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5(1 / 2)
看来前日忠勇伯说得保守了,单单攻这三道矮墙,怕虏贼死两万人都攻不下。
大同总兵王朴,神机营前营副将符应崇张着嘴吸气,东协总兵曹变蛟与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则兴奋的交头接耳,决定回去后,五道岭的自家防线,也照搬长岭山布置。
洪承畴看着前方通道两侧沉吟,该处通道,有若一个张开的幽暗大嘴,左右不远都有两道凸墙拱卫。可以想象,若奴攻击该通道,就要面对两端火力的侧面打击,再配上火炮,这个通道,就是一处吞噬血肉之地。
而且凸墙前端尖锐,竟连马面似的死角也没有。放眼前方数道矮墙,皆凹凹凸凸,有若一个复杂的齿轮图案,与大明城池传统的四四面面防线,颇为不同。
众官将皆对这种防务赞叹,各人由通道进入内中,往右面走了数步,进入第二道矮墙,又往左面走了十数步,进入第三道矮墙之后,这是一处较为平缓的坡地,约有数十步之宽。
在这里,一些忙碌的军士,正用石头造砌许多整齐的小房子,作为士兵的屯兵及休息之处。
不过让众人不明白的是,各房的前方,顶上,堆着密密麻麻的土袋,还有众多的簸箕与箩筐,同样装满泥土,在空地上叠成一排一排的。
众人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解释说是为了防止红夷大炮跳弹的。
众人集体哦了一声,很多人眼睛咕噜噜转动,土袋与箩筐盛土,可以防止跳弹忠勇伯又让众人长了见识啊。
众人继续行进,坡地后方,又是壕沟矮墙,与先前防线一样。
连续三波后,快到山顶时,看到一个正在修建的炮台,炮台建在山石凸出处,视野开阔,从这里可以附视全山,料想在这里开炮,定可以有效对山脚,或是平川处的敌人压制轰击。
随后众人到了山顶,长岭山山顶颇宽颇长,还有些起伏,由几个小山岭合成,所以称为长岭山。在这里,围绕火路墩前后,众多的靖边军辎重营战士,正在忙碌地建造城寨。
众人呼口气,终于见到自己熟悉的城寨工事了不过,似乎又有所不同。
靖边军山岭的城寨,寨墙,寨门,居所,多在用大块坚固山石修砌,寨墙好象也凹凹凸凸的,每隔一段距离,还在修建塔楼,料想必形成交叉火力多重打击。
不过这个工程浩大,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工的,好在前方防线建成,后方的城寨,却可以从容不迫了。
主寨之内,还将建许多粮仓,作为靖边军的屯粮之所。
看那些粮仓规划庞大的样子,似乎可以囤积许多粮草。一时间,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监军张若麒等人,都动了心思,长岭山防线如此坚固,将一部分粮秣积于此地,很不错啊。
众人最后又到山的东北处,那边同样有多道矮墙壕沟,顺着河流,蜿蜒到山的西北面。而西北面,则依地势,砌了数道石墙,敌若从该处爬上,被留守的士兵击中,不是打死,也是摔死的下场。
一一看完整座长岭山的防线,看着面目全非的山地,众人心中都不知什么滋味。
短短时日,该座山岭,己经成为一方恐怖险恶之地,可以肯定的是,若奴贼强攻此地,定然欲哭无泪,流尽鲜血。
众人有一种感觉,随着忠勇伯的崛起到来,大明未来的战略战术,越发不同了。
长岭山防线,得到巡哨各人的一致赞赏,不论文官武将,众人都认为,此地固若金汤,将成为护卫后路的重要保障。五道岭诸地,大可以效防本处,设立城寨防线。
二十六日,东协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麾下新军留守五道岭。
二位总兵与辽东总兵刘肇基,协同总巡立功参将窦承烈,杏山路副将郑一麟诸人,又有辽东守军二万余,驻于杏山堡、大兴堡、东青堡内外周边,与长岭山的靖边军辎兵一起,为入援大军守住后路。
曹变蛟、王廷臣二人,在五道岭,同样征集大量的民夫军壮挖壕筑墙,依地形地势,仿效长岭山之举。为此,靖边军辎重营,支援了二位总兵不少人才,为他们勘测地形,描绘图纸等。
随后,大量民夫军壮来来往往,在五道岭各处破土动工。明军之举,清军似乎也有察觉到,侦骑不断前来骚扰,双方展开了一场侦察与反侦察战。
明军哨骑回报,奴贼在离五道岭十几里的女儿河北岸,似乎也在大兴土木,似有重大密谋。
由于奴骑充斥河水两岸,明军哨骑难以逼近,也得不到具体情报结果。
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后路事定。
当日,蓟辽总督洪承畴,监军张若麒,监军王承恩,随同征虏将军,忠勇伯王斗,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援剿总兵左光先,山海关总兵马科,蓟镇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神机营前营副将符应崇,步骑炮军交加,尽起大军,浩浩荡荡逼向松山。
明军军容极盛,连此时身在松山的山西总兵李辅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在内,计有大军十五万众,浩瀚人马,似乎直达天边。未完待续。
第440章群凶云集
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明军自杏山进军松山当日,锦州南面乳峰山。
乳峰山源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历史上清取得政权后,乳峰山又被命名为罕王殿山。来源于当年努尔哈赤逃难,逃到峰顶一块巨石上连困带累睡着,传闻这块巨石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
因为这个原由,后来清政权将这块巨石命名罕王殿,乳峰山就成罕王殿山了。
其实应该是憨王殿山,老奴自立称汗王,明人谐音翻译过来,称之为憨王,不知为何成为罕王。或许便如红衣大炮一样,明人可称之为红夷大炮的,杀胡口也变成杀虎口。
乳峰山由无数大小丘陵山岭合成,面朝锦州一面,大多地势平缓。面对松山一面,同样山岭起伏,丘陵不断,不过快到主蜂时,山势略显陡峭,且岭前多荒草山石,只可行精锐步军,不可行骑军与战车。
此时乳峰山东侧数百米的山脊上,女娲补天处三块险峻的巨石耸立,有若擎天柱般傲然不倒。
巨石旁,一杆高大的黄龙大伞高高撑起,大伞下,站着一个极肥极胖的清国男子,正是清国皇帝皇太极。明人称之为黄台吉,或是洪太,小憨王不等。
此时的皇太极,正对着山下的松山堡处眺望,不知在凝神细想着什么。
大伞旁边,则站着满满的清国王公贵族,各旗旗主,固山额真,贝勒王爷不等。烈日爆晒下,各人汗流浃背,但都不敢稍动,随他们小憨王样子,都往山顶下眺望。
而沿着山脊处,又布满了清国精锐的巴牙喇营军士与葛布什贤战士,密密旌旗猎猎。
凝神良久。皇太极冷然问道:“洪承畴,王斗他们,由杏山进军了吗”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排众而出,来到皇太极身旁跪下。回答道:“回皇上,正是。”
他说道:“哨骑回报,明国兵威极盛,浩瀚人马,步。骑,炮交加,人数超过十万人。”
“他们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