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华夏海权 > 分节阅读 23

分节阅读 2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看来这位徐先生的抱负想要实现还是很困难的啊。”彭海丰苦笑道。

“那我们现在这么办父亲”彭耀祖问道。

“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吗”彭海丰反问道。

在北京,网络还没按好,网吧不能才插优盘。没办法。更新的不连续。大家多多包涵啊

第四十八章 徐杰的回国规划一

徐杰辞别彭氏父子后,回到了暂住的旅馆。而维托里奥等人则把意大利军方暂时不打算装备x级装甲巡洋舰的情况告诉了徐杰,并且暗示,布林部长在徐杰回国的问题上已经有所松动。这对徐杰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强压着兴奋,徐杰吃过晚饭后便一头扎进了卧室中,开始了他的回国做准备。

同意他回去只是为他改变历史提供了一种可能。徐杰距离自己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说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一点也不过分。按照当年他在军队中考虑问题所养成的习惯,他取出一张纸,用铅笔在纸上写下他可能面对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问题一,自己的到来,是否会受到北洋上下的重视。他们将如何对待自己这个外来户呢先说北洋方面的首脑李鸿章,自己又薛福成的推荐李鸿章自然会重视,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作为北洋的首席幕僚和智囊。李鸿章以下,在他身边,并对他能起重大影响的就是张佩纶,这位从清流而入淮系的幕僚在老李心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李鸿章相当欣赏此人的风骨和才干,即使是张佩纶因为马江之战而永不叙用后,老李依然接纳了他,并把大女儿许配给他。要知道,张佩纶可是有过前妻的。这在当时可是颇招人非议的。而自己去北洋后,老李肯定不可能直接召见自己,而用别人去试探的话,张佩纶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北洋海军方面。闽党徐杰把两个字重重的写在纸上,如其说刘步蟾是北洋的右总兵,到不如说是北洋实际之提督北洋舰队从各舰管带到大副管轮枪炮长,几乎所有位置都是闽党控制。丁汝昌出身于淮军陆师,本身对海军的了解远不及这些从科班毕业的专业海军军官,所以在实际事物的处理上丁汝昌必须倚重这些专业海军军官,而如果这些专业海军军官都出自一省的话,那把持北洋舰队,那就易如反掌了而随着1890年的到来,如果撤旗事件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发生的话,那失去琅威理帮助的丁汝昌,对闽党的一家独大将没有任何办法。而一旦自己真的进入了北洋水师体系。自己会不会像邓世昌那样被闽党上下视为异类呢自己如何与之相处对抗肯定是不行,连淮系出身的丁汝昌和英国背景的琅威理都不行,老李本人都无可奈何,自己一个外人加新人更是想都别想。所以徐杰对自己的定位是不轻易得罪,不过分靠近,求同存异,除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徐杰可做必要的让步。

问题二,清廷对北洋海军军费的挪用。那个老佛爷为了自己享乐,按照历史的轨迹,醇王眼看就不行了,而代替他上任海军衙门的庆王,则是一个无论才能还是品德都是一个烂的没法的人,在他眼里,除了上下钻营后为自己捞让处外,就没有别的本事。而那个老佛爷则在趁这个时间,由于李鸿章有仇的翁同出面,军机大臣和庆王支持。上了一个请停购船械裁剪勇营折。彻底堵死了北洋购买新舰的可能。要说这个折子可是厉害啊,区区500字不到,就让北洋这一大清第一强藩束手无策折子中先说北洋海陆二师声势已足短时间内用不着再添购军械了,然后顺利成章的说现在户部缺钱,要把银子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最后说,这只是暂时停购,3年为限,3年后可以再行购买新船。好个冠冕堂皇忧国忧民的折子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这个翁师傅是个好人

