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0(1 / 2)
脚花钱的时候。
当然,花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
等刘志军和沈默走后,吴小正开始关注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来。
在前世,他只知道这两年出现了大得吓人的通货膨胀,但并不清楚原因是什么。
在这一世,他觉得自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番。
作为一个企业家,而且是目标很远大的企业家,不懂经济肯定是不行的,重生虽然相当于开挂,可这挂未必会任何时候都管用。
而且,前世的他起步晚,发展势头比这一世差很远,因此他可以不用懂太多的宏观经济。
可这世真的不同。
这世起步早太多,企业的发展前景也远非前世可比,吴小正如果不懂一点宏观经济,稍一决策失误,企业的损失就很大。
他认真研究起刚发布不久的政府经济报告来。
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太热了
据统计,199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8,而到1992年,经济增长率立即就上升到了132。
这增长率升得太快了
吴小正记得,后世他在上eba课时,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说过,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如果太低的话,未必是好事,可若是太高,同样也未必是好事,最好能保持在8左右的幅度。
之所以说增长率太高也未必是好事,是因为发展太快的话,很容易就造成因经济发展过热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事实上,大约在97年后的大约二十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确实是每年都控制在8左右。
关于这一论据,吴小正在其它数据中也发现了通货膨胀的端倪。
据统计,1992年,我国货币发行量多达一千多亿元,为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这比原计划多发行了近一倍,货币供应量比1991年增长27。
这远远超出经济增长率132和物价上涨6之和,货币投放严重失控。
要知道,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纸币贬值,表现出来的却是物价上涨。
因经济发展过热,国家不得不发行过多的货币,却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
吴小正终于明白,国家为啥要在今年夏天开始出台宏观调控的政策了。
再不控制和引导的话,整个国家都会乱套。
他开始认真回忆起几个月后即将发布的宏观调控政策来。
很遗憾,到了这个夏天,前世的吴小正因为已经参加完中考,并没有再花心思去记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因此,现在的他根本就回忆不出什么。
他只记得,就在接下来的这个夏天,国家将会公布非常有名的“国十六条”,可具体内容他却完全记不清楚。
他开始认真分析起来。
既然是宏观调控,那最重要的一条应该是控制货币发行,毕竟货币发行过多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
他很快就确定了这一点。
他记得,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名鼎鼎的朱副总理才会亲任人民银行行长。
好像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控制违规银行贷款
吴小正又记起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这对吴氏企业非常重要。
要知道,在接下来的一年,可是吴氏企业大发展的一年,尤其是几座正佳广场和正佳酒店项目的上马,吴氏企业或从银行大量贷款。
必须体现沈默和刘志军,一定要确保贷款手续的合法及正规才行,否则一出问题,就很容易导致吴氏企业资金链断裂。
他又想起了很重要的一件事。
郑州亚细亚的资金链断裂,是不是就是因为这次宏观调控的原因
这一世的亚细亚,似乎被自己逼得加大了投资的幅度,资金链的问题应该更严重吧
那长市即将开业的亚细亚
正文 第949章 地产热及泡沫
对于郑州亚细亚的死活,吴小正并不关心。
对他来说,他从来就没有把亚细亚当成真正的竞争对手,甚至于,他根本就没把亚细亚放在眼里。
不过打心眼里说,他是巴不得亚细亚早点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这并非是他不厚道,而是王遂舟给他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糟糕。
他此时就在想,如果亚细亚真倒了,他要不要去接手亚细亚的那些产业
他立即就摇了摇头。
亚细亚的那些产业档次太低了一点,跟正佳的规划完全不相吻合。
他倒是在提醒自己,在这两年里,一定要注意资金链的问题,否则吴氏企业也同样会出大问题。
吴小正还在努力回忆国十六条的内容。
他很快又想到了非常重要的一条。
房地产热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如果是,1992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分水岭,那1993年,则是房地产产业发展的分水岭。
吴小正记得,在后世,人们把中国楼市起点的坐标定位到了1987年。
在那一年,就在中国南海边陲,新成立的深圳为筹钱发展特区,筹备了一场并不起眼的土地拍卖会。在会上,卖出了新中国第一宗土地。
正是那场不起眼的拍卖会,正式拉开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化发展的序幕。
深圳的那场拍卖会,还影响了另一个地方,那就是1988年建省的海南。
自1988年起,海南就一直是中国开发的热土,大量资金涌入那里,开始房地产的开发。
短短五年之内,海南的房地产价格,就从1988年的1350元平方米,飙升至1993年上半年的7500元平方米,土地价格也从1991年的每亩几十万元,攀升到现在的最高600多万元亩。
可对于中国的楼市来说,除了海南这个泡沫之地以外,真正的大规模发展是在1992年。
1992年,南巡的春风,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一轮浪潮,而更浪的则是房地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