,马上就把他引入了自己的实验室。
两年后,已经以优异成绩提前获得了学位证书的钟新宁,没有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而是决定马上回国。因为开启高温气冷核反应堆的第一项关键技术即将获得突破,这项技术就象一条钥匙,可以让美国人对该项技术从理论转入实质性的实验阶段。钟新宁决定不可以让这条“钥匙”落在美国人手里。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中国与美国仍然未完全脱离冷战时的敌对状态。美国政府当然不会坐视“钱学森归国事件”的重演当年美国一个军方高级将领就曾经向国会在国会公开宣称:“我宁可枪毙他钱学森都不可以让他回中国,他一个人可以抵得上我三个师”
此时的钟新宁重要性并不亚于当年的钱学森,因为钱学森的归国导致了中国航天工业的起飞,而钟新宁的归国将导致中国新型核潜艇的起航。
中国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把他接到大使馆。就在他下车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