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77(2 / 2)
片刻后,谢卫青拍了拍李青的肩膀,微微一笑:“祝贺你,希望你的下一代,能以你为荣。”
“谢谢首长”李青点头道。
当通过叶准得知谢卫青要来当自己的证婚人的时候,李青非常纠结,他并不想在自己的身上打上谢卫青的烙印,但很显然,不只是现任二号,包括此前的韩道成等人,也都下意识的把李青看成了谢卫青的人。
在很多人看来,两者的名字,也是饱含寓意。
卫青,卫青,保卫李青
在这种种巧合、寓意之下,李青最终还是选择随波逐流。
而以他目前的资本和体量来说,只要不昧良心,没有人能够轻易的打败他。
此时,谢卫青了解完婚礼进程后,便缓缓从身上掏出征婚函,接过万斌坤递来的话筒,稍微试嗓,便开始不疾不徐的念道:“同志们好,很高兴大家能参与李青、韩菡这对新人的婚礼,现在,我谨代表祖国民政部向新郎、新娘宣读并颁发结婚证书”
整篇征婚通俗易懂,语句平凡,但却真情实意。
在谢卫青念诵的过程中,全场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端坐在课堂里听语文老师诵读课文的场景。
而在这听课的过程中,李相勇与孟秀芝都是抬头挺胸,在骄傲的同时,又饱含热泪。
这是李家最光宗耀祖的时刻。
现场李家的亲朋好友,以及李相勇与孟秀芝的同事,也都激动的热泪盈眶,仿佛这一刻,所有人都享受到了李家的荣光。
试问,整个国内,能让前国家领导人征婚的新人,还有谁
而这也足以证明李青在首长们心中的重要性。
在真正的顶端世界,抛开李青在娱乐圈取得的成就,单单是他在整个国内外商业场上的布局和收益,都是让领导人们刮目相看。
全世界无数个国家都想拥有这样的精英,美国、英国移民局更是几次三番在明面上、暗地里通过运作,提出种种奖励和福利政策,邀请李青更换国籍。
但李青却从未动摇,他始终以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这是祖国高层非常欣慰的一点。
在高层看来,李青是足以信赖的,但他的智慧,却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因此,他的所有布局和商业走向,也都是第一时间被推送到大人物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李青未曾察觉到的边边角角里,高层通过技术分析,把许多连李青都未曾预料到、被忽略的事物,进行细致研究,然后投入到某一领域中,发展到极致。
他不仅仅只是中国首富。
以他的智慧和远见来看,他还是能让中国彻底走向巅峰的人。
至少,在谢卫青的评价当中,李青已经足以领衔这个重任。
当然,如果李青得知自己肩负了整个民族的期待,他恐怕会两股战战。
但事实证明,提前让中国步入互联网世界,提前给予了祖国最新鲜的血液,的确给予了祖国更加庞大的发展动力。
在如今,整个世界互联网的布局当中,中国完全掌握到了主动。
以如今的技术而言,经过这近十年发展,中国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世界称雄。
在互联网支付、购物、云计算等方方面面,中国也都站在了世界的前沿,甚至某些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经完全做到了天壤之别。
这是谢卫青的功绩,但不少人都知道,这样的功绩,来源于李青的一次建议。
因为这次建议,中国才大举拓展电信宽带业务,如今,互联网家庭占据了祖国人数的一半还多,李青建立的互联网支付、淘宝购物等等,也都切实进入到了每个家庭。
接下来,就是手机智能化时代,也是一个真正的大时代。
2008年京城奥运会过后,世界将迎来中国奇迹。
已经在娱乐圈进入半隐退状态的李青,在接下来,也将会携手所有之前布下的旗子,占据整个互联网各行业各品类的制高点。
在国外,他将继续加大对亚马逊、脸谱乃至手机制造业等诸多顶尖潜力股的投资。
在国内,他将继续完善淘宝网、互联网支付乃至手机支付领域,以及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更加庞大的人工智能领域。
他的未来,足以让人充满期待。
全书完
正文 完本感言暨新书预告
完结了,有点舍不得,整整两年多的时间,青春、汗水、欢笑、眼泪都洒在这里。
这个故事来源于我的梦境,梦醒时我就打开文档把韩菡这个人物敲下来。
从写第一章的时候,我就是想写韩菡,想把她写活,其他角色我不管,我就是要写韩菡。
在最初的文章里,毫无疑问,韩菡受到了广泛欢迎,甚至有读者因为韩菡的出场而不吝大额打赏,一次就是一百元卧槽,那个时候,一百元对我来说绝对能吃好几个鸡屁股
但是怎么说写歪了。
就在上架后没几天,就写歪了,因为没大纲,再加上角色的走向很模糊,随波逐流,所以爆更的时候,写歪了。
那个时候我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醒来就想办法,想把韩菡救活,但是救不活了,越写韩菡我越难受,我不知道跟谁去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个性沉闷,现实中就属于典型的内向人格,一度抑郁难言,所以我干脆来了一个视而不见,把韩菡彻底雪藏,专心去做李青的个人发展。
不再去写人物,而是努力去写情节。
情节的走向我还算满意,但是节奏方面我始终拿捏不准,因为没有数百万字的写作经验,不知道各个情节的进度该如何安排,所以一度被喊节奏慢,我看在眼里,心中也急,但是我始终认为,前面的节奏已经定下,陡然加快节奏,可能会引来反噬。
到中途的时候,追订已经跌的不成样子。
那个时候,我就想,我好歹把整个故事写完,只要收入还饿不死我,不管有没有人看,我写完,当我再写下一本的时候,就能积累到足够的经验,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不会再重蹈覆辙。
所以这本书,就这样平平淡淡,无悲无喜的写了出来。
而且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但成长,往往伴随着蜕变时的阵痛,在这段过程中,我失落过,迷茫过,那段时间,没有人给我鼓励,也没有人掌声,我看到的只有小说前期时新读者的不断唾骂和贬低,即