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窃隋好驸马 > 分节阅读 44

分节阅读 4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必客气,都打开吧。里面是本官给诸位长者的一点见面礼,前朝新著农政要典齐民要术一部。诸位想必也听说过,京师去岁才出现的雕版印书,乃是本官在将作监供职时所钻研而成的,虽然献给了朝廷,但是本官还是会自用。如今花费了足足数千贯工本,雕刻了这一部齐民要术,首印了数百套,便抽出了五十套送与诸位。”

“什么这居然是传说中的秘籍齐民要术么,唉呀,没想到县尊果然是家学渊源,博藏众书。而且居然还印出来了这这真是功德无量啊。小老儿家中也是颇注重劝谕乡里一些农政时令,不教短缺延误,然则也不过才抄有一些残本的四民月令罢了。”

“顾庄主,你家藏有四民月令便算不错了,沈某的那套还是找贵府上抄的看这套齐民要术,也得近二十万字了吧,四书加起来,也不过才一半字数。这一整套若是按照书市上抄写的售卖,怕是没有三五十贯钱都下不来,县尊大人如此重礼,唉,小老儿等都不知该如何说好了。”

萧铣拿出书的时候,其实是打算解释一番这个齐民要术的重要性和好处,以及它可以创造多少价值效益,然而看了下面乡绅们的反应,却发现这番准备都白瞎了,根本没必要嘛。江南果然是南朝数百年读书习气积淀的地方,连乡绅人家都多有读书多、见识广的人,虽然齐民要术是北朝末年编写的,可是在江南已经有如此的知名度了。

“既然诸位长者都知道此书的好处,那本县便省的夸示了。不过本县还有几句话要说:这齐民要术成书六十余年来,也不尽是当初贾氏原著,后人对此也多有增补。本县在京师时,曾任将作监,对农桑也算略有钻研,些许浅见,都在书中。这书赠给诸位,却也不是让放着有空了再慢慢读的,而是要马上学以致用,来年春耕之前,便要照着施行。至于本县,只有一个要求”

几个乡佐互相看了一眼,也是咬了咬牙,说道:“这些都是咱该的,县尊大人如此体恤民情,急民所急,纵然真要来年摊派一些”

“本官也不要用摊派之法,只有一点要求来年普遍用了这个本官修订的齐民要术中所述的法则,若是真个农桑皆有增产,则本官要以本州官田的实际产量,来计三十税一。朝廷定额以下部分,依然归属朝廷。而超出朝廷规定亩产的部分,便缴纳后作为修河徭役的口粮,这一点,尔等可能说服乡民接受”

“什么徭役县尊是说来年给朝廷服徭役的百姓,是朝廷供给口粮地么居然还有这等好事往年不都是要自备干粮来干活的么”

萧铣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赶紧去看左边席面上坐着吃喝的主簿刘三刀,刘三刀也是诧异不过,见了萧铣眼神走上前来低声询问:“大人要垂询何事”

“他们说的都是惯例此前朝廷徭役,都是服役百姓自己解决口粮地”

“那是自然,不是自古皆是如此的么”

萧铣突然觉得隋唐时候的民风实在是太淳朴了或许他是被后世始于五代吴越国、并被两宋沿袭的官方发口粮给徭役的历史给以偏概全了吧,加上那么多宋明以后小说的影响,才会有这种误解。

“唉,让人自带干粮干活都能忍如此淳朴的民风,究竟是怎么被杨广给糟蹋到用民过重亡国的”萧铣心中暗叹,这句话却是没敢说出口。

第六十章 白苏扼腕

时间,眼看转入了萧瑟的十一月,江南虽然温暖,但是最多再有一个月也就要下雪了。往昔时光,这些时候百姓都该进入农闲时节,无所事事地宅在家里,如同即将冬眠的兽类一样减少体力和脂肪的消耗,然后每天就吃两顿稀的,勉强挨到过年。

不过今年却颇有不同,杭州城外,好几处似乎都成了大工地。疏浚西湖的埋头深挖;疏通西溪河地疏通西溪河;在城北寻址打井的打井,足足筹集了八千多丁壮搞着各种各样的建设,处处干得热火朝天。

作为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次试探,官府也没有许诺工钱,只是提了几点:

首先,今年朝廷规定的二十日徭役,折算至这一番折腾里面,所以每一个按律令应当服徭役的丁壮,至少二十天是躲不过去的。

其次,今年干活由朝廷负责口粮,无需百姓自备干粮,不过若是选择只干二十天的人,便不能领导代表着好菜好饭的竹筹,官府只管两顿稀的,吃不饱只能自己另想办法;而若是认了愿意多干些天数的,在官府那里备案画押、摁了手印,就可以享受管饱的伙食,而且不管干多少天,都是这个伙食标准。如果有特别出力的,每个村的丁壮还可以推出前五名,得到每日带掣一妻一子吃大锅饭的资格,别的各种干活激励另算。

整个过程,一点钱的事情都没谈起,但是依然引来了那么多人干活。不过这倒不是说萧铣如今花不起这点小钱,只是这个口子目前还不是开的时候,万一被人攻讦就麻烦了,可以试试水了解民情的抗压能力,也是好的。而且在工程筹备中,他们好歹还用了点儿别的手段,最主要的便是按照民户的户口住地,把百姓尽量分配在距离自己家乡近的地方干活,并且让乡佐士绅们宣传:这些水利修了之后,来年都是本村本土的农户自个儿灌溉方便、田亩增产,都是在为自己干。这样一来,部分工地的施工积极性就更高了,只有西溪河那边因为农田稀少,本就多是沼泽地,只能从远处的乡村隔着一二十里地找人来干活。

或许有局外人路过杭州,看到这幅景象,定然会以为是做了地方官的萧铣私下违规开了常平仓什么的,才为这么些人筹齐了这么多口粮毕竟一个县城里的壮劳力,起码被他拖来了三分之二为他打工,这个规模可是不小了。

但是实际上,为这些施工筹粮的事情完全没有这么艰辛上个月接见各处乡佐的酒宴上,萧铣虽然只说了来年的一些安排,并且送了农书,绝口没提摊派的事情,但是能够做好地方上实际基层工作的人,谁也不是没眼色的人,县尊出了至少价值两三千贯本钱的诚意,他们好歹也得想办法找补一些钱粮回去,不说是摊派把,那至少是“主动募捐”也行。

众人都是心中有度的,明白如今一整套新出的齐民要术,至少也要值三五十贯钱。但是做乡绅的自然不能说官老爷送你多少礼你就回多少,而且书是雅物,不比那些明摆了勒索的财物往来,至少也要添个几倍回礼。几十家乡佐和士绅,以吴山镇的顾老庄主和近江乡的沈员外最为势大富足。顾老庄主足足纳捐了八百石稻米作为回礼,沈员外出了六百石,加上五口猪、羊慰劳;其余往下的乡绅有出四五百石的,有出三百石的,不过三百石也就是最低标准了,并没有再少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