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盛唐神话 > 分节阅读 209

分节阅读 20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可是到了都畿道,这里无论穷富,所有的人都要吃三餐饭,第一天的时候。到了中午的时候,本来他们是不吃的,但看到这里的人吃得正香,于是他们就每人花了两文钱买了一个馒头包子。

大肉馒头,咬一口直冒油,里面是一块大大的肉馅,足有半两多重,他们说是猪肉馅,可是却一点腥膻味都没有,浓浓的油香和肉香简直让他们差点没把舌头吃掉。

三个大肉馒头,就足够一个壮年人吃饱吃好,才六文钱,这都畿道的东西也太物美价廉了吧而且这么好吃的肉馒头,就连那些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乡绅也赞不绝口,竟然还只是这里穷人的一般吃食。

更受欢迎的是白米饭加红烧肉,一碗油汪汪的红烧肉,一碟子青菜,一碗冒尖的白米饭,就是在这里做工的工人最常吃的饭食,二十文钱。

一路上总听这里的人说如何好吃,于是,在今天中午,郑南就不让这二十人再吃干粮了,自己出钱,请大伙在官道旁边的一家大食铺吃了一顿红烧肉,确实是无上美味,香甜松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那诱人的香味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忍不住要流口水

可郑南等乡绅耆老更关心的还是,这里的这些做工的,每天都这么吃,哪来的这么多钱

他们拉住一个健谈的工人询问,那个名叫二牛的汉子,像看土包子一样看了他们一眼,然后不无得意地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俺现在工钱是一个月四个银币,也就两千四百文,再算上加班的工钱,少说能有三千五百文,家里婆娘也找到了事做,一个月也有两千文进账。

两个小孩来得晚了,没能进到小学堂,大的在一家休闲山庄里给人跑腿,送报纸,送牛奶,挣得竟然比他阿娘还多,小的送到托儿所里有人带,一个月才要八百文。

除去小女儿的开销,俺们一家每月还有六千七百多文的收入,每天两百多文。每天早上七个肉馒头十四文;中午我吃一份红烧肉,有时候还喝点酒,他们有时候吃,有时候吃别的,加一起五十多文也够了;晚上在自己家吃,二十文都不要,一天也就花费九十文不到,还能剩下一百多文做别的用。怎么会吃穷”

名叫郑南的京兆府耆老算了算,这一家每日的吃食花费,也就差不多收入的四成左右,确实不会吃穷,他想了想,问道:“你这应该算是家境好的吧,家里四个人,三个都能赚钱,就没有生活困难的吗比如种地的农夫,或者死了丈夫一个妇人带几个孩子的”

二牛道:“老太公,这你算问着了,俺们家确实算是家里境况好的人家,也有境况不好的。

就算那些佃农吧,租人家的地种,但租子只要交三成五,剩下六成五自己吃不完的,还可以买到四海商社,价钱绝对公道,这样算下来,收入也有不少。

但他们最大的收入还在种菜和农闲时打零工,兰陵王心和建宁王心善啊,从各世家地主家赎买了好多土地分给这些人种菜,只收两成的租子,再加上各家庭院旁边的小菜地,光是每天卖菜的收入,就快赶上我们做工的了。

再加上农闲的时候,四海商社还会组织修路,栽树,修水渠等事情给他们来做,活虽然苦一些,可工钱也不老少啊,现在俺们都畿道的佃农,生活也一点都不困难了,这一切都托了兰陵王和建宁王的福啊”未完待续。

第五章 见闻下

唐朝,包括其他朝代,都是皇权不下县,李唐政权只能管道县一级,再下面就主要靠乡民和宗族自己管理。

城市里坊有坊正,乡下则有邻长,保长,村正,里正还有耆老,五里为为一乡,乡由耆老管理,从保长起,大多数都是当地人自己选出来,当然没势力没威望也选不到。

所谓耆老,指的就是年老而德,同时又有地位的乡绅,或者族长,平常也代朝廷管理一些日常工作,比如收税啊,组织服徭役啊。

而且耆老比后世的乡长还牛,他们除了能管理日常事务,还能判人生死,比如哪家妇人不守妇道,抓去沉塘就是这些耆老一句话的事。

郑南就是耆老,平日在乡间可算是说一不二,不怒而威,现在见到这个之前明显还是农夫田舍汉的二牛,竟然用这样的态度跟自己说话,一点都不怕自己,还隐隐有一种城里人看乡巴佬的优越感在里面,郑南表面上仍旧乐呵呵的,心中的怒气却一点点在聚积。

不过自己是背负着几百上千乡民的重托来洛阳求兰陵王出征南诏的,他也算是有城府和心胸的人,自然不能为了这点事情,失了体面和和气,但这种不爽和惊异,他也不想压抑。

不过惊异归惊异,郑南也找到二牛话中的漏洞,他微微有些得意地问道:“不对吧,农闲的时候,组织修路,栽树,修河道河堤,修水渠,这些都是乡民的徭役,朝廷是不用出钱的,能管一餐饭就不错了,怎么到了都畿道还要给工钱这是什么道理”

二牛露出一个我知道很多,你们都是土包子的表情,得意地笑了。在众人的注视下,不紧不慢地开了口:“老太公,这你就不知道了,以前是这样没错但是从去年秋天开始。俺们都畿道就改了,不收租庸调了”

郑南越发地震惊了,租庸调的收税方法可是国策,租就是每名男丁成年后分配一定的土地,然后他每年上交国家一定的粮食;调就是所有非免税阶层的男丁每年要上交国家规定数目的绢帛布匹;庸就是每名非免税阶层的男丁每年要免费为国家服劳役二十天。不给工钱。

从秦汉以来到现在,税法虽各有差别,但丁男每年要免费为朝廷服劳役是一直没有变的,怎么倒了都畿道就变了,要他们做点事,还要给工钱,这世道变了么

郑南几乎有些哆嗦地问道:“不收租庸调,那怎么收税”

“收钱或者收粮啊。”二牛不无得意道:“现在俺们这里所有的税收,都是用钱的,也没有了口赋人头税。即调,收税是这样收的,农夫种地,是按土地或者产量收。就是问土地的主人每亩土地收多少钱的税,然后再按产量,二十税一,给钱也行,给粮食也行,也是问土地主人收,佃户只要交三成五的租子给地主就行。

除此之外。自己有田的农夫和佃户就不用再交其他的税了,官府要喊他们出工做事,都是要给工钱的。”

“那你们做工的呢,怎么收。你每年要交多少税”

“俺家每月只要交税八十三文,一年正好一贯。”二牛高兴的说道。

二十个人震惊得呆住了,梁小山更是在心里羡慕的要命。这二牛家日子也过得太舒服了吧,一个月赚这么多钱,只要交八十三的税,少吃四餐红烧肉就省下来了

自己在信丰县。隶属京兆府,离长安也近,除了种地之外,妻子还可以在路边摆个小摊子卖掉醪糟什么的,贴补家用,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能割半斤猪肉吃。

本来以为自己平民百姓阶层已经算过的不错了,可到了都畿道才发现,跟这里的农夫和工人比起来,简直差得太远。

自己几乎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每年还要交粟米两石五斗,绢两丈五尺、绵四两或布三丈、麻四斤,每年还要给官府服劳役二十天,都是最苦最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