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2(1 / 2)
可他还是不满足。
在落实了几家国际大品牌的联系方式,并得到吴小正让沈默全力配合的保证后,他又打起了别的方面的主意。
“小正,你经常跟我说想致富先修路,这方面你是不是也投点资啊”
事实上,廖宏才在来找吴小正之前,是做足了准备工作的,他虽然还没上任,却知道长市的问题在哪里。
总体来说,长市要想发展,除了经济建设方面得提速以外,还有四大难题要解决,那就是缺水、缺电、缺路、缺房这四大制约长市发展的难题。
在这四大难题里,缺水的问题经过前几年的处理,已初见成效。
随着第三、第四水厂的扩容,第五水厂的新建,缺水的问题有望暂时缓解。
而缺电的问题,这既跟整个国家电网的供电分配有关,也跟国家及省里的扶持力度有关,廖宏才并不觉得自己一下就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
而缺房的问题,则更不是一时能解决的。
别看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已开始房地产热,可这不包括长市。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体制问题。
整个长市现在有非农业人口130万,可国有、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就有90万人,占非农业人口的699。
由于这部分职工的住宅基本靠单位实行分配,住宅市场失去大半人口的潜在消费者,而剩下的那部分人,虽然有买房的需求,但因为经济的原因,支付能力却不足。
因此,商品房在长市暂时并没有太大的市场。
最后剩下的就是道路的问题。
这才是制约长市发展最大的难题。
想致富,先修路。
这话可不是说说就行的,得有钱才行。
长市的道路问题真的很严重。
据数据统计,长市拥有道路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人平道路面积只有35平方米,远不及国家标准人平8至12平方米的一半。
就算是市区的道路,现在既没有成环成网,也没有形成立交桥体系,而且还堵头卡口多。
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廖宏才觉得自己的主政之路十有八九就会变得碌碌无为。
可问题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呢
无奈之下,他只能到处打主意,而关系比较好的吴小正及他的吴氏企业就又被他先瞄上了。
他这算是尝到了甜头。
要知道,在半年多前,当时的吴氏企业才刚起步时,吴小正就大手笔地做下了投资建设响水新村的计划。
而现在的吴氏企业跟半年多前相比,境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很可惜,他打错主意了。
吴小正直接回道:“没钱。”
廖宏才却嬉皮笑脸地说道:“别啊,现在你们吴氏企业越来越能赚了,你多少赞助点呗。”
吴小正:“”
他真的有点服这个厚脸皮的官员了。
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欣赏这个一心想干实事的官员的,但他却不喜欢廖宏才这种带点赖皮式的压榨方式。
在他看来,主政者最忌讳的地方,就是随便向企业乱伸手。
这样真的要不得。
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这位父母官。
“廖老板,你这么做可不行啊你这样会把想来长市扎根的企业都给吓跑的”
“你别忘了,吴氏企业是民企,赚多赚少是我们自己的事,只要我们依法纳税,就已经尽了我们企业的职责和义务。”
“再说,我们吴氏企业现在正在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到处要花钱,我自己钱都不够花,哪有钱来帮你搞市政建设”
廖宏才一下就被吴小正说得很尴尬。
在这个政府到处都缺钱的年代,他之所以向吴小正伸手,确实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味。
他也知道,吴小正所说的是对的,可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他叹了一口气说:“唉,我也是没办法啊,家底实在是太穷了。”
这倒让吴小正又有点于心不忍。
一个厅级、很可能很快就能升副省级的高官,竟然在他面前倒起苦水来,估计这样的事情他以后都能难碰上。
那就再给他一点希望吧
“钱的事情你其实不用太担心,大概到了明后年,地方政府很快就有钱了。”
廖宏才惊讶地问道:“钱从哪里来”
钱从哪里来
熟知历史走向的吴小正知道,很多地方政府真的很快就会有钱了。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从明年起,国家就会开始实行分税制,将税收一分为二,形成国税和地税两个体系,其中国税上缴国家财政,地税归地方所有。
从表面上来看,分税制的实施,只能会让地方财政越来越窘迫,可实际上,分税制却会让地方政府很快就变得富有起来。
原因在于,分税制改革虽然使得“财权上移”,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事权下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央政府不再参与土地出让权益的分配,土地出让金全部纳入地方政府收入。
这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向土地要收入,后世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土地财政。
这也意味着,风靡全国的土地拍卖即将开始,这也正是后世的房价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
从内心来说,吴小正其实并不赞成这种土地财政制度,因为这是后世老百姓住不起房的根源。
可是,他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吗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开始泄露天机:“你把长市的土地好好规划一下,准备卖地换钱吧”
正文 第954章 一个敢买,一个敢卖
不管廖宏才理解不理解,只有吴小正才知道,从现在起的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土地经济将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
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对地方政府来说,土地供应包括基础设施用地、房地产用地和工业用地三部分。其中,基础设施用地占40,房地产和工业用地各占30,其中,房地产用地中保障房和商品房各占一半左右15。
在这三部分中,基础设施用地是没有收入的,工业用地给企业的价格很廉价,而房地产用地中,保障房用地基本上也没收入,唯一能给政府带来高收入的就是用地份额仅占15的商品房用地。
在此后的几十年内,地方政府主要就是依靠用地份额仅占15的商品房用地的卖地收入,来推动地方的基础建设、工业发展、以及住房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