先说北洋海陆军已经完备,直接堵死了老李等人反驳的理由,如果你承认,那就只能顺着老翁的意思走下去。如果你不承认,那老翁又该问你,你北洋水陆二师不算购舰款,每年都要花几百万两的银子,银子都到哪去了至于一条战舰是否需要保修,是否要更新,以及当今世界上战舰发展的速度,这些老翁为代表的统治者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反正他们也只是为了找个借口。仅此而已然后就是户部缺钱,需要挪用一部分北洋的钱去干别的。听起来多么大公无私但是去干什么呢自然是老佛爷的园子但是这话谁敢说出来把慈禧太后搬出来,就连老李想不扯破脸皮也没辙吧得,北洋再吃一个哑巴亏吧至于最后一段更是绝妙。停购3年,第四年就可以买了,y的第四年就是老佛爷60大寿了,老李还能拿到钱况且熟知历史的徐杰非常清楚,倒时候,你就算有钱都没地方买啊就这样,一道折子,在各方面势力的运作下,成为了压垮北洋这一大清最强的势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至于应对方法,徐杰现在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办法。至少在北洋和中枢扯破脸之前,想通过正常渠道拿到这些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中枢没人,其它的要么是没权利的,要么是和老李有仇或者和慈禧一伙的,你说这钱咋搞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看这道折子下来之前,钱能搞到多少。

除了自己可能要面对的清国两大势力外至于南洋的张之洞和刘坤一,徐杰暂时还和他们打不上交道。即使以后联系上了,徐杰也打算本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看法,能结交就结交吧。

第四十九章 徐杰的回国规划二

分析完大清两大势力的情况后,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让徐杰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为了更好的应对回国后可能存在各种问题,徐杰迫切需要制定一个且适合性的行动计划。从目前来看,北洋对新式战舰还是很渴望的。于是,徐杰决定以此为突破点,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

自己回到国后,一定有机会与张佩纶或者北洋舰队高层见面。而见面后必然会探讨如今东亚海上安全的问题。想到这里,徐杰在纸上写下了北洋和日本联合舰队这两个词。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无论是张佩纶或者是刘步蟾对这个形式都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资料绝大部分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即使吉野等少数几条战舰还未开工,但是一点都不妨碍两人对总体情况的判断。因此两人应该会相信自己说的话。况且,张佩纶经历过备战不利造成的失败,所以他绝对不会掉以轻心。刘步蟾是科班出生的海军军官,对此也绝对不会漠视,相反,历史上当刘步蟾得知清廷停购舰船的时候,就曾质问过李鸿章,如果海上有事,北洋怎么办由此可知,这位北洋之“实际提督”虽然做事有些跋扈,但是就他的远见能力和风骨还是绝对当的起民族英雄这4个字的。而仅仅刘步蟾和张佩纶震惊担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李鸿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才是关键想到这里,徐杰又在纸上写下了李鸿章三个字。

要说李鸿章对日本和北洋自身实力是否有个清楚的认识答案是肯定的。早在光绪8年,肩负北洋海军建设重任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朝廷奏报:“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谓确有把握。”早在此时,李鸿章就已经意识到日本的崛起必为中国的心腹大患。而随着日本海军扩军步伐的加速,李鸿章一直有比较正确的判断,即使当时清廷上下陶醉于定镇两舰的强大之时,这位晚晴政治第一人依然对局势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例如:光绪十九年,这是甲午之战的前一年,李鸿章在给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的信中,表示日本海军的实力实在我军之上,他说:东洋蕞尔小邦而能岁增铁舰,闻所制造专与华局比较,我铁舰行十五海里,彼则行十六海里,盖以全国之力专注于海军,故能如此,其国未可量也。由此可见。这位北洋大臣是非常清楚双方一氮战北洋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在甲午时期他选择倾向于各国调停也罢,要求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也好都是无奈之举。打肯定打不过。那就想办法不打,或者尽可能的避免舰队交战。谁知,淮军各部的和软弱远远超出了老李的估计,北洋舰队连在军港中都无法幸免。精英十多年的旅顺威海要塞相继陷落。北洋舰队会飞湮灭。摊上一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朝廷,和一个拿军费办大寿的老佛爷,再加上一个从根子上已经烂掉的封建制度。神也没办法。

所以,如何从根本上打动李鸿章,让他能在军费问题上强硬起来,这就成了问题的关键而如何打动呢除了详细说明一旦战败后淮系的没落和他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的毁灭。徐杰在考虑之后,决定再加点料历史上,李鸿章签署了马关条约后,世人和朝廷的评价直接将这位中兴名臣,洋务干将直接打成了汉奸卖国贼,民间甚至以骂李鸿章为时髦,“刘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类似的言论比比皆是。而朝廷上呢一个叫安维峻的御史听信谣言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说因为他“通日主和,跋扈不臣”,而其之所以不愿与日本作战的原因,是由于担心自己“寄顿倭国之私财付之东流”。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驻日公使任上,曾纳日女田中桂子为妾,这位安御史在奏疏中乃径书一笔,“李经方乃倭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