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极品小郡王 > 分节阅读 2

分节阅读 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法亦不但学问好,且精通剑法,后者恰恰是韩健最感兴趣的。韩健为了学习剑法,只好虚心跟美女先生学习学问,课后更可修习剑法。

可惜法亦只在王府里呆了三年,后来发生了韩健跟芷儿练剑,被芷儿所伤的事,韩健的姨娘们觉得练剑太危险,送走芷儿之后不久,也送走了法亦。临别,韩健依依不舍拉着美女先生的手,嘱咐道:“美女师傅,以后千万别嫁人,等我长大了,娶你。”

法亦一笑,没回他话,便离开了郡王府,也离开了江都。法亦离开以后回到上清宫继续修习,同时也把芷儿这个小暴力女带上山门。后来韩健听说,芷儿对剑法情有独钟,少女时便已经在上清宫里无敌手。

法亦一走,韩健立马被打回原型,此时他已经十二岁,家里的姨娘彻底管束他不住。

等韩健开始恣意妄为,几个姨娘才想起法亦的好,但此时悔之晚矣。为了让韩健的心安实下来,姨娘们只好同意他继续练剑,还让曾经他母亲的侍剑丫鬟,也是韩健的九姨娘继续教授他剑法。韩健更是找出老娘的剑谱自己修习。

长大以后,对韩健来说读书毫无趣味,没有电视网络,也没有小说,有些趣味的只有人物传记,他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只有那几本。于是,他便自己动笔写。

两个时空的分水岭在三国,于是韩健自己写了一本韩氏三国演义,到诸葛亮六出祁山,故事戛然而止。因为在这世界没有陈寿这个人,也就没有三国志,韩健所写的三国演义中所用的史料和典故,都跟历史所载有所不同,却也并非捕风捉影。

演义源自于历史,却跳出历史的框架束缚。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韩健十三岁,便已将写了半年多的三国演义成书,为了刊印,他把几年来所积攒的压岁钱包括“非法所得”全都拿了出来。

找了印刷的铺子把三国演义刊印成书,他又找了书店,放进去寄卖。

万事开头难。新书,两个月都没卖出一本。就连韩健自己都逐渐淡忘这件事的时候,江都突然兴起了一阵三国热,缘起他所著的那本韩氏三国演义。

是金子总会发光。另一个世界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世界,同样会被普罗大众所赏识。

第四章 反盗版

这是一个出版、印刷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年代,更没人理会知识产权。

韩氏三国演义的大火,虽然令韩健把投资到刊印上的钱收了回来,却也没给他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等他反应过来,准备多印两版的时候,外面三国演义的盗版和手抄版已经风行开来,市场利润被摊薄。

盗版,需要排字或者刻板,需要有资金的不法商人去干。而手抄本则投资低廉,只要有一双手,会写字,那就足够。

韩健虽然之后加印了两版,无奈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更可甚的是,不但有不法商人在“盗版”,还有些精通历史的大儒,干一些“评注本”的无耻勾当,把韩氏三国演义中历史典故用历史的角度加以评述,然后堂而皇之地出版评注三国演义、再评三国演义,且市场反应热烈,比韩健的原版三国都好卖。

一两年时间,三国已经风行了整个大魏朝,到韩健手上的利润却只有最初刊书的那一点。

三国的风行,不但没给韩健带来经济上的效益,连名誉也没带来一点。主要因为韩健当初作书的时候太“实诚”,非要署上“罗贯中”的名,后来各种评注本,那些沽名钓誉的人更是声称他们就是“罗贯中”,而把自己的名字署在评注本三国的扉页上。对于这些伎俩,韩健已经见怪不怪了。

韩健从最初的郁闷,到逐渐看开,到最后权当看了一场戏。反正他当初写三国就是为了玩,能不能赚钱是其次,王府又不缺那一点。而名得的多,会令京城那些达官贵人去注意,那他就离死更近了一步。

当个纨绔的小郡王,才能维护他的职业操守。

初时只是有些不甘心,后来韩健某次拿着画笔在那无所事事地写写画画,突然一个点子在他头脑了诞生了。

“靠。你们跟老子玩盗版,这次就玩个你们盗不起的”

当即,韩健找来炭笔,勾画出连环画版本三国演义的底本,时间仓促,他只是完成了第一小部分。他准备出“连载”来吸引长期的读者。

为了务求一炮把连环画的名声打响,他除了用之前刊印三国的钱收购了一个印刷铺子,一边刻板印刷,还把印刷铺子定名为“三国书局”,找人在外宣传,只有“三国书局”印刷的连环画才是正宗原版的。

一连两个月的准备,新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第一集正式出版上市。

因为之前在各朝各代均未有连环画性质的书籍出现,再加上三国演义本身已经积累了很高的人气,三国演义连环画一上市,便已经卖断市。从最初的江都城,再到北方一些大中型城市,逐渐也有了连环画的盗版,不过因为连环画的盗版难度大,而韩健最初的准备工夫做的又很到位,使得他的第一版连环画就已经赚的盆满钵满。

三国演义连环画第一集名“桃园结义”,从刘、关、张三人结识,桃园结义为主要内容。而在第一集结尾,又露出第二集“董卓进京”的引子。可说是集故事性于悬念性在内。

因为连环画版本的三国演义图文并茂,内容上也跟原版的三国演义有所区别,轻历史演义而重故事发展,更适合普通百姓的口味。在连环画第一集上市之后,百姓翻看多遍之后,迫不及待想要看故事的第二集。但很长时间过去,第二集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却迟迟没有面市。

不是韩健故意想吊百姓的胃口,是其中所涉及的工作量巨大。一切原画、排版、印刷、出版发行的事都需要他一个人来做,虽然韩健有一颗成熟的心,但无奈他还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不让家里的姨娘们发现他在外面“胡作非为”“败坏王府的名声”,他只能趁着晚上时间来画第二集的原画。

此时在江都城周围,乃至魏朝很多城市里,三国演义及连环画仍旧是长久不衰的话题,普通百姓等不到第二集连环画,只好买了原著自己看,不识字又热衷于这股风潮的,会到茶楼去听三国的评书。

直到韩健十四岁,第二集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董卓进京”才正式出版面市,这一拖就是大半年。

虽然经历了半年多才出版第二集,但读者热情依旧不减,尽管“三国书局”在江都周围城市的几十个书铺,同时放出了几千本的书,不到一天工夫,连环画就已经告罄。

此时韩健也逐渐找回“状态”,在连环画第二集的最后,除了有下一集捉放曹的预告,且有下一集面世的时间说明。

韩健决定,每三个月出版一集三国演义连环画,这时间既不会令他很累,也会保持读者的新鲜感。同时三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