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汉魏文魁 > 分节阅读 628

分节阅读 62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前来,就是为的这具新连弩不会吧

一时间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是宏辅揶揄道:“德衡曾云擅机括,因此而重算学,得非诓吾耶”随即又怕吓着了这小孩子,赶紧温言抚慰:“可直言无妨,吾不罪卿也。”

马钧犹犹豫豫地站起身来,跑到连弩前面。绕着连转了三圈,仔细观察。随即把手一摊:“吾、吾钧不识其中机、机”虽然话没能说完,是宏辅与诸葛孔明皆玲珑七窍之人,哪有不明白他所言何意的孔明当即便从袖中抽出一卷纸来,递给马钧:“此构图也,德衡可观,然切切不可外泄”

马钧接过纸,展开来一瞧,果然是诸葛连弩的结构图。他翻了一翻,光盯着齿轮传动部分仔细瞧了半晌,这才嗫嚅着说:“以钧意、意、意”红着脸抬起头来,但见无论是宏辅还是诸葛孔明,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自己,而毫无蔑视、嘲讽之色,于是一咬牙关,干脆明说:“巧、巧则巧矣,然未尽善也。”

哎呀,这句话倒说得还算顺畅。

是宏辅和诸葛孔明听闻此语,表现各不相同。诸葛亮一开始期待地望着马钧,是抱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希望马钧在某些细节上可以言及自己所未及思处,给自己以足够的启发。他可没料到,马德衡竟然直接就说“然未尽善也”我当然知道这东西不够完美,但你又有什么本事了,竟敢如此轻视于我,冲冒上官

诸葛亮涵养甚好,倘若换了一个人,或许当场就把马钧乱棍给打将出去啦。他却只是微微哂笑,捻须不语我不能贸然反驳,我老师还在旁边儿哪,且听老师如何斥责这个狂生。

可是谁想是宏辅闻言,却不禁抚掌大笑:“吾得之矣”

马钧说的这句话,是宏辅其实很熟悉。他为什么要巴巴地把马钧叫来同看连弩演示呢并不仅仅因为马钧是名传千古的发明家。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所制连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快便外泄到了曹魏,马钧见着了,当场就是这句话:“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夸称经过自己的改良,可以提高五倍效率。

然而可惜得很,他并没有足够经费来修改连弩。不仅如此,据说马钧还尝试改良礮车,自己做了个可连发的小模型,可以把一些瓶子、瓦块儿抛出数十步远去。傅玄因为此事去找曹羲,说:“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朝廷应该试上一试啊。曹羲以为然,跑去禀报老哥、执政重臣曹爽。可是曹爽这路废柴又懂个屁啊,“忽之,不果试也”,于是改良诸葛连弩和礮车就永远只是个设想罢了。

对于诸葛连弩,马钧“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是吹牛吗其中有多大水分根本就没人知道

是宏辅前一世读到相关记载,便深以为憾,此番既然得了机会,又岂有不让马德衡掺和连弩研发的道理呢马钧想要改良连弩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应该是在他中年以后,在此之前他已经改良过织机,制造出效率很高的翻车,发明了指南车和水力“百戏”,其机巧天下知闻。如今他却还只是个弱冠青年,就是宏辅所知,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发明,那你无法“令加五倍”,哪怕能够提高五成的连弩威力。我和诸葛亮就都得笑得合不拢嘴啊。

怎么样。既出大言。你来试试

马钧实在技痒,于是肃容拱手,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竭力捋顺舌头,打算侃侃而谈:“勋以为,可、可、可、可、可”越是噎住便越着急,越着急便越说不出话来。其实最近他在小吏面前虽然轻易不言,即便有话要说也尽量俭省。免得为属吏所耻笑,但基本上已可顺言无碍啦,只是面对自家上官和权势熏天的是太尉,却实在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紧张之下,口吃的毛病加倍。

好在是宏辅知道他的弱点,当即吩咐:“取纸笔来。”你要么写,要么画,相比之下还不那么浪费时间呢。

马钧再揖告罪,便即坐下,把纸铺在地上。先写了一行字,呈递给诸葛亮。诸葛亮一瞧。其文曰:“或减其重以便卒持,或强其力以盛其威,今似手弩而不便用,似车弩而难及远,故谓非至善也。”

马钧的意思,诸葛孔明你造的这就是一鸡肋。要么做得再小巧一点儿,方便单兵使用,要么干脆加大形质,造成弩车,如今不上不下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啊。

诸葛亮说了:“今欲用之交、广,自沅、湘而入,道路崎狭,车乃难行。若其更小,射止二十步尔,奈何”你说得倒轻巧,咱们先不考虑弩车问题,就说小型化的问题,有什么办法减其重量却保持甚至提升其威力呢

马钧干脆在纸上画了一幅草图:“或、或可易行也。”诸葛亮接过来一瞧,只见用非常简洁却又规整的笔触,勾勒了一具弩车,车下仅一轮,车后有扶把,就跟民间常用的独轮车似的。是宏辅说好啊,如此一来,或许可以在崎岖的道路上推行而前吧。

然而诸葛亮却摇头:“其下用轮,础必不稳,恐难射也。”先生您编纂物理初言,提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问题啊,射具若想及远,并且取准,基础必须稳固,轮子,还是独轮,怎么可能稳定呢

马钧指着图画比划了一下,诸葛亮这才明白他的用意独轮车往往前有一轮,后有双架,可以随时呈三角支撑,以稳定车身,弩车的设计可以照搬嘛,不就顺利解决问题了

随即马钧又画了一张图,并且标注字样,建议放弃铁矢,而以竹、木为杆,前后各包铁头作矢,如此则可减轻矢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射程。

诸葛亮皱眉想了一想:“或可行也,然仍须试之。”我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到用铁矢的,无论铁矢的粗细、长短、重量,都是经过了反复的计算和实验,才最终定型,你这一句话就给我否了我暂且还不能服。

随即便问马钧,说你这两点想法都挺不错,但也仅仅拾遗补阙罢了,说不上对我的连弩加以多大改动,即便试制之后,计都敷用,所提升的射程和机动性也极其有限。你还有别的想法吗都说出来听听吧。

然而马钧却开始犹豫,提笔写下一行字来:“侍郎连弩之要,在齿轮也,钧试损益,然此非须臾可办者也。”

你这套连弩的核心技术在齿轮驱动,要想大幅度提升效力,还必须在齿轮上下手但这不是一两天就能研制出来的啊,我就算心里有些想法,没有经过实践也不敢贸然宣之于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