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2 / 2)
第六章 完美装巡
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开工于1894年,正式服役于1896年。类似的战舰一共建造了近10艘。分别装备了意大利海军,日本海军和阿根廷海军。排量在6775吨到7700吨之间。正常航速在20节。防护标注为主装带为6寸装甲,从水线一直延伸到中甲板。船首尾水线装甲为80,炮塔为。加里波第号火力为首尾各1门10寸主炮,射速40秒一发,侧弦有5门6寸炮和3门47寸炮,57炮10门,37炮10门。
从当时技术条件来看,加里波第级实现了火力,航速和防护的完美平衡,全速射炮配置实行了当时海战中以高爆弹,快速射击为主的火力输出方式。尽可能大而且厚度适中的防护面积使得加里波第既可以保证不被击穿,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火力和船体的浮力避免了因为火炮防护不够而使战斗中火力下降过快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因为次要防护带比舰船而造成的各种倾斜问题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加里波第首次将水线装甲带和穹甲结合起来,中间是煤仓。即使主装被击穿,依然进不了多少水,原因何在主装后面是煤仓,自然进不了太多的水,即使煤仓空了,还有穹甲拒水,将进水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至于航速,20节的航速是很实在的。不能和穹甲巡洋舰比,但是比当时绝大多数战列舰快。快的打不过他,打得过他的又没他快。因此综合来看,加里波第无疑是当时造船史上的奇迹
但是加里波第并非没有缺陷,受时代条件和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加里波第还是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加里波第并没有使用高效的水管锅炉,这在当时来看不算什么缺陷,毕竟一般的战舰都在使用火管锅炉。但是作为一个精益求精的穿越者,为加里波第配置先进的水管锅炉就是必须的了。其次,彻底舍弃没有用处的冲角。历史上让国人深恶痛绝的吉野号就是被加里波第的同型舰给撞沉的,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北洋水师,冲角是必须去掉的,同时为了更好的提高航速,原有的舰首也有必要换成适合高速航行的飞剪首。第三,就剩下一系列的强化了,为长远计,毕竟这条船如果用到1905年,和新的万吨级装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综合技术,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北洋舰队自身的软硬件设施,徐杰用了3天时间完成了新版加里波第级的大概技术标准。第一整体设计,吨位扩大到8500吨,采用细分隔舱设计,全舰分为40个水密区,一共256个水密隔舱同时使用双层船底,用于提高抗沉性,采用飞剪首,第二提高火力,即把单装10寸炮换成双联装10寸炮,同时预留足够空间以便今后的升级其余火力保持不变。但增大备弹量。第三强化防护,为了更好的抵御12寸级别舰炮,将新船主装强化到8寸,上部6寸不变。炮塔正面强化到10寸。炮廊全部以8寸为标准。第四动力系统,原有加里波第级航速为20节,主机功率13000马力,为了能使新船达到22节以上速度,建议将主机换成17000马力,同时配合飞剪首,战舰将有达成设计航速。本来徐杰打算参照意大利的isa级,上8寸炮来代替6寸,毕竟6寸炮无法击穿后期装巡的非重点防护部位,但是考虑到北洋的船坞的尺寸和维修能力。isa级的140米长度和21米的宽度以及万吨的吨位,徐杰还是理智的放弃了这个不太切合实际的计划于是乎,这条强化版加里波第的基本技术指标就在徐杰的策划中完成。
但是实现起来却相当不容易。第一,水管锅炉的供应,这东西意大利产不了。只能找法国而自己这条船如果想造好,70万英镑是跑不了的钱从哪来是个问题
第七章 日本海军实力分析
如果让徐杰评价一下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海军阵容的话,只有一句:”北洋主力齐出对日本精锐舰队。“相对于北洋把几乎所用能出海远航的战舰都出动,日本仅仅是派出了其主力的23左右。除了大家所熟知的6条本队战舰,和4条快速巡洋舰外,日本还有2艘2等铁甲舰和5条无防护巡洋舰的兵力,其中两条2等铁甲舰另外5条防护巡洋舰吨位再1300吨以上,虽说无防护,但是作战性能上还是要比北洋的超勇扬威强多了。至于炮艇和鱼雷艇日本海军光鱼雷艇就有23条。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北洋海军败得一点也不冤。如果当年大东沟海战日本海军倾巢而出的话,估计北洋水师就不是仅仅损失5条战舰的问题了,定镇能否回去都够呛。
而如果考虑日本的潜力,参考甲午海战当天日本就直接订购了2艘战列舰以及在甲午海战期间花高价从智利抢购和泉号这两件事。可以大概推断出日本在开战期间至少有75万英镑左右的余款可用于军购。这样看来,日本将有可能购买2到3条的穹甲巡洋舰的潜力。也就是说日本最后可以达到的一线主力舰数量是20艘其中快速巡洋舰7条。而且还要考虑应付俄罗斯海军的趁火打劫。
针对以上情况,徐杰对北洋海军的改造计划如下,第一给八大远换装速射炮。结合史实,定镇计划各安装6门,其它各船如果以补充4门计算的话,需要购买36门47寸速射炮。再加上配备的弹药以及维护战舰的其它费用,大概要需要30万英镑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