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汉魏文魁 > 分节阅读 525

分节阅读 52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和稀泥,我也和稀泥,只是更偏向一点儿寒门,给他们打开更大的通道,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终究有任子、蒙荫制度摆在这儿,谁也拦不住官员子弟的上升通道比别人都广两千年后仍然如此所以我不可能出台绝对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算是向现实低一低头吧。

荀攸提出异议:“我朝从儒治天下,明经自当与别科不同”不成,我得给世家再多争取点儿利益

是勋微微而笑:“吏部以德化、选部以经取、礼部知礼仪、文部通文艺,此皆明经可任者也。”我把最关键的吏部、选部,还有礼部、文部都给你们,成不成

论起经学和文艺,世家是绝对有自信的,因为他们资源丰富东汉的世家都是经学世家,累世为官,藏书无数,寒门根本就比不了。虽然是勋利用印刷术和重开各地郡校,使得很多寒门庶族也能接触到更多的资源了,终究时日尚短,还不足以彻底打破世家对高端知识的垄断地位。所以世家真心不怕经义考试,怕的是跟庶族摆同一起跑线上去考评实务能力。

终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十来年跟书斋里研究大而无当的经义了,还有多少时间去考究实务你当家家都跟荀氏似的出荀彧、荀谌、荀攸等兄弟叔侄啊或者象司马家似的出“八达”啊就光说荀氏上一代的“八龙”吧,有几个真是治世能臣

要打破门阀世家对官场的垄断,科举制这是一个大杀器,可是是勋一开始就愣没想起来。一则是害怕受到太大的阻力,另方面,他也觉得以现而今世家的资源占有程度,即便真让他们跟庶族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加考试,他们也仍然能够占据优势。

所以他才对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那么头大。要是延续两汉的察举制,必然造成世家继续坐大,可是若按陈群所说的办,估计这一趋势也延缓不了多少。问题陈群提出制度来了,是勋根本就拦不住,一旦通过,短期内就不可能再更改啦。他必须拿出自己的合适的方案来,才能把陈群给压下去。

那么直接出台科举制吗一方面有拔苗助长之忧,另方面考四书五经啥的,以这年月的知识普及程度来看,肯定还是世家占据上风啊

直到管巳跟他讨论选拔军吏的问题,是勋才始恍然大悟,我的担心根本就没必要嘛。世家既然不怕考试,考试制度出台就未必会引发太大的阻力,大不了我再多让点儿利出去好了。因为“唯才是举”乃是曹操的既定政策,我循着这个政策走,要求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别人也不敢真往死里顶啊。再者说了,我可以多设点儿科目,多考考实务,谁说科举制就一定要考四书五经的以进士科为其上品,那也是科举制成熟到开始走下坡路的表征啊

所以他今天才大着胆子,先说服了曹操,继而以弥补缺失为名,提出了一条跟陈群所想全然不同的人才选拔方案出来。陈群果然无话可说,就连荀攸之流也不好彻底反对,只能跟是勋讨价还价。

可是才把世家糊弄过去,代表寒门利益的毛玠又不干了:“若无此试,或中正所举,亦有下品浊流也,有此试,彼等不举,奈何”若被世家掌握住了选举大权,他们真能干得出来这种事儿

是勋“嘿嘿”一笑:“此亦易为尔,可使投刺自荐也。”未完待续。。

第七章、投刺自荐

啥叫科举仅就文意而论,是指分“科”考试以“举”才为官。但是两汉的察举制也分各种科目,即便常设的亦有孝廉、茂才两科,地方上因此而推荐给中央的人才,也都必须通过考试。仅仅是把考试制度定期化、规范化、严格化,分科再多一点儿,就能算是彻底的用人制度大改革吗就能算科举制度了吗哪儿有那么简单

察举制打破了传统贵族以血缘为身份标志的任官制度,改成以家族、集团为其身份标志所谓世家,并不仅仅指经学大家的子弟,还包括他们的门生、故吏,包括他们的世代依附者。而科举制则将这家族、集团背景也全都打破,使得就理论上而言,毫无家世、根基的庶族地主照样能跟累世宦门子弟站同一条起跑线上参与考试,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阶层甚至阶级的流动性,增强了全社会的活力。

这是中国中世纪甩其它民族、国家好几条街的高明而独特的用人制度,同时中国的官僚制度亦由此而成型。

举例来说,在察举制下,普通百姓是绝无出头机会的。比方说刘备,虽号皇亲龙裔,其家已然败落,少年时被迫织席贩屦为生。虽然曾经跟公孙瓒等人一起拜在卢植门下吧,估计就他那地位,顶多是个旁听生,所以孝廉、茂才之类肯定无份。他能做官,完全是乱世所造成的特例。

但在完善的科举制度下,只要他天赋尚可,虚心向学。就有可能通过正规途径出仕为官家里穷又怎么了唐宋以后满地私塾。只要有心。光靠偷听就能学到不少知识当然太穷还是算了吧,然后去参加科举考试,便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当然啦,理论如此,实际上可能性仍然很低,再加上刘备又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

还是以麋竺举例更为允当,麋家有钱,但是无势。他之出仕,估计是靠着给陶谦的军费资助,而即便如此,也还在正规编制之外,直到进入刘备集团,才正经有了官身若非乱世,恐怕连这条道儿都走不通。但既然有钱,在印刷术大行以后,想要搜罗些典籍,找些饱学宿儒来授课便不为难。真要考中了进士,必可一步登天。

察举制度下。九品中正制度下,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即便再有钱也举不了孝廉,贿选都没用身家太低,除非伪造身份,否则无人搭理。

科举制度,一说形之于隋,一说成之于唐,就是勋的认识,还是以唐朝说更为靠谱一点儿。唐代的考试制度与隋代的考试制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士人不必通过地方荐举,而可投刺自荐说白了,只要你身家清白,没犯过法,没受过刑,理论上所有成年男子都有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压根儿不需要推荐人。

如此一来,掌握荐举大权的世家豪门就没啥能量啦,因为他们不推荐庶族不要紧,庶族可以自己跑去政府机关报名啊。

这才是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最凶残的雷霆一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